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32年秋天,在日寇踐踏下的哈爾濱,楊靖宇被派到盤石縣工作,剛到盤石縣的楊靖宇,便開始了整頓黨內部紀律的工作,聯合五虎一枝花,做好了初期的抗日統一戰線。日軍聞聽此訊息,準備派特工替代原有在我軍的臥底程斌,把游擊隊扼殺在搖籃之中。
叛徒程斌趁楊靖宇視察工作,不在盤石縣之機,巧設圈套致使游擊隊三位新領導被地主殺害犧牲,與此同時,日偽圍剿大軍及時趕到,此件事情的發生使楊靖宇察覺我軍部隊中有敵特的臥底。為了防止內部奸細,楊靖宇建立了保密制度,並團結民間的抗日武裝力量,成功粉碎了日軍的第一次圍剿,軍威大震,日軍吃了大虧,譴責臥底情報不及時,同時向我軍展開了第二次的圍剿。
在二次圍剿中,我軍機密信息泄露、被俘日軍神秘解救、種種事件的發生使楊靖宇更加確認了敵人的臥底就在自己的身邊。 敵人兩次圍剿均遭失敗,又要發動第三次圍剿,敵人一邊採取拉攏黨內動搖份子搞內部策反,一邊實施斷絕抗聯和農民關係的政策。此次楊靖宇認真的處理對待叛徒問題,採取突然改變計畫的辦法,巧妙的引開內奸叛徒,給予敵人毀滅性的打擊,抗日武裝的力量逐漸壯大。楊靖宇聯合義勇軍和山林隊等民間力量統一作戰,遭到內奸的出賣,日軍突襲我軍警署,致使一百多警察被活活打死,此時楊靖宇把工作的重點集中在調查內奸上。
楊靖宇成功破譯敵軍電報密碼,利用內部奸細,做假情報,成功擊敗日軍600多精銳部隊,大獲全勝。楊靖宇的名字已讓日軍終不可日。日軍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粉碎楊靖宇的抗日統一戰線。日軍想通過偽裝的共產黨交通員,來暗殺楊靖宇,結果被我軍抓獲,故此在我軍埋伏的另一叛徒也陡然現身,最後兩奸細自殺身亡。楊靖宇將計就計,放出自已被暗殺的口風,日軍被捉弄,我軍輕鬆占領了敵人日軍最大的軍用倉庫。抗日武裝隊伍再次壯大,兩奸細死亡之後,潛伏在我軍的頭號臥底—何斌更為謹慎,利用抗日民間組織聽信神靈的信條,鼓動其與日軍硬拼,結果無一人生還。楊靖宇面對此事知道其中定有欺詐,但又死無對證。
黨內發現程斌反常表現,命令對其進行調查,何斌身份逐漸暴露,由於程斌的出賣,民間抗日組織“義勇軍”又慘遭敵人埋伏,二十位士兵全部犧牲,楊靖宇又一次死無對證。程斌的叛變行為越發嚴重,經過程斌的挑撥離間,義勇軍幾個士兵投降日本,連續的敗仗使得剛剛興起的抗日武裝又冷了下來,為重振抗聯威風,楊靖宇攻打老嶺隧道,大獲全勝,同時兵力由五萬增加到五十萬,抗聯隊伍有力的牽制了日寇侵華的兵力。最終我軍查明程斌已被日軍收買為“間諜”,但為時已晚,程斌率領我軍龐大的西征部隊早已改變了原定的路線,叛變日軍,西征失敗。
程斌正式投入日軍隊伍當中,使我軍陷入了極度被動中。徹底叛變的程斌向日軍介紹了楊靖宇游擊戰術的特點和抗聯各地的密營地點以及縣委成員名單。對於程斌的叛變,楊靖宇採取了應變措施,把部隊化整為零,分成小分隊,並通知各地下黨成員轉移,另一邊,敵人按照程斌的戰術尋找楊靖宇,並挖走儲糧,日軍成立了八個暗殺組織,採取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對楊靖宇展開大搜捕,而楊靖宇則採取了走與拖的戰術牽制敵人,以極少的傷亡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但少年營孩子的草莽,使楊靖宇的行蹤暴露。
音樂原聲
音樂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
《英雄》 | 裘逸 | 王冰 | 金學峰 | 片頭曲 |
《你笑的好》 | 裘逸 | 王冰 | 鄧容 | 片尾曲 |
幕後花絮
該劇的外景地主要集中在小興安嶺和玉泉地區,當地的氣溫經常在-28左右,劇組環境十分艱苦。
在朴善玉葬禮的戲中扮演者王昌娥被埋在雪下,拍攝完畢後王昌娥的臉成了紫茄色,耳朵上被凍出一個冰殼失去了任何知覺。
桑萌有場哭戲要求眼淚無聲的順著臉頰滑落,寒風迎面淚珠立即結成了冰柱掛在臉上。
劇組在黑龍江的清河外景地拍攝時,滿天飛翔的“花大姐”形影不離伴隨著不是飛進嘴裡就是鑽進耳朵里,讓所有人哭笑不得。
陰寒的天氣,使得劇組的午餐“面目全非”,麵包成了“石頭”,香腸也成了“香腸棍”。
為了拍好該劇,劇組全體演職人員發揚“楊靖宇精神”,徒步爬峰硬是將幾百斤重的設備背上了黑石峰。
為了要與楊靖宇形似,導演要求巫剛減肥,巫剛常在半飢餓的狀態下,在冰天雪地里運動,成功地減掉8公斤後完成了拍攝。
馬勇犧牲的那場戲是躺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上完成拍攝內容的。
幕後製作
拍攝場地
該劇的拍攝外景地為黑龍江省的清河、玉泉、亞布力,是全國乃至亞洲有名的“冰天雪地”,冬季的最低氣溫可達攝氏零下40多度。在拍攝時,通往外景地黑石峰的路途艱險陡立需要徒步2個多小時甚至沒有現成的路可以走。
劇集評價
電視劇《楊靖宇將軍》以真實歷史故事譜寫了一曲英雄讚歌,對楊靖宇將軍的事跡和傳奇性的戰鬥經歷進行了深刻的描繪,主要表現楊靖宇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傑出共產主義戰士的歷程,尤其對他壯烈殉國的段落有著重描寫(新華網評)。
電視劇《楊靖宇將軍》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較成功,正反面人物、大小角色的表演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該劇成功的一方面(哈爾濱日報讀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