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竹西小像
- 作者:王繹、倪瓚
- 創作年代:元代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7.7厘米,橫86.8厘米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楊竹西小像》由王繹執筆畫人物,倪瓚補景。畫中楊謙在策杖前行,他頭戴烏帽,身穿長袍,須髯下垂,面相清癯、磊落有神,兩眼前視,略帶微笑,形象慈祥。他所立石坡旁邊有石堆點綴,枯松襯景。
畫中有倪瓚題云:“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瓚補作松石。癸卯二月。”卷後有元人鄧元祜、楊維禎等十一家題記。鈐名章、藏印等80餘方。
創作背景
王繹是元代的一名肖像畫家,主要活動於元至正年間。從畫中題跋可知此畫的創作時間是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楊竹西即楊謙,他是南宋移民,號筆西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不屑於入世,隱居江南,與倪瓚、王繹交往密切,而此圖就是王繹、倪瓚為自己的友人楊謙創作的一幅肖像畫。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畫表現的是一名高士的形象,有一種清高拔俗的韻味,畫中的孤松、竹杖襯托出楊謙清廉、謹慎的性格,畫作流露出作者對楊謙清高、不趨炎附勢氣節的一種讚賞。
形象
這幅肖像畫寫真為完整的全身像,畫中楊竹西手握細杖邁步緩行,頭戴當時文人學士常戴得“四方平定巾”(一種方形軟帽),身穿長袍,須髯下垂,雖面相清癯,但矍鑠有神, 雙眼前視,略帶微笑,顯得非常慈祥。創作者以古松、石堆作為背景,塑造一種超塵脫俗的意境,使這名慈樣的老者,在驟然間,變成一名瀟灑脫俗的高士。
技法
此畫以白描的手法為主,淡墨渲染為輔,線條精煉挺拔,造型端莊,意境脫俗。在具體筆法運用中,作者先用淡墨通過極輕細的線條勾出面部五官輪廓,然後再用淡墨沿輪廓線條作局部斡染,用淡墨烘染。這種手法巧妙地表現面部五官的凹凸結構關係,形象生動逼真。所畫的發、眉、須,先以淡墨一根根地勾出, 然後用淡墨渲染,再用濃墨或重墨勾出,再行淡墨渲染多次。人物的衣冠,都用圓渾而粗細變化不大的線條勾勒,用筆沉穩,其衣褶的線條也十分精練。倪瓚的補景樹石,用的是乾筆皴擦的單線, 既不如人物衣飾的光潔,又不如人物面龐的精到。但這補景是為烘托人物的精神氣質服務的。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穆益勤:此畫畫元代高士楊竹西獨自曳杖緩行,人物神態閒適,全圖著墨不多,但人的神情、性格刻畫得自然顯明。
中國現代書畫研究員餘輝:從整個構圖來看,兩位畫家是共同進行布局的,前後相接自然諧調,將楊竹西置於松石旁,襯托出他的品性不俗。倪瓚方硬而蕭散的用筆將松石畫得有姿有態,韻律無窮,使肖像置於環境之中,益添神采,並拓展了意境,使其藝術表現力獲得了升華。
後世影響
此畫構圖風格被後人沿用,如清柳遇的《微雨鋤瓜圖》便是最直白的仿作,只不過松樹換做柳樹,石旁繪些瓜枝,執杖而行變成荷鋤以歸。
歷史傳承
此圖曾經明項元汴、清宋犖、清武元蕙、清裴景福、清賀隆錫等人收藏,並著錄於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明汪珂玉《珊瑚網》卷十、清吳升《大觀錄》等書,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王繹(1333-?),元朝末期肖像畫家,字思善,號痴絕生,浙江建德人。王繹最擅長人物肖像,其畫作多以線條素描,較少設色暈染,不但形象逼真,而且生動傳神,著有《寫像秘訣》,對後來人物肖像的創作有深遠影響,《楊竹西小像》是其僅存作品。
倪瓚(1301-1374),初名埏,幼名明七,字泰宇;後名瓚,字元鎮,曾更名奚元朗,字玄瑛;自號風月主人、雲林子、滄浪漫士、淨名庵主等,無錫人,元末詩人及書畫家。詩作多為題贈抒懷之作,風格清麗淡雅。畫以水墨山水著稱,意境淡遠幽雅。善操琴,精音律,散曲也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