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來自中國河南,楊曉洋從小愛好植物。在本地求學期間,這裡大量熱帶植物,引起他強烈的鑽研興趣。2013年的鄰國非法燒芭霾害,讓他驚覺稀有植物的滅絕,因此毅然辭去工程師職務,投身
植物引種保育事業,現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聘請的東南亞植物引種保育專家,同時負責為中國自然標本館進行東南亞植物中文名的擬名工作。
楊曉洋2008年從中國河南來到美麗的新加坡求學。當時他學的專業是精密製造,畢業後理所當然的成為一名工程師。不過,他從小就是一名植物愛好者。他曾經想報讀植物學專業,但由於家人反對,認為這個專業太辛苦、沒前途,所以只好作罷。
在本地求學期間,這裡他從未見過的大量的熱帶植物,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他一有時間就會去野外看植物。新加坡幾片大的自然保護區,都被他走遍了。他還買了高性能的照相機,陪他穿越熱帶雨林,專門記錄他所看到的新奇植物。後來他粗略整理了一下,那幾年他拍攝的植物照片,居然有幾十萬張之多。
剛開始他研究植物,純粹是出於興趣,並沒有什麼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他發現小小的新加坡就有4000多種植物,而且還在植物園和濱海花園大量引種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植物。而整個東南亞有3萬多種植物,這個數量幾乎超過了全中國的植物種類。所以他在本地拍攝的植物照片,發到中國網站與大家分享時,連很多植物學家都沒見過。
於是,他開始更系統的學習理論知識和整理手中的資料。他還在百度網創建了“植物達人”團隊,在微信創建“書生植物分類群”等,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奇妙植物,與更多人分享。
後來,他開始不滿足府刪於只是在新加坡看植物。他多次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去探險,尤其是加里曼丹,簡直就是一個植物的寶庫。
像沙巴、砂拉越的一些地方,楊曉洋都去過不止一次。他形容,每次走進那邊的叢林,幾乎每走一步,都會發現從未見過的植物。即便是他,作為已經很熟悉東南亞植物類群的研究者,在那兒還是經常會被完全定不到科屬的新植物“擊倒”。因為那裡確實還有很多植物,從未被植物學家發表過、命名過。
不忍非法燒芭破壞物種
2013年,新加坡因為周邊國家的非法燒芭,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煙霾災害,空氣污染指數一凳詢鍵度高達史無前例的401點。這件事影響了很多居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看法。當時還是一名業餘研究者的楊曉洋,更覺得非常心痛。這不是因為自己的生活被困擾,而因為他好像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灰燼——那些都是植物屍體和殘骸。
楊曉洋說,印尼被稱為萬島之國,地形複雜多變,又屬於
熱帶雨林氣候。那裡有世界上僅次於亞馬遜地區的第二大熱帶雨林。那裡有很多尚未被發掘的寶貴植物資源。那些被燒掉的山頭上,說不定就有特別物種。
物種滅絕後,再也無可求甩灶挽回了。因榆旋甩請為那些植物所攜帶的獨特基因,是我們人類永遠都無法創造出來的。
在經歷了那次煙霾災害後,楊曉洋決定辭去原本在一家精密製造公司的穩定工作,下定決心投入到植物引種保育事業。於是他加入新加坡一家在做本地植物保育的園藝植物開發公司。因為他的內心告訴他,他不能再僅僅囑寒牛做一名業餘植物愛好者了。他的肩上似乎危和阿葛已背負了某種使命與責任。
後來他受邀成為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引種保育專家,一年內就為華南植物園引種數百種熱帶植物。不過有時候,即使是爭分奪秒引種過去的活體植物,由於沒有比較科學的看護和管理,導致最後這些植物只能活在引種記錄里。他認為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多進步空間,需向新加坡植物園、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這些有百多年引種保育歷史的機構學習。
