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介紹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創辦於 2013 年,為中國首家私人工業設計博物館, 整體面積 5000 平方米,分為常設展館、CMF 趨勢實驗室、臨展館與階梯展廳四個核心板塊。整體空間由充滿空氣感與未來感的“虛山水”裝置貫穿,純粹、白色的背景與充滿歲月感的工業舊物產生了質感對比。
在常設展館中陳列著由博物館創始人、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從世界各地收藏的數千件藏品,跨越手工藝時代、工業時代與數字時代,從中人們可以探尋到不同地區、年代、族群 的生活方式、人文美學。從傳統材料與工藝製作而成的,有著強烈在地性的手工藝品,到工業時代全球化與標準化的工業舊物,以及獲得德國國家設計獎、紅點獎、iF、日本 G-mark、美國 IDEA 等在內諸多的當代設計作品。交通工具、旅行箱、視聽產品、家具、電器、生活器皿……分類陳列,依次排開。早期體積龐大的收音機、電視機、攝像機、 電話機、打字機 ……發展至今一台小小的智慧型手機涵蓋以上所有功能。從包浩斯的極簡主義到數字時代的柔性化、小批量、碎片化。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誕生出了新的設計 標準、美學價值。在博物館的設計考古現場,讓觀眾領略到了一段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簡史。
在 CMF 趨勢實驗室則陳列著數千種創新材料,通過色彩、材料與表面處理的研究案例與真實樣本,以及《中國設計趨勢報告》研究文獻,展示了工業設計的未來趨勢與前瞻理念。 臨展館與階梯展廳面向公眾,定期舉辦各類主題展覽,對於設計相關議題進行深度研究、展示。
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對於舊物的狂熱源於職業的興趣,逐步積累至今,成為了一種社會責任。他希望通過博物館能夠向公眾傳播設計文化,傳播一種正面的社會啟迪意義。
歷史沿革
一座博物館的設計考古之旅
基於一種純粹的職業興趣,自二十年前在德國留學與工作的時候,楊明潔就開始了一段設計考古之旅。他喜歡去歐洲各地的舊貨市場、古董商店尋覓一些工業革命之後的舊物。就像“做設計”一樣,收藏舊物這件事情本身讓楊明潔感覺快樂!他很難形容對於舊物的喜好,它們經過時間的洗禮後留下的使用痕跡與被氧化後的表面質感是如此的美麗迷人。
每次去到不同國家的城市,無論是紐約、柏林、巴黎還是首爾、東京、倫敦,楊明潔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當地的古董市場、設計品店以及博物館。他很少會去逛當地的一些大商場,因為每個城市的大商場大同小異,散發著明顯的全球化之後的無聊感與同質感。而當地大大小小的古董市場就像是一個個的博物館,在那裡才能發現當地與眾不同的人文質感。
遍布歐洲大小城市的博物館記載著歐洲的工業文明發展歷程。無論在法國技術與工藝博物館、德國國家博物館、還是英國的V&A 博物館裡參觀,所有的館藏都讓楊明潔很興奮。“這些國家博物館的體量很大,從縫紉機到腳踏車到打字機再到火車、飛機,短短几小時就像穿越了幾個世紀,工業革命後各個類別的產品演變一目了然。”
在那裡,他第一次看到了已故德國設計大師Richard Sapper 1986 年為 IBM 設計筆記本電腦的完整過程,包括草模與草圖,“想全部打包搬回到自己的博物館裡!” 楊明潔如是說。
一位工業設計師的老廠房情結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的前身坐落在上海黃浦江支流邊上的一座棉紡廠內,是一棟有著102 年歷史的發電站。2013 年,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將它改造成為了一座私人博物館。
博物館裡靜靜的陳列著數千件形態各異、種類繁多的舊物與新作。這些設計考究的藏品是楊明潔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從世界各地陸續收藏而來的。他一直希望給這些藏品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安家,於是創辦一座工業設計博物館的想法就應運而生。而楊明潔在德國留學與工作的時候,所任職的西門子設計總部在慕尼黑的辦公大樓就是一座巨型的工業老廠房。還有他時常到訪的,位於埃森,由老的煉鋼廠改造而成的德國紅點設計博物館都讓楊明潔對於舊的工業建築產生了很深的情結。
當楊明潔看見這棟老的發電站時,一下便被擊中內心:“如果把這些年代久遠的舊物放置到這棟老的發電站中應該就是最好的選擇吧。”於是,自 2013 年起,他開始了對於這棟發電站的設計改造。
一棟102 年歷史的發電站重新發電
並非建築設計師出身的他,是第一次嘗試去做一個如此大體量的空間改造設計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我會去尋找這個建築物本身的特徵。基於發電站工作流程與原理形成了結構清晰的建築框架,構成了它原本的建築語言,應該儘可能地去保留這些原本的質感與構架 。”
