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柳關
- 海拔:近1100公尺
- 地點:重慶市開州區三匯口鄉正北方
- 歷史:七里峽戰役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因昔日山樑上生長的楊柳較多、較大而得名。
歷史沿革
早在西魏時期清水縣(設在現開州區三匯口鄉小江村小分水)縣令為了防禦開江、宣漢兩縣的盜賊、土匪侵犯,在此建關設卡,並在卡門兩則的石碑上刻了“兵備三千鐵甲,地連二百雄關”的絕世之對,由此可見其關道地勢之險峻和軍事位置之重要。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同志的率領下,經陝入川,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10月下旬,圍追川東遊擊軍和紅四方面軍的四川軍閥劉存厚、廖雨晨及劉湘增援部隊共8個團,被紅四方面軍擊退逃竄至南壩一帶後,又遇王維舟領導的駐守大梁山(現三匯口鄉與宣漢上峽鄉交界山脈)一帶的川東遊擊軍阻擊。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唯恐敵軍逃竄,川東遊擊軍便派第二支隊長王波為川東遊擊軍代表,到宣漢縣城與紅四方面軍聯繫,總指揮徐向前親自接見了王波同志,並派紅九軍副軍長許世友率紅九軍七十三團、四軍二十八團赴南壩、上峽一帶增援,許世友同志與川東遊擊軍司令員王維舟等同志在現南壩鎮下八場文家祠堂共商作戰方案後,隨即發動了馬立爪、黃石、聖墩寺、七里峽(現楊柳關至上峽一帶)等戰役。
1933年10月27日上午發動的,川東遊擊軍與紅九軍七十三團相互配合,在現黑天池、羅家灣、杉冒尖(現分別在三匯口鄉分水村、楊關村、小江村)、七里溝一線,以楊柳關為中心,採取正面佯攻、側面迂迴的戰術,向退守至楊柳關到七里峽一帶的敵軍發起總攻,並在楊柳關口與敵軍開展肉搏戰。激戰三天三夜後,敵軍只見四面八方紅旗招展,大小山頭炮聲隆隆,喊殺聲沖天,頓時大亂,官兵不顧,爭相逃命,逢岩跳岩,逢坎跳坎,傷亡無數,倉皇潰逃,我軍一直追至到現高橋鎮,與川東遊擊軍轉戰四年多的國民黨軍隊就此消滅。此次楊柳關、七里峽戰役,據當年參加戰鬥的老紅軍回憶,紅軍和川東遊擊軍以陣亡近100人的代價而大獲全勝。現在楊柳關至七里峽一帶的山頭溝梁還依稀可見當年紅軍勇士的墳墓、激戰後的槍彈殼、戰壕、練兵場和作戰工事等紅軍遺址。
紅軍占領楊柳關後沒有實施經中和、臨江一帶攻打萬縣(今萬州區)的計畫。據傳說是偵察路線的四名偵察員偵察到閃風岩口時已是接近天黑,夜色中蒙朦朧朧地看到關道出口橫刀立著兩個身穿紅衣、身高一丈八尺的神兵守住關口,攔住了偵察員的偵察道路。當地老百姓最後解密是,這兩個神兵,一個是譚家山,一個是瓦子坪,因當時山上生長的紅葉樹較多較大,遠看這些紅葉樹象挺立守關的兵,而誤傳為是兩個身著紅衣的神兵檔住了紅軍前進的去路。其實,因當時開縣(今開州區)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熊治平派地下黨員熊吉賓沒有與川東遊擊軍聯繫上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川東遊擊軍要到南壩去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北上,會師後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三十三軍,縱隊司令員王維舟任軍長。
川東遊擊軍和紅軍在楊柳關一帶激戰國民黨軍隊英勇作戰和不怕犧牲的精神,給了三匯口人民極大鼓舞,激勵著他們與土豪劣紳進行鬥爭。紅軍播下的革命火種,為開縣的解放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堅實廣泛的民眾基礎。
紅軍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