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起義

榮縣起義,是指1930年10月4日(農曆庚午年八月十三日),在縱橫百餘里的榮縣大地上,爆發了一起震撼全川、流譽至今的榮縣農民秋收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榮縣起義
  • 外文名:RongXian  Territory
  • 開始時間:1911年09月25日
  • 領導人:吳玉章
  • 結束時間:1930年
  • 地區:榮縣
武裝力量,前夕策劃,經過,結果,影響,

武裝力量

“八·一三”農民武裝起義時,榮縣有中共地下黨支部二十多個,黨員三百多名,農民協會會員四萬餘戶,農民赤衛隊員數千人,擁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和一定的武裝力量。

前夕策劃

為貫徹當時中央和四川省軍委“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計畫,省委先後派梅子乾、熊灼微等來榮縣督促和指揮農民武裝起義。設在自貢的川南行委決定“奪取自貢地區政權,建立蘇維埃政府”,進行大罷工、大罷市,並指示榮縣於八月十三日晚全縣同時起義,在李晏鄉集中後解除國民黨余中英旅的武裝,奪取自貢市,然後東下重慶,會師武漢。同時,把農民赤衛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十三路第二縱隊”,梅子乾、熊灼微任正、副總指揮,下設若干中隊,縱隊指揮部設在高山鋪。
起義前,中共榮縣地下縣委作了全面的安排布置,對直接參加武裝起義的人員,每小隊發一支槍,在夜間輪流學習槍法;不參加起義的黨員和農協幹部繼續隱蔽,堅持地下鬥爭。

經過

八月十三日半夜,縱隊領導人在高山鋪按預定計畫向直屬兩個中隊宣布起義。率隊繳獲高山、鴉雀沖、梧桐、章家團防公所四百餘支槍,殺了兩個土豪,並將高山場街上當鋪的所有衣物、被蓋等物資分給附近農民。起義部隊約五、六百人拂曉時到達望佳場,將偽團正劉澤昭就地正法。
十四日,縱隊到達李晏鄉,見無動靜,便向河口小南區方向游擊前進。原來起義命令未傳到李晏鄉。十四日晚二更時分,李晏黨支部書記兼南路區委委員羅文俊得知縱隊到來的訊息後,集中隊伍一百多人起義,搗毀李晏團防隊,繳獲槍枝40多支,子彈千餘發及銀元、銅元等物資,處決了惡霸張明哲。羅文俊率隊追趕縱隊,於十五日晚攻打老龍場團防隊,繳獲18支槍,20多發子彈。然後與董(東)佳、金花鄉起義隊伍匯合,又奪了兩處團防隊的槍枝共30餘支。可惜因與縱隊聯繫不上,當地三個中隊和李晏中隊當晚被敵軍一個營包圍,只得被迫分散突圍,撤回原地。
十五日拂曉,鼎新一帶才開始行動。縣委委員兼西北路區委書記范光岑率隊向五寶鎮進發,搶了一些槍後,鼎新中隊追趕縱隊至古文鄉、東佳場時尚未追上,但聽說縱隊在距老龍場40里的鐵山激戰失敗了,縱隊為保存革命力量已下令全線起義隊伍聽候上級調動。鼎新中隊只好停止前進,返回原地解散。而富東鄉的紅軍起義隊伍則弄錯了約定時間,提前在十二日晚起義,將紅旗插到距縣城三里的虎洞山上,看到各地毫無動靜,自己勢單力薄,無力攻打縣城,只好解散了隊伍。富西、鐵廠、墨林鄉的三支起義隊伍紮營一天一夜,因各自聯繫不上,也只好把隊伍解散了。
紅軍縱隊總部一直往前挺進,從東區經南區到西區的長山橋,再到北區的雙古場,游而不擊。十九日夜,縱隊在仁壽縣青峰場附近的雞公山紮營,被追擊敵軍包圍,12名游擊隊員被捕殺,隊伍被衝散。縱隊總指揮梅子乾受輕傷,與熊灼微經仁壽轉回成都,其餘人員分散返回原地。

結果

這場席捲全縣的農民武裝起義,終因武裝力量懸殊、起義領導者計畫不周、信息聯絡不暢、指揮不力、行動不統一、未能與當地駐軍內的黨組織聯繫上而沒有成功。

影響

“八·一三”榮縣農民秋收武裝起義,在榮縣革命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是四川農民武裝起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起義歷時一個星期,參加暴動的游擊隊員近三千人,游擊三百餘里,奪槍六百多支(一說兩千多支),子彈兩千多發,摧毀沿途二十多個鄉鎮的國民黨基層政權和團防武裝,燒毀了勒索人民的糧債單據,沒收了大量財物分給貧苦農民,播下了革命的火種。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獻身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