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義

楊邦義(1085—1129),真名:邦乂,字希稷,謐號“忠襄”,南宋吉州吉水縣黃橋鎮楊家莊(今雲莊村)人,捨生取義的抗金名臣。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邦乂
  • 字號:希稷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時間:1085
  • 去世時間:1129
簡介,英勇就義,世間傳說,

簡介

楊邦義於1115年中進士,歷任騖源縣尉,蘄州、廬州、建康三郡教授,溧陽縣知縣,建康府通判等職。1129年抗金被俘,金兵勸降時誓死不降,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的血書後殉節而死。楊邦義生有四個兒子,長子叫楊振文,曾任朝請郎,後徙居南京為父守墓。次子叫楊郁文,徙居浙江;三子叫楊昭文,曾任武昌縣令,留居吉水楊家莊;四子叫楊蔚文,徙居湖南。
楊邦義

英勇就義

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今南京)時,建康留守杜充貪生怕死,見金兵即將兵臨城下,棄城而逃,後被俘投降。楊邦義當時只是個建康府通判,系文官,手中沒有兵權,但仍拚死抵抗,終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力竭被俘。
楊邦義
金兀朮知道他在老百姓中威望頗高,只要他肯降,建康就是金國的天下了。於是,親自出面誘降,楊邦義面對金兀朮大罵道:“若以夷敵而圖中原,天能久假乎?恨不磔汝萬段!”金兀朮大怒:“好大膽,你究竟安的什麼心?”楊邦義回答:“我有一顆愛國的鐵心!”,兀朮遂命人持刀取心,楊邦義壯烈殉國。因其愛國而去心,又被後人尊稱為楊邦乂(yi四聲,安定太平的意思)後人立碑以紀念。人們在他被害的地方修了座墓塋,墓碑上刻著“楊忠襄公剖心處”,石碑兩邊刻著他的生前誓言:“寧為趙氏鬼,不做他邦臣。”即雨花台的景點--楊邦義剖心處。

世間傳說

當時百姓盛傳:兀朮將他五花大綁,拔出刀挖他的心,誰知真的蹦出了一顆鐵心。金兀朮嚇得變了臉色,但仍讚嘆楊邦義好肝膽骨氣,他下令造了一座亭子樣的轎子,把心放在裡頭,讓兩個士兵抬著週遊兵營,叫士兵學習學習這骨氣和肝膽。他們從雨花台走到花神廟,再往前走,遇到一條小河,鐵心自動飛入河中,士兵慌忙下水去找,再也尋不著了。金兀朮下令在這建了一座橋,名為鐵心橋。這是南京地名鐵心橋的由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