改造過程中,發電站空間中原本那些斑駁的混凝土框架、倒梯形落料漏斗、煤炭運輸橋和發電機組基座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在此基礎上重新搭建了五層高的鋼結構空間,新建了白色的立方盒子,穿插於混凝土框架之間,同時兩者之間又脫開了一定距離。純粹的白色立方與斑駁的混凝土框架在質感上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2021 年,楊明潔設計博物館又將內部整體面積擴展到 5000 多平方米,上下六層,包括民藝館、歷史館、現代館、CMF 趨勢 LAB 四個核心板塊。展示了楊明潔自手工藝時代、工業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數字文明時代的數千件舊物與新作。從中人們可以探尋到不同區域與年代的製造工藝與材料,不同社會與族群的生活方式、歷史人文與審美偏好。
2023年,博物館成立十周年之際,在上海中成智谷創意園區C8棟建立了新館。整體面積5000平方米,分為常設展館、CMF趨勢實驗室、臨展館與階梯展廳四個核心板塊。常設展館常年展示跨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藏品。CMF 趨勢實驗室陳列著數千種創新材料,通過色彩、材料與表面處理的研究案例與真實樣本,以及《中國設計趨勢報告》研究文獻,展示了工業設計的未來趨勢與前瞻理念。臨展館與階梯展廳面向公眾,定期舉辦各類主題展覽,對於設計相關議題進行深度研究與展示。
建築格局
空間規劃與設計
楊明潔設計博物館創辦於2013年,為中國首家私人工業設計博物館。整體面積5000平方米,分為常設展館、CMF趨勢實驗室、臨展館與階梯展廳四個板塊。
整體空間由充滿空氣感與未來感的“虛山水”裝置貫穿,純粹、白色的背景與充滿歲月感的工業舊物產生了強烈的質感對比。
在常設展館中陳列著由博物館創始人、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從世界各地收藏的數千件藏品,跨越手工藝時代、工業時代與數字時代,從中人們可以探尋到不同地區、年代、族群的生活方式、人文美學。
從傳統材料與工藝製作而成的,有著強烈在地性的手工藝品,到工業時代全球化與標準化的工業舊物,以及獲得德國國家設計獎、紅點獎、iF、日本G-mark、美國IDEA等在內諸多的當代設計作品。
交通工具、旅行箱、視聽產品、家具、電器、生活器皿……分類陳列,依次排開。早期體積龐大的收音機、電視機、攝像機、電話機、打字機 ……發展至今一台小小的智慧型手機涵蓋以上所有功能。從包浩斯的極簡主義到數字時代的柔性化、小批量、碎片化。
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誕生出了新的設計標準、美學價值。在博物館的設計考古現場,讓觀眾領略到了一段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簡史。
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對於舊物的狂熱源於職業的興趣,逐步積累至今,成為了一種社會責任。他希望通過博物館能夠向公眾傳播設計文化,傳播一種正面的社會啟迪意義。
空間的“空氣感”
博物館整體空間由充滿空氣感與未來感的“虛山水”系列裝置貫穿,純粹、白色的背景與充滿歲月感的工業舊物產生了虛擬與真實,未來與歷史之間的強烈對比。楊明潔希望將展品以外的部分儘可能地單純化,消失於背景,讓觀眾的視覺只聚焦於藏品上。
常設展館
博物館常設展館以單一動線展開,交通工具、旅行箱、視聽產品、家具、電器、燈具、生活器皿……分不同產品類別陳列,依次排開。每一類別又以時間與空間的維度進行文獻整理,講述藏品背後的故事。在常設展館中陳列著從世界各地收藏的數千件藏品,跨越手工藝時代、工業時代與數字時代,從中人們可以探尋到不同地區、年代、族群的生活方式、人文美學。
CMF趨勢實驗室
在CMF 趨勢實驗室則陳列著數千種創新材料,通過色彩、材料與表面處理的研究案例與真實樣本,以及《中國設計趨勢報告》研究文獻,展示了工業設計的未來趨勢與前瞻理念。臨展館與階梯展廳面向公眾,定期舉辦各類主題展覽,對於設計相關議題進行深度研究、展示。
重要館藏
藏品背後的故事
從傳統材料與工藝製作而成的,有著強烈在地性的手工藝品,到工業時代全球化與標準化的工業舊物,以及獲得德國國家設計獎、紅點獎、iF、日本Good design、美國IDEA等獎項在內諸多的當代設計作品。從包浩斯的極簡主義到數字時代的柔性化、小批量、碎片化,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誕生出了新的設計標準與美學價值,讓觀眾領略到了一段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簡史。
“白雪公主的棺材”與“蘋果”
在視聽產品區域,可以看到早期的收音機就像一件手工打造的古董家具一樣。隨著技術與工藝的發展,家電的雛形逐漸顯現。1956年,德國工業設計師迪特.拉姆斯設計的博朗 SK4 唱片機“白雪公主的棺材”,遵循“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奠定了現代電器產品極簡的設計美學標準。
在博朗SK4 唱片機的左邊陳列著蘋果 iMac 一體機G3、G4、G5。蘋果前設計總監喬納森坦言蘋果的設計語言源自德國的博朗,迪特.拉姆斯的設計“十誡”對他影響至深。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蘋果,其極簡的設計風格進而影響到了全球的產品設計。
技術的變革引發了設計的創新