談起植物分類,楊曉洋介紹說,這是植物學中的基礎學科。他非常感激新加坡。因為在植物分類領域裡,中國很多著名的老植物學家,傾其一生也只能認到2萬種左右。這已非常了不起了。因為中國大陸全國的植物種類一共才兩三萬種。可是他在新加坡有得天獨厚優勢,體己項有東南亞3萬多種植物和世界各地1.5萬種植物的加持,所以他的認知量已經達到兩三萬種。
個人生活
2014年 7月12日,在中科院
華南植物園科普信息中心講座室,來自新加坡從事東南亞引種工作的楊曉洋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發現“角落裡的植物”,感知植物的生存方式其實和課堂里同學們的表現
有異曲同工之妙。植物界裡的自生現象好比能力強、自信滿滿又勤奮認真、自力更生型的同學;附生、共生現象好比那不太聰明、需要別人幫助或相互扶持的同學;而寄生、腐生、半寄生現象,就跟課堂里完全不努力、不上心的同學最相似了。巧妙將植物的多種生存方式與同學們息息相關的課堂現象相聯繫,增進理解。隨後,楊老師與同學們分享了《大王花奇想》,介紹了世界上各種難得一見的大型花卉,它們奇特的生境、生命周期,以及為人們在產品設計及創作方面帶來的靈感等故事。
個人紀錄片
讓更多人知道中國水果的豐富和美好,是楊曉洋一直想做的事。一次他和百度的工作人員聊到了中國水果,聊天中產生了拍攝中國水果認知之旅紀錄片的想法。雙方當時一拍即合,從選題到定框架,寫腳本,調動資源開始實施。
拍攝《水果獵人楊曉洋》的過程中,楊曉洋意識到,通過文字表達和通過鏡頭表達完全是兩碼事。有時候腦子裡面勾勒的畫面非常簡單,但真正拍攝的時候卻非常難。果子是有果期的,定好想要拍攝的水果,如果錯過果期,再想拍攝時果子都已成熟掉落。
10月份,百度百家號和芒果娛樂打造的專門以楊曉洋名字命名的微綜藝紀錄片——《水果獵人楊曉洋》正式上線播出,楊曉洋穿越整箇中國,到吉林長白山、湖南懷化、中緬邊境的雲南芒市探尋水果。這趟國內探尋水果之旅給楊曉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紐西蘭、英國吃一種叫做Kiwiberry的水果,中文翻譯過來就是奇異莓,價格不便宜。但在長白山,市場、路邊都在賣,當地人叫它軟棗子。乍一聽起來,軟棗子和奇異莓覺得關係特別遠,其實是一類水果。
在長白山路邊,售賣的軟棗獼猴桃,有紅心的,有綠心的好多品種。楊曉洋買了8個品種,價格只有幾塊錢一斤,這么便宜的價格就吃到了好幾個品種,讓他非常興奮。在國外,為了嘗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水果,楊曉洋常常要花幾萬元的差旅費,還要雇嚮導和團隊過去。
“有些在國外很貴的水果,在我們中國非常便宜。”更核心的問題在於,這些國外的水果是從中國引進過去的,比如說Kiwiberry(奇異莓)、Kiwifruit(奇異果),其實它們的老家就是中國,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在中國,非常樸素、平價就能買到的東西,到了國外就變成了非常高級的水果,這時楊曉洋意識到,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了。
於是,在《水果獵人楊曉洋》中,楊曉洋選取了獼猴桃、五味子、酸木瓜、八月瓜等這些原產於中國的水果,通過水果科普刷新中國同胞對身邊水果的認知:獼猴桃原產自中國,比奇異果差是偏見,外國的月亮未必圓。
在楊曉洋看來,別的國家舀了一瓢水回去精心研究發展成了產業,而中國守著一條大河,超越只是時間的問題。讓中國同胞意識到中國水果的豐富和美好,相信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民族自信。
“希望有更多水果能通過我的科普出現在大家的果盤裡,也希望咱們國家能有更多水果走出國門。”上架一個月,《水果獵人楊曉洋》全網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500萬。如今,第二季正在籌劃中。
