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聚寶,1936年10月生,陝西扶風人。1957年畢業於鐵道部天水鐵路工程學校築路專業。曾任陝西渭陽柴油機廠編輯,高級政工師。陝西攝影家協會會員,寶雞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衛生報》寶雞工作站常務副站長。主要成果:擅長攝影,尤以人物記實抓拍為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聚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主要成就:擅長攝影,尤以人物記實抓拍為最。
- 性別:男
- 學歷:博士研究生
- 職稱:研究員
攝影家協會會員,育種專家,人物簡介,先進事跡,科研情況,
攝影家協會會員
發表攝影及文字作品2000餘幅(篇),其中,獲獎者逾百。攝影作品《除銹專家周文禮》1991年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人物通訊《千里清風一肩挑》獲1993年全國企業報好新聞三等獎,《我與法門寺》、《馬廠長的苦與樂》、《設備專家甘文》等被編入《改革與我》、《耕耘在黃土地》、《優秀新聞作品選》等專集出版發行。業績人編《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辭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中國專家大辭典》、《中華人物辭海》。目前側重於中醫藥民間名人的研究。
育種專家
人物簡介
楊聚寶,研究員,博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長期從事雜交水稻遺傳與育種研究,先後主持三系、兩系法雜交水稻選育研究等國家“863”課題10餘項,育成了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SE21S、152S、133S和兩優2186、兩優2163等組合通過科技成果鑑定和省級審定,累計推廣800多萬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億多元,為福建省雜交稻配套與套用作出傑出貢獻。發表論文30餘篇。
先進事跡
農民出身,獲全國科技成果獎
楊聚寶出生於福建仙遊縣一個貧窮的村莊,幼年父母雙亡,靠鄰里幫助吃“百家飯”長大。為此,他立志要讓農民吃飽飯,吃上好米飯。他大部分春節都在海南育種基地度過。
1965年,他在粳稻品種中發現37株自然不育株,開始了水稻雄性不育的利用研究。1971年,福建省組建水稻雄性不育利用研究協作組,由他主持雜交水稻研究。兩年後,育成了中國當時四大雜交稻不育系中的兩個。從1975年起,推廣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閩優一號”,3年累計推廣二千萬畝,一舉突破福建省糧食產量在一百二十億斤徘徊十年的困局,躍升到1978年的一百六十一億斤。
1978年3月,他作為福建省代表晉京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
出任聯合國糧農組織臨時官員
1980年,楊聚寶被作為改革開放後國家農業部選送的第一批留學生,到國際水稻研究所、菲律賓大學攻讀學位,成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的第一位博士。在國際水稻研究所留學期間,他引進大量有利用價值的水稻種質資源,為福建省雜交水稻育種儲備了豐富的基礎材料。他引進的“IR六四”,至今仍然是大面積生產的優質水稻良種。
一九九二年,他應聯合國糧農組織之聘,在越南任雜交水稻顧問組組長,兼任聯合國糧農組織臨時官員。他利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援助,為越南大量引進雜交水稻及其他優質良種,使越南由一個嚴重缺糧國家成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一九九八年,越南授予他“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勳章。
育種研究領先國際水平
在兩系雜交水稻育種中,楊聚寶獨創了以“生態壓力法”選育水稻核不育系。經十年努力,育成了“SE21S”光補型核不育系,解決了中國兩系雜交稻普遍存在的制種風險大的技術難題,制種產量高,平均畝產二百六十公斤,種子純度高,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福建省已有11個核不育系通過國家“八六三”項目或省級鑑定,引起國內外同行和種業部門的高度關注。由他首創的雜交水稻育種“生態壓力法”,已被國內育種界普遍採用。
經過多年拼博,楊聚寶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關,育成的第二代雜交稻——兩系雜交稻有高產、優質、抗病、高效等優點,已累計在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省大面積推廣近三千萬畝。
科研情況
楊聚寶在兩系法亞種間雜交稻選育課題和福建省兩系雜交水稻研究課題中任責任專家。為加速育種進程。他不畏艱難,常年紮根在海南育種基地和福建省沙縣等山區試驗點。他率先提出“自由傳粉,生態壓力。定時選擇”的辦法。育成高產、優質抗病高效的兩系雜交水稻組合兩優2186、2163等,通過了福建省品種審定。他帶領課題組的同志繼續突破技術難關,育成一批兩系稻新組合兩優816、兩優812、兩優21、兩優88,兩優1816等,連續兩年在國家863計畫海南基地新品種試驗中,畝產達700公斤左右,名列眾多參試組合前茅,得到袁降孚院士等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