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虛三集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342 頁
- 開本:32 開
- 作者:南師大文基班(2008級)小說創作課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4071096, 978721407109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構虛三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郭平,男,江蘇鎮江人,1962年生於山東濟南。1980年考入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著有《古琴叢談》、《魏晉風度與音樂》、《印尼敘事》《後來呢》《鴻泥閣藏瓷》等。
圖書目錄
總序
序皈依——關於寫作
風景
沒入水中
出海
碧落玉盤
聲音碎片
夜
鏡子
花家村的國小
江湖
等待柯多
其實我也討厭你
明白
河岸
重新讀懂父親
眼睛
無物之陣
光
瑞秋的朋友
舞祭
穴
老人與貓
銀灰色的死
袍澤
沉默者
只屬於你我
我懷念的——那些人、那些事
念想
泡桐的棲所
沒有翅膀的動物
葬禮
後記:我們的小說
小說創作實踐感想
後記
我們的小說
徐中瀏
寫下這個題目的瞬間,我的心中便已戰慄起來。倘若題目縮小成“我的小說”,或者擴大為“小說”,都不至於感到這樣的一種緊張——我如何能夠代表班上其他同學,說出他們的想法呢?我甚至連給“我們的小說”加上一個恰如其分的修飾語都不得:“稚嫩”?雖然就不完全的統計,確實有不少同學是第一次創作,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抑或“第一次認真的創作”,用班長張鈺的話說,“如果沒有郭平老師的悉心指導,或許我們很多人都不會動筆寫作,很多珍貴的東西也就被永遠遺忘和埋藏了。”然而,朱芷萱和張宇等人的常常創作,亦是我所熟知的(用朱芷萱自己的話說,“從單純將寫小說看做編故事開始到現在,也有五六年光景。”)許多作品的筆力雄健,構思精巧,確實不容我代為謙虛。那么“成熟”?似乎也有些不妥。不過,儘管無法描述,儘管很難歸類,然而這三十篇小說擺在一起,確實能窺見一些隱隱的共性,而其中很大的部分,是郭平老師帶給我們的。
“我們的小說”,自然要由“我們”來共同感悟和總結,而我又是一個執著于歸納和統計的人,所以四處將大家的感悟總結了來,以免失其偏頗。然而在細讀了所有人的感想後,我唯一能夠歸納出的,卻是郭平老師在08級文基班的眼中,是一個無法歸納的人。大概正如夏竹筠同學的意思:“說到對郭平老師上課的印象,一時竟有些語塞,它仿佛已經融入我生活的每個細節,自然而瑣碎。”而在張鈺看來,老師的“儒雅,博學,豁達與親切”在大一時的代課時已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腦海里,當時的郭平老師,剃的是能看出頭顱的短髮,靜靜地走進教室,似乎還帶著走錯教室的疑惑,並不起眼。然而那一堂關於寫作,關於意義的講課,著實震撼了不少人。黃栩科私下裡曾經和我表述過,那一節課是他覺得收穫最大的寫作課(大意如此)。
然而在小說的創作實踐上與我們短兵相接地廝纏,與僅僅一節課的寫作普及相比,畢竟是不同的。郭老師時常提到寫作時“把自己切開了,揉碎了”的一種狀態,在執教我們的過程中,似乎也時常出現在他自己的身上。如果說維根斯坦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看到他咬牙切齒,滿頭大汗的“思考”過程,那么郭老師時常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一種淡定優雅,然而有著某種高於語言可以描述的“思考”。或者也可以說,是創造?“郭老師才華橫溢又低調得很,為人為文都極其真誠,讓學生在聽到或看到他對自己小說的點評(不管是讚賞還是建議)後,願意將心情無條件交付給他。”(朱俐俐)而陳余認為,“郭老師在我的印象中是真誠、誠懇而且有著一顆細緻溫柔體貼的玲瓏之心的人。正因為有一顆玲瓏而真誠的內心,簡單的生活透著感動和豐富。”郭老師也評價,也修改,也創作,在貼近我們心靈審視我們內心聲音的時候,也把自己的心思投放到筆與紙的戰場,與我們賽跑、拼殺……確實,這都是我所不曾想像過的。