談起植物分類,楊曉洋介紹說,這是植物學中的基礎學科。他非常感激新加坡。因為在植物分類領域裡,中國很多著名的老植物學家,傾其一生也只能認到2萬種左右。這已非常了不起了。因為中國大陸全國的植物種類一共才兩三萬種。可是他在新加坡有得天獨厚優勢,有東南亞3萬多種植物和世界各地1.5萬種植物的加持,所以他的認知量已經達到兩三萬種。
個人生活
2014年 7月12日,在中科院
華南植物園科普信息中心講座室,來自新加坡從事東南亞引種工作的楊曉洋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發現“角落裡的植物”,感知植物的生存方式其實和課堂里同學們的表現
有異曲同工之妙。植物界裡的自生現象好比能力強、自信滿滿又勤奮認真、自力更生型的同學;附生、共生現象好比那不太聰明、需要別人幫助或相互扶持的同學;而寄生、腐生、半寄生現象,就跟課堂里完全不努力、不上心的同學最相似了。巧妙將植物的多種生存方式與同學們息息相關的課堂現象相聯繫,增進理解。隨後,楊老師與同學們分享了《大王花奇想》,介紹了世界上各種難得一見的大型花卉,它們奇特的生境、生命周期,以及為人們在產品設計及創作方面帶來的靈感等故事。
個人紀錄片
讓更多人知道中國水果的豐富和美好,是楊曉洋一直想做的事。一次他和百度的工作人員聊到了中國水果,聊天中產生了拍攝中國水果認知之旅紀錄片的想法。雙方當時一拍即合,從選題到定框架,寫腳本,調動資源開始實施。
拍攝《水果獵人楊曉洋》的過程中,楊曉洋意識到,通過文字表達和通過鏡頭表達完全是兩碼事。有時候腦子裡面勾勒的畫面非常簡單,但真正拍攝的時候卻非常難。果子是有果期的,定好想要拍攝的水果,如果錯過果期,再想拍攝時果子都已成熟掉落。
10月份,百度百家號和芒果娛樂打造的專門以楊曉洋名字命名的微綜藝紀錄片——《水果獵人楊曉洋》正式上線播出,楊曉洋穿越整箇中國,到吉林長白山、湖南懷化、中緬邊境的雲南芒市探尋水果。這趟國內探尋水果之旅給楊曉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紐西蘭、英國吃一種叫做Kiwiberry的水果,中文翻譯過來就是奇異莓,價格不便宜。但在長白山,市場、路邊都在賣,當地人叫它軟棗子。乍一聽起來,軟棗子和奇異莓覺得關係特別遠,其實是一類水果。
在長白山路邊,售賣的軟棗獼猴桃,有紅心的,有綠心的好多品種。楊曉洋買了8個品種,價格只有幾塊錢一斤,這么便宜的價格就吃到了好幾個品種,讓他非常興奮。在國外,為了嘗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水果,楊曉洋常常要花幾萬元的差旅費,還要雇嚮導和團隊過去。
“有些在國外很貴的水果,在我們中國非常便宜。”更核心的問題在於,這些國外的水果是從中國引進過去的,比如說Kiwiberry(奇異莓)、Kiwifruit(奇異果),其實它們的老家就是中國,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在中國,非常樸素、平價就能買到的東西,到了國外就變成了非常高級的水果,這時楊曉洋意識到,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了。
於是,在《水果獵人楊曉洋》中,楊曉洋選取了獼猴桃、五味子、酸木瓜、八月瓜等這些原產於中國的水果,通過水果科普刷新中國同胞對身邊水果的認知:獼猴桃原產自中國,比奇異果差是偏見,外國的月亮未必圓。
在楊曉洋看來,別的國家舀了一瓢水回去精心研究發展成了產業,而中國守著一條大河,超越只是時間的問題。讓中國同胞意識到中國水果的豐富和美好,相信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民族自信。
“希望有更多水果能通過我的科普出現在大家的果盤裡,也希望咱們國家能有更多水果走出國門。”上架一個月,《水果獵人楊曉洋》全網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500萬。如今,第二季正在籌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