樂灣村古建築群

樂灣村古建築群

樂灣村古建築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樂灣村,是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群遺存。

樂灣村清末古建築遺存主要有陳家大屋、陳氏宗祠、陳五福宗祠及其周邊民居建築群,既有“住祠合一”的傳統形式,也有宗祠獨立而建“的住祠分離”模式。陳氏宗祠地處樂灣村中心,是樂灣陳氏整個家族的象徵。其西南方向的陳家大屋獨具鮮明的客家特色,高牆飛檐,青石大柱,鏤花壁畫,香堂正殿;整個布局為中軸線對稱布局。樂灣村古建築群以鄉村聚落建築的形式,見證了陳氏家族一百多年來的存續及當地歷史發展和演變的進程,並歷經時代更迭而保存至今,成為探尋和還原桂北地區歷史原貌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樂灣村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灣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樂灣村
  • 所處時代:清朝至民國時期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417-3-22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據陳家大屋內碑刻記載,清嘉慶四年(1799年),福建漳州詔安縣二都東埔村的陳尚光、陳炳文、陳健忠、陳庭茂等兄弟四人率家族遷移廣西恭城,定居樂灣,於道光初年始建陳家大屋,歷時19年建成。隨著家族的發展,支系擴大,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先後修建陳氏宗祠、陳四慶宗祠及陳五福宗祠。
清同治元年(1862年),續建陳氏宗祠後殿。
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推行新學制,樂灣村以陳氏宗族為主導組建樂育學校,用陳氏宗祠、陳五福宗祠、陳四慶宗祠做校舍辦學,並由陳氏宗祠撥田產作為校產辦學,還實施學董制,由學校聘請名儒作校長、教師。樂育學校的經費、教職工工資,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20世紀30代初期,全部由陳氏宗祠支付,時間長達三十餘年。
1973年,恭城文物保護單位對樂灣古建築群進行了初步調查。
1998年,村民集資對陳氏宗祠大門對面的的“福”字照壁進行了修復。
2008年,恭城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對樂灣古建築群進行全面調查,整理圖文資料記錄歸檔。
2008年,恭城縣陳氏族人集資對陳氏宗祠前院地面進行維修。
2013年,恭城縣六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作出決議,通過了《恭城瑤族自治縣古村落保護規定》,將全縣範圍內的古村落納入規範管理,建立了分層、分級、分類的保護體系,恭城古村落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這是廣西首部保護傳統村落的法規,也是中國第一部自治縣保護傳統村落的單行條例。

