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和民聲是《樂記》用語。指用樂調和人們的聲音。《樂記·樂本》:“禮節民心,樂和民聲,致以行之,形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繼承儒家以“和”為最高理想的音樂美學思想,提出“樂者敦和”(《樂記·樂禮》),把音樂的美學特徵、社會作用均闡釋成“和”,從“天理”與“人慾”的對立上,強調“樂和民聲”的社會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和民聲
- 定義:用樂調和人們的聲音
- 出處:樂記
樂和民聲是《樂記》用語。指用樂調和人們的聲音。《樂記·樂本》:“禮節民心,樂和民聲,致以行之,形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繼承儒家以“和”為最高理想的音樂美學思想,提出“樂者敦和”(《樂記·樂禮》),把音樂的美學特徵、社會作用均闡釋成“和”,從“天理”與“人慾”的對立上,強調“樂和民聲”的社會作用。
樂和民聲是《樂記》用語。指用樂調和人們的聲音。《樂記·樂本》:“禮節民心,樂和民聲,致以行之,形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繼承儒家以“和”為最高理想的音樂美學思想,提出“樂者敦和”(《樂記·樂禮》),把...
民聲網致力於成為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綜合性入口網站,最終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反映草根民眾聲音的思想交流平台。民聲網宣言:獨立、公正、客觀、包容——發出民眾的聲音。《禮記·樂記》:“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聽民情,察民意,以民為本。創始...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樂由中出...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記·樂記》:“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禮記·樂記》:“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誖,則王道備矣。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
樂同禮異是《樂記》用語。樂的功能和特點是“同和”,能協調人際關係;禮的功能和特點是“別異”,以劃分貴賤等級。《樂記·樂論》:“樂者為同,札者為異。”認為樂乃是“天地之和”的產物,因而對於個人、國家社會、天地宇宙,均能起到“同和”的作用:對於人,“樂和民聲”(《樂記·樂本》);對國家社會...
18、節心和聲,四達以通:出自《禮記·樂記》,原作“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此及前二句講禮樂文化與政治人生密不可分,乃西周政治文明、道德倫理之核心理念。19、庶物有體,人而無誠!人而無誠,何止何行:《詩·墉風·相鼠》有云:“相鼠有體...
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樂和民聲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政是以和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 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和睦與家庭 愛情寓於家庭 滿眼榮華何足貴,一家和睦勝千金 維持好家庭,主要的任務就是撫育好孩子 愛情喜歡投入歡樂的懷抱 患難夫妻情義深 不勞動者不得愛 ...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先秦時期的音樂是貴族化的,而到了漢代,音樂逐漸走進了平民的生活。禮樂不僅僅是統治者移風易俗,教化封建倫理道德,維系統治的工具,也是平常百姓滿足自己情感表達及審美需要的重要途徑。畫面中音樂因素包含了如是的社會變遷。漢代人情感的熱烈和對愛情的執著可從文獻中得知,有所謂“君當作磐石...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 王者功成作樂 觀其舞知其德 教者,民之寒暑也 樂可以善民心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土敝則草木不長 樂行而民鄉方 唯樂不可以為偽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君子聽音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先王立樂之方 師乙...
禮節民心 樂和民聲 周公制禮作樂 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 以宗周為中心的道路 其人雖已沒 千載有餘情 風期暗與文王親 時危見臣節 世亂識忠良 金滕藏策 一沐三握髮 一飯三吐哺 周公安天下 功在當時 澤被後世 周公之享 人惠其德 甘棠是思 召公勤政親民 成康之治 最早的太平盛世 訓誥中的東都成周 最早的...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並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二者關係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樂記・樂論》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禮化”和“樂化”是《易經》所揭示的萬事萬物所具有的“陰陽”二象特徵在人身上的表現,其中“禮化”為陰,“樂化”為陽,“禮化”為實,“樂化”為虛,“禮化”的意義...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
清代,胡琴用於宮廷的瓦爾喀部樂和慶隆樂中,而前者還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據民間傳說,胡琴是經東胡人之手傳入牡丹江鏡泊湖一帶及東京城等地的。現代胡琴,全長60厘米。琴筒木或竹製,有半圓球形和長筒形兩種。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桿木製,琴頭呈彎月狀、無飾,兩軸置於琴桿上部右側、與琴筒呈平行,軸頂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