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作坊遺址位於白銀區四龍鎮梁莊村一社嶺背後。始建於清光緒三年(1853年),有五孔窯洞,分別是庫房窯、碾油窯、蒸油窯、榨油窯、儲油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榨油作坊遺址
- 位置:白銀區四龍鎮梁莊村一社嶺背後
有榨油“把式”5人,分別負責5個窯口。以棉籽為原料,7天為一個周期,每期產油70—80千克,流水線作業。運作時,先將棉籽脫殼,撿去雜質,再將棉籽仁送入碾油窯碾成粉末,將碾碎的細末送到蒸油窯,上籠蒸熟,同時供給水蒸氣以增加其濕度,而後將蒸熟的原料細末送到榨油窯里,裝入用草繩圍成的圓筒中(直徑約0.8米,高約0.4米,又稱油坨子),然後蓋上與圓筒直徑相當的木蓋子,封閉後放在直徑0.5米,長7至8米長的油擔下擠壓,同時在油擔的一端壓上大石塊以增加其重量,這樣,油就從草繩製作的圓筒中被擠壓流出來,逐步添加大石塊,直到油坨子中的油被榨乾為止。成品油即存入儲油窯。這種方法,老百姓稱之為“土榨”。榨出的油清亮芳香,是地道的綠色食品。油渣可用來作飼料,也可做肥料使用。至1959年廢棄,約100餘年歷史。1960年以後,因當地棉花產量低,農村逐漸停止種植。油坊隨著原料的減少相繼停辦。榨油作坊遺址逐漸被平整土地、打莊蓋房所毀棄。繼而機械榨油取代了傳統的土法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