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修(南宋醫學家)

楊文修,南宋醫家。字仲理,號佛子,諸暨(今屬浙江)人。淳厚孝篤,初習儒,以母病久治不愈而去習醫,研究精深。朱熹聞其名,嘗與之促膝通宵懇談。著《醫術地理撥沙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文修
  • 外文名:nouniu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諸暨
  • 出生日期:1139
  • 逝世日期:1237
  • 職業:醫家
  • 代表作品:四海類聚方
  • 朝代:南宋
  • 籍貫:諸暨(今屬浙江)人
南宋醫學家,詳細生平,

南宋醫學家

楊文修,南宋醫家。字仲理,號佛子,諸暨(今屬浙江)人。淳厚孝篤,初習儒,以母病久治不愈而去習醫,研究精深。朱熹聞其名,嘗與之促膝通宵懇談。著《醫術地理撥沙圖》。

詳細生平

楊文修,字中理,人尊稱佛子,大部鄉(今楓橋)全堂村人,生於紹興九年(1139)。文修自幼好學篤孝,六歲時,能口述江革行傭供母等孝子的故事,會背誦“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的詩句。文修的心靈很早就受到“孝文化”的薰陶。
文修的母親體弱多病。文修的父親忙於農事,因而料理家務、服侍病人的擔子,幾乎都壓在文修的身上。後來,母親的身體更衰弱了,文修十歲那年,只好忍痛輟學,承擔全部家事。但是,文修總想方設法擠時間,攻讀經史子集等經典著作。經過五六年刻苦自學,他已經成為年輕的飽學之士了,鄰近的讀書人紛紛上門求教。
文修十六歲那年,一年一度的秋考將要來臨,父親叫文修應試,也好弄個一官半職。但是,為了服侍母親,文修決意不去參加考試。父親發怒了,責兒子不思上進。文修哀求道:“母親病在床上,兒子怎可撒手不管,去謀求功名利祿呢?”父親被文修的孝心感動了,便讓他留在家中伺候母親。
為醫治母親的病,文修經常奔波在醫家與藥鋪之間。一個陰雨濛濛的下午,文修撮藥回家,看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淋在雨中趕路。文修招呼他到自己的傘下同行,還跟他談起母親的病情。道士向文修傳授了一個叫“神仙粥”的秘方,他神乎其神地說:“親子齋戒一日,割股肉半兩,取糯米二兩,用文火熬粥一碗,分三天服完,令堂之病即愈。”文修大喜。
第二天傍晚,文修走進書房,緊握利刀,照著屁股,咬釘嚼鐵地割下一塊盞口大的肉。頓時,血流如注,雙腿發抖,一個趔趄痛倒在地上。大約半個時辰之後,他支撐著爬起來,忍著鑽心的疼痛熬好粥,端給母親服用。
三天過去,粥服完了,母親的病卻沒有好轉的跡象。又是三天過去了,母親的病反而有加重的趨勢,文修才認為道士的秘方純屬妖訛謊詐之說。從此以後,文修決心學好醫術,為母親治病。兩個月後,文修的傷口癒合了,便買來一大批醫藥著作,諸如《諸病源候論》、《四海類聚方》等四千餘卷。
正當文修準備學好醫術為母親治病的時候,母親撒手人世,舉家哀慟。母親的墳墓準備建在附近桐岡山(在全堂村東側)上,出於孝敬的意念,文修捧土築墳。他日夜在山上勞作,躬著腰,用一抔一抔的黃土堆築墳墓。十多天之後,一座墳墓居然出現在竹木叢中。鄉親們看見了,都十分驚奇,說文修的孝心感動上蒼,墳墓是一大群孝鳥幫他建築的。這無稽之言,卻折射出鄉親對文修孝行的讚譽。母親入土之後,文修在墳墓右側,建了三間草廬。以後,他住在草廬,一面守孝,一面攻讀醫書、鑽研醫術,為鄉親除病,慰藉母親在天之靈。至於文修如何成為宋代名醫,這是後話。
文修的孝德傳遍諸暨大地,知縣要把他的事跡上報知府。文修婉言謝絕,說:“伺奉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為此,我連自己的身體也不顧了。身體不顧的人,還會顧名譽嗎?”文修的高風亮節,讓知縣無如之何。
淳熙九年(1182),浙江發生饑荒,朱熹以常平鹽事使的職位,視察浙東,蒞臨諸暨,聽聞文修的孝德,便邀約文修在義安精舍(今楓橋鎮中所在地)敘談。朱熹是孔子之後的一代宗師,又比文修年長九歲,所以一見面,便以長者的身份,慢條斯理地對文修說: “我記得《孔子家語》上,有幾句孔子褒獎子路的話,說‘由啊,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盡心哪!’這幾句褒獎子路的話,褒獎你佛子,也是當之無愧的啊!故此,你可稱得上‘浙東第一大孝’了!”文修連忙拜謝,跪在地上,說道:“宗師過獎了,晚輩豈可與賢人相提並論,豈敢獲此殊榮呢!”這一天,朱熹和文修談孝道,談醫術,談理學,也談天文、地理,切磋琢磨直到傍晚時分。
嘉熙元年(1237),一代大孝、名醫楊文修謝世,享年九十九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