建築格局

綜述
樂灣村依山傍水,群山環繞,村中清末古建築遺存主要有陳家大屋、陳氏宗祠、陳五福宗祠及其周邊民居建築群,既有“住祠合一”的傳統形式,也有宗祠獨立而建“的住祠分離”模式。陳氏宗祠地處樂灣村中心,是樂灣陳氏整個家族的象徵。其西南方向的陳家大屋獨具鮮明的客家特色,高牆飛檐,青石大柱,鏤花壁畫,香堂正殿;整個布局為中軸線對稱布局。
樂灣村古建築群
樂灣村古建築群
陳家大屋
陳家大屋,是已知桂北地區唯一保存較好的客家圍屋。由大屋主座、池塘及大屋私塾組成。在樂灣古民居建築群中有多處水塘,有著污水淨化、防火及防護的功能。大屋儼然是一座堅固的城堡。建築前面只有一個出口,進門口的兩根圓柱換成了水泥柱。大屋的門樓及內屋的一些雕塑、屏風已遭到破壞,但整座圍屋的主體結構仍然完整無缺。
樂灣村古建築群
陳家大屋
陳家大屋真正的名字叫“顯巍公祠”,為坐西朝東的雙層磚木結構土圍樓。總體呈正方形,周圍的外牆高8米餘,內寬44米,深51米,占地2244約平方米。裡面有3堂屋2天井48間房,包括舂米磨麵用的磨坊、石碓房,關牛馬的牲畜房及水井。私塾則在大屋的左側,還有村民居住著。陳家大屋是“三堂制”,從大門走進去是“倒廳”,兩邊有房間居室。再進去是天井,天井周圍有青石砌的排水溝,兩側有圓拱門,拱門外是環繞大屋的小巷子。天井進去是中堂,再進去是第二個天井,然後到供奉祖先牌位的後堂。後堂大門上掛有書寫著“顯巍公祠”的橫匾,門前立有兩根8米多高的花崗岩石柱,叫“內襯門柱”,是當年建屋時從廣東水運來的。出了後堂是小巷,有一排7間青磚起的房,巷子的南端有後門通往外面。堂屋和房間有花窗和雕刻精美的門扇,山牆和檐角飛翹上天。大屋的外牆特別厚實。正方形的陳家大屋外牆底部為5層青條石,上面有1米多高的三合土,三合土上面砌青磚。據恭城瑤族自治縣文物部門測量,牆的基礎厚兩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漸薄,頂層牆厚約1米。整個“城堡”只有前後兩個門,為0.9米厚的花崗岩石砌成。由於土牆厚度大,可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俗稱“老祠堂”,坐落於樂灣村中央。陳氏宗祠供奉樂灣陳氏開基始祖陳諱肇基公及以下十代神主,是為各房的總祠,也是族人祭祀、紀念和緬懷祖先的神聖殿堂。宗祠坐西朝東,背倚雞公山主峰,前面正對著千餘畝的沖積盆地。主體建築為一座三進,前有門樓,中間正殿,後邊矗立後殿(家廟),加上廚房、天井和祠前地坪等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420多平方米,布局嚴謹。陳氏宗祠正門為石質門楣門框,硯池形大門額上赫然橫書“陳氏宗祠”四個墨光大字。門上配對聯一副:武繩蒲阪,緒贊漳州。大意是,樂灣陳氏為舜帝後裔,遷徙來自漳州,族人要世代繼承祖先文治武功,弘揚祖德,再創輝煌。宗祠大門正對一堆塑福字,福字大小約1米見方,左右兩側為一副對聯,內容為“謨烈永垂祖靈顯赫光史冊,風範長昭宗功偉岸正人生”。福字及對聯原來即有,後被毀不存,現在看到的是1998年修復的。
樂灣村古建築群
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進入大門,門樓為三開間,大門南北各設一間廂房。從門樓跨過天井就是陳氏宗祠正殿。正殿建築面積約104平方米,純木結構,青瓦蓋頂,六根朱色大圓柱鉚合支撐,石質鼓形底座,大殿上建懸樓,朱色圓柱上是橫樑,雕刻麒麟、鳳凰等寓意吉祥的裝飾圖案。正殿正中是龍鳳朝陽浮雲雕刻。正殿後檐南北各設一道拱門,可直達後天井和後殿。正殿階前是天池,植四季桂花樹兩株。正殿後面是後殿,俗稱家廟,面積約108平方米,杉木結構,六條圓木大立柱鉚合,豎立於石質圓方底座之上,四壁空曠及頂。
陳四慶宗祠
陳四慶宗祠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大門正中書“陳四慶宗祠”,配水墨壁畫三幅。
陳五福宗祠
陳五福宗祠分為門樓、前天井、中座、後天井和正殿幾部分,硬山頂蓋小青瓦,青磚牆,正殿中六個鼓形石礎上六根圓木大柱,大樑上書“大清光緒二十八年歲次於寅季秋月初八毅旦”,殿內雕樑畫棟。
樂灣村古建築群
陳五福宗祠

文物遺存

陳氏宗祠屋脊正中,兩個巨大龍頭口銜“喜鵲踏梅賀福鹿”雕塑圖案,寓意吉祥。前後檐南北檐牆上各有一幅泥塑花草圖案。前檐檐板雕刻有雙鳳朝陽等圖案。門樓上下各類泥塑祥花瑞獸。
樂灣村古建築群
樂灣村古建築群繪畫

文物價值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專家考證,恭城樂灣村古建築群規模較大,保存完整,其中樂灣大屋是桂北地區已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圍屋建築,具有明顯的嶺南建築特點,是研究地域不同文化互相交融的典型例證。陳氏宗祠、陳四慶宗祠、陳五福宗祠具有明顯的嶺南建築特點,布局講究,裝飾美觀,彩繪、壁畫、灰塑、木雕構件等保存較好,工藝精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恭城樂灣村古建築群以鄉村聚落建築的形式,見證了陳氏家族一百多年來的存續及當地歷史發展和演變的進程,並歷經時代更迭而保存至今,成為探尋和還原桂北地區歷史原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樂灣村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樂灣村古建築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樂灣村
樂灣村村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樂灣村古建築群,路程約5千米,用時約1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