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眾多體積龐大的收音機、電視機、攝像機、電話機、打字機…… 發展至今一台小小的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涵蓋以上所有功能。在此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技術的變革深刻的引發了設計的創新。
寶馬R51/3 機車與長江750
在交通工具區域,陳列著兩台外觀相似的機車,分別為1953年的德國寶馬 R51/3 機車與中國的長江750型機車,兩者之間頗有一段淵源。二戰時,蘇聯從中立國瑞典購買了5輛寶馬R71機車(寶馬R51/3機車的前代車型),經羅馬尼亞,被送到位於烏拉爾山脈的工廠,仿製出了烏拉爾M72。解放後,中國仿製了蘇聯M72機車,於是誕生了長江750型機車。
三條腿與四條腿的螞蟻椅
在博物館的一面牆上,排布著各個年代與材料的椅子。其中有兩張1952年丹麥設計師安恩·雅各布森設計的螞蟻椅。外表看一模一樣,不同之處是一張三腿,一張四腿。三腿這張是由一位韓國的議員,也是設計師孫惠園贈送給楊明潔的,是非常罕見的早期版本。四腿的結構比三腿更為穩固,一直流傳至今。
旅行箱的演變史
在交通工具區域的邊上,可以看到滿滿的一面牆上都是箱子,木箱、鐵箱、藤箱、皮箱 ...... 一直到現代的拉桿行李箱。事實上旅行箱的變革是由交通工具的變遷而決定的,馬車、火車、汽車的交通工具都決定了箱子的體積、重量、材料,以及搬運與疊放方式的變化。直到上世紀70年代民用客機的普及,因為從下車到登機有很長一段路程需自己搬運行李箱,才導致了帶輪子與拉桿的行李箱的出現,並且登機箱的重量有嚴格控制,也使得旅行箱的材料變得越來越輕質化。
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永久收藏的摺紙沙發“雲”
在常設展館入口的櫥窗中,靜靜地擺放著一張白色椅子,這是一件特殊的藏品,也是楊明潔的作品:摺紙沙發“雲”。2023年,這件作品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永久收藏。
機構領導
楊明潔:博物館創始人
楊明潔,YANG DESIGN、楊明潔設計博物館及羊舍創始人,收藏家,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工業設計師。先後就讀於浙大與國美,獲德國WK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赴德完成穆特修斯學院工業設計碩士,後任職於慕尼黑西門子設計總部。2005年至2015年相繼創辦YANG DESIGN、楊明潔設計博物館與生活方式品牌羊舍。囊獲了包括德國紅點、IF、日本GOOD DESIGN、美國IDEA、歐洲 Pentawards 金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銀獎在內的上百項大獎。受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外務省、法國聖埃蒂安雙年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歌德學院等參展、演講及學術交流。融合了德意志邏輯思考與中國人文精神的設計理念,也使得楊明潔成為了包括波音、奧迪、MINI、愛馬仕、軒尼詩、NATUZZI 、華為、卡薩帝、紅旗 、雅生AXOR、GAGGENAU等國內外頂尖品牌的合作夥伴,項目涉及生活時尚、家居電器、交通工具、空間裝置等多個領域。與綠色和平、壹基金、亞洲動物保護基金、原研哉所策HOUSE VISION大展等合作的項目,及《做設計》、《DESIGN FUSION》等著作的出版,體現他作為一位設計師對於社會責任的思考與踐行。
創建博物館的初衷
在對博物館藏品的文獻研究過程中,通過時間軸的對比研究可以看到東西方在近現代設計發展上的差異。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從英國莫里斯的新手工藝運動,到德國的包浩斯、義大利的孟菲斯,再到二戰以後的設計重心轉向美國。
基於一系列新的材料與工藝的誕生,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新的工業產品以及新的美學。
工業設計在西方是循序漸進的發展與積累的。而中國沒有完整意義的經歷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近現代工業設計上存在著一個斷層,這也導致了很多負面的結果。
而這也正是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創辦博物館的初衷:希望通過博物館能夠向公眾傳播更多的設計文化,傳播一種正面的社會啟迪意義。
最初對於舊物的狂熱源於一種職業的興趣,逐步積累至今,成為了一種社會責任。
文化活動
社會教育
對外交流
所獲榮譽
入選英國Surface Design Award
服務項目
導覽服務
寄物服務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市寶山區長江路258號 中成智谷創意園C8棟
開放時間
常設展館: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最晚入場時間為當天17:00)
CMF趨勢實驗室:每周一至周五10:00-17:00
階梯展廳:免費開放
交通信息
駕車路線:距逸仙路高架長江路出口200米
軌交路線:距捷運3號線淞發路站步行300米
可在各地圖平台搜尋導航至“楊明潔設計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