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騷心論》是2016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瑞菁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辭騷心論
- 作者:魯瑞菁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ISBN:9787545813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屈賦文本入手,主要探討屈原在文本寫作中的個人志向、情思,以及所運用的種種文學表現手法;其次衍至擬屈作品的後代作者如宋玉、賈誼、東方朔、王褒、劉向等。從文學與志向兩方面闡述兩者的不同,肯定屈原在楚辭創作方面的獨特開創地位與志潔行廉的高尚人格魅力。
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多方面運用考古學、神話學、心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新興學科的研究成果,突破前人研究的苑囿,進一步發掘屈原與《楚辭》的文論騷心之美。通過屈原陳辭探討其背後的文化儀式傳統底蘊;通過對《九歌》的解讀,對《九章》“遠遊”敘述的文本分析,詮釋屈原的生命獨白與政治寄託;通過《離騷》“飛天”、“求女”儀式表述的研究,以及宋玉之《登徒子好色賦》、《高唐賦》、《神女賦》中的諷淫論述與情慾論述,探討楚辭中的文學政治隱喻手法;通過香草在屈賦中的隱喻作用展現屈原的純潔、為人正直;通過《離騷》與《遠遊》諸篇探討屈原的心靈圖像與宇宙圖式;並通過對《九歌》“二司命”的闡釋,對《天問》時命觀的探討,以及對擬騷作家的作品與屈原的作品的對比,呈現屈原的天命觀念與不遇情節。
圖書目錄
緒言
壹 陳辭篇——諷諫與抒情
第一章 由《離騷》論屈原的陳辭
一 前言
二 西漢《楚辭》名義的成立及辭的發展
三 政治的陳辭——向國君陳辭
四 宗教的陳辭——向祖神陳辭
五 司法、盟誓的陳辭
六 以騷言志、抒情——詩歌主體性形式的建立
七 結語
貳 儀式篇——祭儀與抒情
第二章 由古《九歌》到屈原《九歌》——屈原《九歌》祭儀與抒情性質析論
一 前言
二 古《九歌》三貌
三 楚地民間的巫音與南音
四 屈原《九歌》的國家郊祀歌與民間俗祀歌性質
五 屈原《九歌》共有九組、九篇
六 抒情與諷諫——“人/神”、“男/女”、“君/臣”符碼的轉喻
七 結語
第三章 《九章》各篇內容性質析論及寫作時、地考察——兼論《九章》中的羈游與昇游
一 前言
二 《九章》各篇內容性質析論及寫作時、地考察
三 《九章》游的二重性——寫實的羈游與虛構的昇游
四 結語
叄 美人篇——求女與情慾
第四章 《離騷》“飛天”與“求女”儀式析探
一 前言
二 “飛天”的儀式性意義
三 《離騷》“求女”的結構性安排
四 求女喻義求君(大母神原型)——以解決楚國困境
五 求女喻義求潔(美女原型)——以解決個人困境
六 結語
第五章 論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與《高唐、神女賦》中的情慾問題
一 前言
二 《登徒子好色賦》中三種情慾表現形態
三 《高唐、神女賦》由“情慾”的挑逗、轉移,到“情慾”經驗的分享
四 諷淫論述與情慾論述
五 結語
肆 香草篇——香草與巫術
第六章 《離騷》衣飾論——比興與儀式
一 前言
二 純潔無瑕的初服——天真清潔的少年主人翁
三 寄寓宗族情感的奇服——與楚族同宗的青年主人翁
四 道德自持的修能之飾——九死不悔的光輝人格
五 盛裝出場的繁飾——上下求索的飛天英雄
六 則法前修的信垮之飾——無懼誓死的悲劇英雄
七 結語
第七章 《九歌》香草論——作用與源流
一 前言
二 《九歌》中香草出現的場合及作用
三 巫祭儀式與文學比興
四 楚地香草風俗源流
五 香草愛情巫術——以蘭、芷為對象的考察
六 結語
伍 時空篇——心靈圖像與宇宙圖式
第八章 論《離騷》飛天遠遊的時間問題
一 前言
二 四日三夜遊?三日二夜遊?
三 二日一夜遊
四 內在體驗的時間意識
五 結語
第九章 論《遠遊》的宇宙空間圖像
一 前言
二 屈賦中的四種地理空間圖像
三 “宇宙樂園”式空間圖像的兩種類型
四 亞型的四方定向點——四方帝、神的符號與標誌
五 《遠遊》的空間審美模型
六 《遠遊》的心靈空間圖像——“曼荼羅”(mandala)
七 結語
陸 時命篇——天命觀念與不遇情結
第十章 論《九歌》的二司命
一 前言
二 前人說法匯整
三 以典籍出現的司命、司中與《包山楚簡》的司命、司猾作為參照系
四 理解《二司命》文本內容的態度
五 提出對《二司命》的一種解讀
六 如何看待《二司命》中的寄託問題
七 結語
第十一章 屈原的天人時命觀——以《天問》天命觀為開展的討論
一 前言——《天問》的結構特色
二 歷史政治層次——對天命觀的肯定與深化
三 生命體會層次——(甲)孔、孟儒者的知命、立命、正命、俟命
四 生命體會層次——(乙)屈原的神賦美善命觀
五 由“時”之二義論屈原的悲劇命限
六 怨憤之情與怨刺之情
七 結語——抒發怨情典範的形成
第十二章 論宋玉、買誼、東方朔、王褒、劉向的騷體作品與不遇情結
一 前言
二 宋玉、賈誼、東方朔、王褒、劉向的騷體作品
三 宋玉、賈誼、東方朔、王褒、劉向的不遇情結
四 結語
附錄 端午龍舟競渡底蘊考
一 前言
二 競渡習俗的底蘊之一——由水葬到送瘟
三 競渡習俗的底蘊之二——由求雨到卜歲
四 端午名義
五 端午龍舟競渡與屈原
六 龍舟競渡的“競”、“斗”意蘊
七 結語
引用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