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吉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生導師,
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52年生於東遼縣,1977年畢業於四平師院中文系。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批評方法論、文化人類學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榮譽
多年來曾榮獲多項教學和科研獎勵:獲吉林省政府教學優秀獎三等獎一項:獲吉林省政府社科獎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獲國家影視協會影評獎一等獎一項;獲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獎一等獎一項;獲東北三省文化廳東北戲劇研究論文獎—等獎一項:獲
吉林省文化廳戲劇“飛虎獎”一等、二等獎多項。
主要成就
一、科研獲獎情況:
1、論文《論二人轉藝術的構型》1994年獲長白山文藝獎
2、社科項目《經典重讀》2011年獲吉林省首屆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3、論文《論二人轉藝術的構型》1995年獲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4、論文《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2007年獲吉林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 語文經典重讀》2010年獲吉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6、著作《戲謔與狂歡》獲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7、著作《文藝新批評》1998年獲第四次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8、論文《文學評論所欠缺的》1992年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9、專著 《二人轉與東北民俗》2004年獲第六次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10、專著《二人轉與東北民俗》2002年榮獲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獎
二、教研獲獎情況:
1、教材《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獲吉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2、教材《經典重讀》2011年獲吉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二等獎
3、《討論式教學改革》1997年獲吉林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三、其他獎項
四平市首屆十佳社科學者(2005)
四平市勞動模範(2007)
四平市文化名人(四平市百名文化名人評比活動,2007)
四平市文化名人(四平市十個文化名人評比活動,2013)
四、科研立項:
1、國家“九五”社科重點項目:《二人轉與東北民俗的文化研究》
2、吉林省教育廳項目:《二人轉與薩滿跳神研究》
3、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東北民間文學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4、吉林省育廳項目:《趙本山現象研究》
5、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經典重讀》,2008年結項
6、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趙本山文化現象研究》
7、吉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當代二人轉研究》
8、吉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現代二人轉表演與審美研究》,
9、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二人轉史論》,
10、國家教育部項目:《二人轉與薩滿跳神》(2012年)。
五、科研情況:
著作:
1、《二人轉與東北民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二人轉的文化闡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6月版,2008年重印
3、《戲謔與狂歡》,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二人轉探源》,吉林出版集團、吉林文史出版社
5、《二人轉啟示錄》,吉林出版集團、吉林文史出版社
6、《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語文經典重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9年,2009、12,2011重印
8、《探索心靈深處的秘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年
教材情況:
1、《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育部推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6年再版;
2、《文學批評方法論》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
