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溢

楊賢溢

楊賢溢,高級工程師。安徽懷寧人。193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土木系。1947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生院土木工程碩士學位。曾任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航測隊工程員、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工程師、長江工程總局專員。建國後,歷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工程師、副處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處長,長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總工程師、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長江水利水電工程設計與科研工作。是丹江口、葛洲壩水利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主持完成的葛洲壩二、三江工程,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賢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懷寧
  • 職業:高級工程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簡介,早年求學與經歷,荊江分洪工程,丹江口工程,葛洲壩工程,科研奠基人之一,三峽工程,評價,

簡介

楊賢溢,高級工程師。安徽懷寧人。歷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工程師、副處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處長,長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總工程師、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長江水利水電工程設計與科研工作。是丹江口、葛洲壩水利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主持完成的葛洲壩二、三江工程。

早年求學與經歷

1914年10月28日,楊賢溢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考中過前清舉人,父親當過國小教員,母親也有文化。受家庭影響,楊賢溢學風紮實,為人低調,發蒙極早而且定力十足。他在讀書生涯,無論是私塾、國小、中學,始終都是學習優秀,而且很少受當時波詭雲譎國事影響。 1933年,他考入了國內著名高校武漢大學的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因每次考試都是系裡或全院的第一名,所以他在每學期都能得到50大洋的最高獎學金,加上安徽省教育廳為鼓勵本省學生成才,對考入重點大學的本省學生每年補助120大洋,這樣,他每年僅學習的收入就超過200大洋,應付各種開支綽綽有餘。讀書沒有使家庭的經濟受到影響,這讓他始終深感自豪。 1937年7月,楊賢溢大學畢業,被分到南京經濟委員會的水利處工作。此時,日本已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年年底,南京淪陷,經濟委員會也被迫解散。楊賢溢轉入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隨浩浩蕩蕩的人群來到陪都重慶。據他回憶,在四川的那幾年,因為工資較高,而且四川物價便宜,他基本衣食無憂,家中的桔子經常吃不完。不過他沒有沉浸到偏安的生活中,深感國家培養人才之不易,在工作之餘,仍然發憤讀書,以探求報效祖國的途徑。 1945年6月,楊賢溢通過了嚴格考試,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6年5月,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了合作進行三峽工程設計的契約,在國內掀起了一股三峽熱。遠在美國的楊賢溢欣然報名,再次通過考試,成為在美國丹佛墾務局總部進行三峽工程研究的56名中國人之一。 在中美合作中,楊賢溢被分配到壩工組,接觸到了當時墾務局總工程師、世界著名壩工專家薩凡奇,這段經歷使他得益匪淺。不過,1947年5月,中美合作三峽工程設計的計畫就因當時國民黨忙著打內戰,經費無著而被迫停止,多數同仁被迫回國。楊賢溢回到科羅拉多大學,於當年10月獲得了碩士學位,學成歸國。 在當時,國民黨挑起的內戰已經進入到第二年。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南下,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國民政府江河日下。在由揚委會改組的長江水利工程總局,楊賢溢幾乎無所事事。

荊江分洪工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成立,長江的治理開發事業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時年35歲的楊賢溢被林一山主任選中,到長江委工務處,此後又擔任設計處副處長。縈繞他多年的學業報國理想第一次有了用武之地。 在長江委從事的第一項現代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中,楊賢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1年,在工程設計需要大量模型試驗資料,而長江委又缺乏基本條件的情況下,楊賢溢帶領一幫年輕同志租借武漢大學的試驗室,展開了艱苦的水工、土工和材料試驗。1952年荊江分洪工程正式開工,楊賢溢任北閘工程處副處長,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全體參建人員的努力下,主體工程僅用70多天便順利竣工。北閘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泄水閘,該閘在1954年全流域型大洪水中三次動用,為保住危在旦夕的荊江大堤和武漢市的安全立下大功。

丹江口工程

新中國建立初期,漢江流域開發治理是長江委工作的重點。為找到建設控制性工程的最佳壩址,楊賢溢與蔣懷玉、劉鼐臣、何之泰等專家乘船實地察勘,歷盡艱辛,進行了第一次漢江流域水利建設的實地查勘。根據地質、地形條件,比照水文資料分析及鑽探岩芯成果,他們終於在當時均縣的鳳凰山地區找到了合適壩址,丹江口工程的規劃、設計也就此展開。 1958年丹江口工程正式開工後,因受冒進思想影響,一度出現嚴重質量問題,不得不暫時停工。時任長江科學院副院長的楊賢溢及時組織有關專業技術力量對最關鍵的問題——混凝土施工質量進行抗裂性能和溫度控制的調查研究,不但解決了大壩防裂問題,還提高了對混凝土溫度裂縫規律的認識。他安排劉崇熙與華新水泥廠合作研製大壩專用水泥,安排周守賢、林永達兩人研製混凝土外加劑,大大提高了大壩混凝土質量。該產品除用在丹江口工程外,還遠銷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