從小到大,老師之所以是老師,總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犯鍩,從來不在操作的戰場上給學生示範(也是比拼),從來沒有權威被挑戰的危險。郭老師,不同。何況,又是小說呢?“郭老師是個對人對事認真而專注的人,這份專注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寫的每一篇作品,無論我們的文字是多么地生澀稚氣,老師都願憊將自己擺到一個與我們等同的位置上,與我們專注地對話,這樣的平等使得從未嘗試過的我們不再懼怕提筆。”唐聞君的這句話大概流露出與我心中相似的感動,以黃夢菲的話說,是“賦予生命小說的浪漫,給予小說生命的尊嚴。”這給了我們浪漫,也給了我們作為學生,與老師展開真正意義上對話的尊嚴。謝冰雪一句簡短的,卻包蘊深刻的“溫厚如父,精深包容。”也許很適合描述難以描述的郭老師。
之所以在談及小說創作的時候往往不免波及教授小說的人,可能是因為小說這個東西,確然更能影響人的心靈,也許因為很多時候它們就是我們心裡的一個小小的聲音,平時被壓著,在課程的要求下,猛然地醒來,彈開,並且在筆下鋪陳出去。一個有名的叫黃執中的辯手說過,他覺得“辯論比演講簡單,演講比聊天簡單。聊天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在我看來,聊天又比寫小說簡單。越是貼近自己,越是血淋淋地相關,越是欲言又止,提筆忘言。我們的小說中,與自己親身經歷或生活環境相關的,基本上占了絕大多數。寫“我”的某次經歷的、寫某個同學的、寫一些細膩的個人情感的……特別是最初的幾次嘗試中,看著作品中的主人公甚至很多人覺得像極了作者。正如李璐瑤所言,“半年的小說創作課,沒有學到怎樣精妙的技巧。倒是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去回顧自己的人生,觀望自己曾經走過的道路。下筆成文,文中的人物、環境總帶著自己生活的影子。在小說中,能夠再一次選擇,可以隨心地安排,就像一個世界中的造物主,調遣著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才是一種發乎性情的創作吧。”張律說,“在過去,我一直是一個忠實的小說看客,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品味別人筆下的小說主人公五味俱全的豐富經歷。那時覺得小說無非就是講述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但是在真正有了切身的小說創作經歷之後,我才發現完成一個故事並非我從前想像的那樣簡單。也許很多時候你的心中會閃現出有趣的故事碎片,而當你面對一個空白的WORD文檔時,便會發現除了故事本身,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你去設定和考慮。”
“構想了若干題材,卻總是無法將其拓寬發展,塗塗改改,刪刪減減,往往花費了很長時間也僅僅只能拼湊出幾百個不甚滿意的字元。”金玉潔面臨的困難幾乎是每一個同學都曾面臨過的。而突破這種困難,憑藉個人的頓悟,畢竟是有所缺損的。郭老師在課上的講述、指正,以及一學期來為大家深為熟悉的2號仿宋字型展示的學生作品和他自己的創作,讓我們這些在紙上散開各自發揮的個體,在那個時刻相聚,進入同一個視角和故事,思索著同一個靈魂的命運——而在寫作的道路上不感到孤獨。黃偉說,“每次在教室拜讀老師的作品或者觀賞同學們自己嘗試創作的小說,內心都有種想讓大家鑑賞自己作品的衝動,所以對於作品構思有很多次的冥想,對於創作技巧也在課上分外關注,正是這關鍵之處讓我能在短短一學期大幅度提高創作水平和對於文學本身的更加客觀的認識。”這是交流的內容帶來的影響。林夢潔說,“郭平老師的課給人一種平等交流、亦師亦友的舒心感。萬事開頭難,然而,正是這種交流討論磨合的氛圍,將首次進行創作的我逐漸領入寫作小說的殿堂,最終嘗到了果實的甜蜜。真心感謝郭平老師的諄諄教誨,這門課真的讓我收穫了很多很多。”這是從形式上帶給人的浸染。而用沈蓓蓓的話說,“是一個類似於brainstorming的過程,閃耀著靈感的火花,讓我們受益匪淺。”不管如何,帶給我們的,對於小說這一全新領域的令人驚喜的認識,都是值得銘記的。“我想,這學期的小說創作課程無疑是成功的,無關寫作水平的高低,至少它激起了我們的創作熱情,這該是最為值得祝賀的地方吧。”(劉麗)邂逅郭平老師和他的小說課,可算是大學時期的一大收穫。他啟發了我,讓我第一次試著在小說中表現某種主題,而非一貫的工於玩弄字句情節。他授予吾輩之漁,不僅在於寫作與評論的技巧,還有師生、同學問交流的快樂。這將是我們班長久記憶的一抹暖色。(朱芷萱)