3、《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
4、《中國現當代文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代表性論文:
1、《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
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
2、《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與《荷塘月色》的“疊合法”分析,《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3、愛情情結和階級意識的糾葛與衝突:<雷雨>周朴園與侍萍重逢一場戲的精神分析,《文學評論》2010年第3期
4、美人原型的置換變形:回應程世和及對《荷塘月色》的原型批評,《
學術月刊》,2006年第1期
5、“完型”方法與命運原型模式的呈現:<雷雨>藝術方法及其悲劇主題的重新探討,《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11期
6、《荷塘月色》潛意識願望的“系統結構”,《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3期
7、中華祖先圖騰深化之謎的破解:葉舒憲《熊圖騰》的學術發現,《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第2期
8、 阿Q轉敗為勝的心理法術:《阿Q正傳》重新解讀,《文藝爭鳴》2007年11期
9、二人轉原型的跨文化探討,《
戲曲研究》2010年(總第80集)
10、女愛男:二人轉的結構原型,《
文化遺產》2010年第1期
11、欲望時代的文學教育,《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2、聖婚儀式的“二人轉”:神聖的範式,《
戲劇文學》2007年第7期
13、形式及意義的另一種探討:重讀《荷塘月色》,《文藝爭鳴》,2006年第3期
14、狂歡化的戲劇,《藝術評論》2006年第12期
15、男權統治下的女性悲劇:《孔雀東南飛》主題的重新探討,《名作欣賞》2006年第4期
16、
新型二人轉的原生形態,《吉林日報》2010年12月16日
主要經歷
風雨坎坷求學路
楊朴老師1952年出生在遼源一個十分貧寒的農民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撫養著他和他的哥哥。在國家普遍困難的大背景下,他和其他很多農村孩子一樣度過了那個辛酸的童年,沒有美好,卻留下了可以用一生去品味的感動和一段奮鬥的佳話。最飢餓的1962年,全家好幾天才能吃上一頓苞米麵湯。這個時候父母總是把碗裡僅有的一點苞米麵疙瘩挑給他,自己卻喝那又稀又黑的麵糊湯。家境的貧寒沒有讓楊朴老師退縮,困難時期一家人相濡以沫構成了他最珍貴的回憶。儘管生活艱難,楊朴老師渴望求學的心情一點沒有減少。為了能讀書還能分到糧食,他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滿村滿山去撿拾糞土來掙取工分。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
“只要一想到掙夠工分就能讀書,多苦多累都不覺得了。拾糞在我眼裡那是撿拾希望啊!”楊朴老師至今回想起當年趕著毛驢車,穿著沒有襯衣襯褲的空心棉襖在刺骨的寒風中撿拾糞土,手腳凍得鑽心疼的場面依然歷歷在目。好不容易在當地國小讀完三年,剛上國中又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國中在斷斷續續中讀了三年後被分配回了遼源當地的銀行工作。19歲的他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工作非常努力;但他卻又時常感到自己書沒有念夠,當聽到一些在四平師專(我校前身)讀書的大學生講述讀大學的美好,他羨慕不已。一次偶然到四平出差的機會,他特意跑到位於城郊的四平師專,五月的校園開滿了桃花,美不勝收。那股渴望知識的強烈願望在心頭重新燃燒起來,他毅然決然地辭掉了那份當時能夠養家餬口的工作,重新走上了當時被很多人看成是“神經病”行為的求學路。他的辭職斷了家裡一項最重要的收入,一年後,他的母親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這成了他心裡永遠的一塊傷疤,他責怪自己“不孝”。
1974年,楊朴老師成為四平師專的工農兵學員。剛從混亂中恢復過來的四平師專卻沒有他憧憬的那般美好,校園裡還遺留著一些“極左”的思想。工農兵學員更多的時候是以參加勞動為主,生活也異常艱辛,當時學員作對聯自嘲:上聯“頑固不化的窩窩頭”,下聯“死不改悔的白菜湯”,橫批“頓頓如此”。儘管學習條件簡陋,儘管當時多看幾本書也會被別人批評為“出頭子”,楊朴老師仍然抓住所有的機會彌補自身知識的空白,並於1977年畢業後留校當了教員。
像“拾糞”一樣撿拾希望,像種莊稼一樣做學問
“農民不會因為今年收成不好,澇了旱了就不種地了。他們總是默默地耕耘,他們堅信勤奮後面必會碩果纍纍。”楊朴老師總這么說,這也是他乾工作、做學問的信念。參加工作後他深知自己農民家庭出身,沒有家世,正該讀書求學的時候又耽誤了,於是他抓住一切機會“惡補”。他先後到東北師大、復旦大學等學校進修,數十年來,每天堅持讀書學習。早些時候有人說他是“不務正業”,花大量時間去鑽研跟自己的專業不相關的東西。然而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他把所有鑽研的課題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著名學者葉舒憲在他的著作《二人轉的文化闡釋》中寫道:“楊朴先生這部著作在方法論上的啟迪不僅限於文學、藝術和民俗研究方面,也會給史學、心理學和方興未艾的性別學研究帶來積極的影響。”著名學者余秋雨更是把他的著作直接推薦給了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楊朴老師笑言道:“這是最務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