葛洲壩工程

1970年12月,葛洲壩正式開工,人們第一次向長江發起了挑戰。 葛洲壩工程是黨中央親自決策的,建在長江幹流上的第一座低水頭徑流電站,由於上馬倉促,且在實際施工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擾,工程開工前兩年便問題成堆,困難重重,不得不暫停施工,修改設計。楊賢溢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在修改設計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泥沙淤積是困擾世界水利學研究的重大問題,如果處理不當,葛洲壩不僅自身難以發揮效益,而且可能會淤塞長江的黃金水道,在黨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楊賢溢從開始參加和領導葛洲壩壩區泥沙模型實驗,到以後擔任長江委總工程師時期,一直組織力量研究葛洲壩工程泥沙問題。他根據林一山提出的葛洲壩河勢規劃的構想,組織泥沙科研協作單位對單槽分汊方案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認真研究樞紐泄洪、排沙、通航、發電問題,最終選定單槽方案,報請葛洲壩技術委員會批准。由於設計合理,大江電廠多裝4台機組,少建5孔沖砂閘,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對三江航道和大江航道的放淤堤、沖沙閘、二江電廠、大江電廠導沙排沙和底孔排沙工程,他都具體參加指導。通過實際運行表明,這些工程布置取得了預期效果,幾十年來航道運行通暢。 受壩高影響,葛洲壩二江泄水閘只能採取底流消能防沖方式,技術難度極大。楊賢溢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數據的情況下,摒棄了原方案,提出了消力池輪廓應力求簡易平順,以減少空蝕和磨損破壞的意見。他還組織人員到丹江口大壩下游設高流速大型混凝土抗沖耐磨試驗設施,以驗證試驗研究成果。並將二江泄水閘分區調度運用,使水流既不進入閘室,又不遠驅。經過多種方案的實試驗比較,消能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閘下基本避免了沖刷,也沒有出現空化空蝕的破壞。 葛洲壩工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成功標誌著中國水利建設和科研進入到一個新高度,楊賢溢在工程的設計和科研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為世人公認。在1985年,“葛洲壩工程二、三江工程及其水電機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楊賢溢為領銜者之一。這也是長江委迄今獲得的最高榮譽。

科研奠基人之一

在新中國成立後?楊賢溢最早領導的治江科研是1951年與武漢大學的合作的荊江分洪工程的模型試驗。在合作中,長江委第一批專業科研隊伍開始出現,1954年,他主持建成了水工、土工、材料三個試驗室培養科研骨幹人才,並為漢江杜家台工程提供試驗成果,也成為長江科學院的雛型。 1958年,楊賢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儀式上,他莊嚴宣誓:“是黨給了我這個知識分子以用武之地,使我所學的知識派上了用場,我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他以自己的行動履行了入學的誓詞。 這一年為滿足丹江口、葛洲壩、三峽工程和長江中下遊河道整治需要,他主持籌建了九萬方試驗基地,並增設岩基、河流泥沙和爆破振動等專業,長江科學院就此成立。他被任命為副院長,與院長何之泰、副院長李榮夢組成了當時國內水利科研界豪華的“三駕馬車”。他們領導了一系列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水利工程試驗研究。1973年他調任長江委總工程師,1981年任副主任,主抓的也是科研。1982年,擔任了長江委技術顧問,仍然在耄耋之年為治江科研嘔心瀝血。

三峽工程

自1945年開始,楊賢溢的治江生涯就魂犖夢繞著一個名字——三峽工程。 新中國成立前,他參加了中美合作的三峽工程設計,但無用武之地。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的熱潮起起伏伏,楊賢溢對工程的拳拳赤子之心卻從沒有動搖。荊江分洪、丹江口、陸水、葛洲壩,是長江委科技進步的象徵,也是摘下三峽明珠的一級級階梯,楊賢溢順著這些階梯接近了他夢中的三峽工程。 1954年,三峽工程被提上議程,急需科研攻關成果。楊賢溢積極建立河流泥沙、岩基、抗震、土質等專業,短短几年,長科院的隊伍便由40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承擔了三峽工程試驗研究全部課題的80%。 1959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三峽工程的科研大協作,長科院是主要參與單位之一,1962年,時任長科院副院長的楊賢溢被任命為岩基專題研究組組長。 進入60年代後,三峽工程一度進入低潮,楊賢溢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心中的三峽夢。在長江委的領導下,以丹江口、葛洲壩為實戰準備,他帶領長科院的同志進行了大量的、默默無聞的試驗研究。通過研究,他不僅弄清了問題,還培養了隊伍,而這支隊伍,在以後三峽工程的實際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84年,楊賢溢主持開展了三峽泥沙科研工作,對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的泥沙問題,完成了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研究,並經國務院原則批准。 1986-1989年,在三峽工程重新論證期間,楊賢溢擔任泥沙專家組顧問。對三峽工程泥沙問題中的重點項目,如壩區河勢規劃、庫尾泥沙淤積,以及水庫下游江湖關係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針對當時國內外部分人士對三峽工程提出的不同意見,楊賢溢結合自己實際,向國人闡述三峽工程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有利的道理;並利用自己與海外和港台專家保持聯繫的優勢,向他們宣傳三峽,請他們參觀三峽,消除了部分人心中的誤解。 1992年4月,三峽工程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上馬;1994年12月,工程正式開工。楊賢溢不顧年事已高,多次親赴三峽工地。 他十分懷念新中國成立前在美國與他一起參加中美合作設計的戰友,多次邀請他們到三峽工地實地考察。2003年,在三峽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的支持下,這些在半個世紀前參加過中美合作的老人齊聚三峽,完成了歷史性的會面,也了卻了楊賢溢心中的夙願。

評價

2006年12月19日,楊老終於闔上了雙眼,從此告別了他魂牽夢繞的三峽,以及他奮鬥一生的治江事業。 楊老以其一生的努力,實踐了他自幼以來便牢固樹立的學業報國的理想。在加入共產黨後,他幾十年來對黨無限忠誠,為治江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民革黨員,他多年致力於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為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製作出了努力,他的一生極其光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