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律院

極樂律院又稱極樂庵。極樂律院的建築製成為典型的北方民間廟堂建築與建築相結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極樂律院遺址
  • 地址:宿遷
極樂律院,又稱極樂庵。該廟始建於明朝末年,清中期後不斷擴建,前後共五進院落,每進院除有主殿外,還各有左右配殿樓,規模宏大。江浙一帶有:“上有五台山,下有極樂庵”之語流行。經幾經浩劫,尤其是十年“文革”破壞最為嚴重。
現存建築有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方丈室、玉佛樓、膳房等。其中大雄寶殿和藏經樓長均為25.8米,寬為13.8米。其建築形式為典型的北方民間廟堂式建築。省文物專家組來宿對其考察論證後,認為該處建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其木結構“人字梁”在同時代建築中,除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外,漢民族其他地區尚未發現,是研究古建築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200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極樂律院的建築形制為典型的北方民間廟堂建築與宮式建築相結合。大門為五間南向,上懸“敕賜極樂律院”大匾,第一進院落,有關帝殿三間,內供關帝像。第二進院前連羅漢殿,後接鐘板堂,羅漢殿內有眾多羅漢塑像,金碧輝煌,神態各異;鐘板堂為來往客僧休息人住的場所。第三進院的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單檐歇山寶頂,大殿前有走廊、月台、石階七級。大殿面闊28米,進深12米,殿內方磚鋪地,殿內正中,供釋迦牟尼像,兩側為二位脅侍菩薩像,塑像精緻生動,莊嚴肅穆。大雄寶殿之後,院內有藏經樓,重檐頂,面闊28米,進深20米。藏經樓上懸“寶藏”匾額,內藏全部佛教經典,系由清廷頒賜,用十二個書櫥收藏;樓下為“祖堂”,懸掛歷代主持方丈的畫像。藏經樓之後為第五進院,也是最後一進院落,稱作後花園。東部有一小池,名為阿耨池,西部遍植松、柏、竹等林木,點綴奇花異草,景色美不勝收。中軸線主體建築兩側,各有配殿,其東側,藏經樓、大雄寶殿旁分列有玉佛樓、萬佛殿。玉佛樓為二層小樓,內供玉石佛像,兩側配以十八尊羅漢像,均用檀香木雕刻而成,表面鎏金,輝煌奪目;萬佛殿為僧眾求戒、受戒的場所。藏經樓西為大方丈室,寬大宏偉,為主持僧休息的場所。方丈室南側有“戒台殿”,每逢傳戒期間,方丈登台授經,殿中戒台為雙層石雕,雕工精美,花草蟲魚,栩栩如生(石雕戒台現作為宿北大戰紀念塔底座)。
極樂律院還建有僧舍、齋房、大椿居、鐘鼓樓等,配置適當,相應諧調。
民國十八年(1929年),極樂律院因涉及宿遷刀會暴動,廟產被查抄,從此漸趨衰敗,此後又歷經戰亂、兵燹,建築被破壞大半。現存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室、玉佛樓、僧舍等五處建築,占地2000餘平方米。其中大雄寶殿、藏經樓為極樂律院建築之精華,其規模和完整程度在蘇北地區極為罕見,尤其是“人字梁”建築結構(長柱上用人字缽梁、檁條放在缽樑上的木結構形制),為極樂律院木構作的典型特徵,專家們認為其原汁原味的木結構特徵“人字梁”在全國除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偶有發現,漢民族地區同時代建築至今尚未發現,它對於研究古建築構作發展史具有極高的實物參考價值。
極樂律院位於宿遷老城區的中心地帶,西與宿北大戰紀念館毗鄰,處於旅遊構架的中心位置,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