很多理工科的同學羨慕我們,總以為我們生活在文學的風花雪月中(當然這也是我們曾經以為的),然而踏上這賊船,才發現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字學的不浪漫,遠超他人想像。所幸,遇上了小說創作實踐課,在寫、看小說的過程中,我才仿佛找回一個文科生的詩意(王一青)。而我們似乎也很少想過操起筆來,書寫一番,用小說來表達、塑造自我。因而小說課給我們驚喜甚多,收穫甚多。就像杜慧心所言,“寫作,真的是一件嘔心瀝血的事情。而當作品最終完成的時候,又會產生有如看到新生命誕生般的驚喜,就像自己的孩子,不管好壞,都是那么的喜歡,以前的所有,都煙消雲散不值一提了。”也如宋歌所說,“等到真正走完整個構思、下筆、修改、成文的過程,才發現,的確,沒有什麼比‘寫’更能給人以慰藉了。”而在侯華敏看來,“雖然作品還是非常非常不成熟的,但是這門課給了我一次嘗試的機會,在一次次構思和修改的過程中,新奇的生命體驗隨之產生,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班上最有文藝范兒的朱清漾對待小說的態度就更為深沉:“小說寫作對我而言就好像是寫出了心裡的每一個黑夜,那些藏青色的、深沉的黑夜。我感到一種迫切而溫暖的傾訴的衝動,同時,在這樣的傾訴中看清楚自我。寫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然而,寫作本身,亦不僅僅是“風花雪月”的路,郭老師所強調的文字的“張力”,便需要極大的背負和承擔。“路是浮現出來了,走不走,卻是個問題。是追求安安穩穩的工作和家庭,還是只注重精神世界的煉造,不顧寂寞困頓?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索一番。畢竟人生短暫,世俗功利,而我們都只是凡人。”這是黃栩科作為一個“習慣了理性思維的我(以前是理科生)”所思考的。或許也是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陳毅說,“小說應該承擔,然而承擔的是什麼,會有怎樣的影響,在我輩而言,是模糊而不明的。我認為小說雖是虛構,雖是應當承擔很多人性的幽暗,然而,我認為它首先應該給人以希望,而不是絕望。絕望,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切實看到。小說當然可以涉及,但若全充斥著這些,才叫文學,才叫藝術的話,那我不會選擇這樣的文學和藝術。這種將一切都赤裸裸地揭露,並毀棄一切,卻不能給人以出路和希望,將人在傻傻的幸福中扔到了無邊的黑暗裡去,無所建立的小說,我不會過多地去碰,去創作。”而戴俊華對寫作的理解,更帶有男性的巨觀:“我向來認為小說乃至文學於當今之世已趨於式微,但縱觀我儕在郭平老師指導下所展現的才氣,已遠超於我,郭平、諸位同學實皆為我師,並給了我頗多醍醐灌頂般的教育、啟發及幫助,於小說之事,我還需努力,希望能以我輩之力重鑄小說之輝煌。”
倘若你能夠讀到這裡,那么要么是你真的喜歡這些作品,由文本而獲得審美的愉悅;要么就是你認識我們中的一些人,由於熟悉而滿足好奇的心情——抑或者,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而對於作者來說,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只要你在讀,曾經讀過,都是難得的欣慰。每一篇小說,我都細細看過,恍惚間能夠從中看出一些人的影子,或許也是自己的影子。熟悉的人中,能看出自己自認為的“了解”的膚淺;不熟悉的人中,會感到難以言說的共鳴。在每一種情節、每一種對話、每一種語言、每一種形式的無限可能性都被無數的前輩大師所累積到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小說?當每一個作家、每一個導演、每一個演員、每一個漫畫家都在給我們提供無限豐富的文藝產品的時候,為什麼還需要我們來寫小說?或許這便是一個答案。
最後,用易相鷗所作七絕結束:
龍蛇滿紙翻塵浪,
信筆由韁年少狂。
醉忘凡塵雲箋里,
南柯一夢盡荒唐。
序言
駱冬青
年華似水,浮生若舟。
人類最初的文字,或即來自有意無意的刻畫。是為了給生命留下痕跡,不甘雪泥鴻爪的泯滅?還是為了生命與生命的交流往還,抗爭時空的限制心靈?無可追溯。刻痕在何時變成了“字”,組成了“文”,“人”,由此才越來越成為“人”。這,則是可以肯定的。
古人云:倉頡造字,天雨粟,夜鬼哭。古詩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西方哲人云:語言乃存在之家園;人是符號的動物……
生命之舟上刻畫的痕跡,就成為生存的寄寓,成為創造的運演,成為文化的密碼,成為人從自然世界掙脫之後的“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構成元件。
由此,產生了“說文解字”的學問,催生著“文心雕龍”的創作。
漢語言文學的大學教育,其根本意義正在於此。一方面,是對漢語言文學既有成果的解讀、探索,藉此,展開一個個奇妙、精微而又普遍、博大的“世界”。是謂“說文”與“解字”。語言學與文學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上,逼近著相同的目標。另一方面,是“雕龍”的“文心”。世本無龍,屠龍之技注定無所用;但於虛構的神樓意閣上雕龍,畫龍而點睛,人類生活中終有龍飛鳳舞的神奇世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文心”的“雕龍”,是人類心靈不甘束縛於現實,勇於懷想天空、凌空蹈虛的天馬行空般大精神大智慧的創造。於是,人類才擁有“心有天游”的浪漫與超越,精神的大自由大解放才推動著文化形態的神奇嬗變。“文心”實乃“人心”最為精要的內容。是故,古人不無神秘地宣稱:詩乃天地之心。司馬相如才貌似狂妄地放言:賦家之心,苞括宇宙!“文心雕龍”,正是文學創作從神思到情采、從原理到功用的精闢說明。
然而,大學“文學院”教育與藝術院系教育的一個重要差別,莫過於創作的缺位。對於熱愛文學的求學者不啻驚雷的斷喝,就是大學中文系不是學創作的,甚至是不提倡文學創作的。“說文解字”是正宗,而“文心雕龍”是小道。本應是第一義的文學創作,反而在教學中被貶入冷宮。殊不知,簡單的道理是,沒有文學創作,文學研究何所憑依?
中國大學史上曾有諸多文學大師在“中文系”任教,培植“靈根”,播撒“情種”;許多一流的文學、語言學、文字學研究者往往自文學創作“轉行”,別闢學術新境,卓然樹立風範。如王國維、魯迅、聞一多、周作人、陳夢家,等等,等等,均將文學的激情與想像成功地融鑄到學術探索之中。國外大學則多聘請著名作家任教,開設文學創作課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前輩學者唐圭璋、孫望、吳調公、吳奔星、常國武等先生,亦兼善文學創作,重視文學創作的“文心”在文學研究中的作用。本來,文學研究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以意逆志”,還原創作者的心態意向;具有創作的體會,或至少有“擬創作”、“內摹仿”,才可以真正求得“文心”。而這一點,在日漸僵化冷漠的學術體制中越來越被擠壓窒息。創造精神的枯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導致了學術精神的生機喪失。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正挑明了創造性思維對於一切科學文化探索的重要性。
本於是,我們借鑑國外一流大學的經驗,激活本土資源的澱積,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基地”開設了寫作系列教程,以文學創作為中心,著力提升創造能力與表達能力,冀與語言文學的研究性學習構成飛翔的雙翼。
本書系有課程的現場呈現,亦有歷年師生創作成果的匯集。無疑,水平或有高低,課程或有不足,但亦有卓然成家的創作者顯示實績,更有不必妄自菲薄的諸多探索。謹此呈現於讀者之前,以求砥礪,以求鞭策。
刻舟求劍,雖跡似愚妄,但有求劍的真心真意在,自有不容非笑者存焉!
無論如何,我們留下了生命的痕跡。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