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放之(1908-2003),又名吳敏。生於河南濟源,2003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放之
- 別名:吳敏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2003年
人物經歷,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其間參加黨團工作,編輯雜誌,秘密發行到我國東北各地宣傳革命道理。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回國。曾任中共江蘇省委黨報負責人、中共上海滬西區委宣傳部部長、上海海上區區委書記等職。1932年4月,他在上海英租界被捕。1935年後,歷任中共中央文委委員,香港《珠江日報》主筆,華南區救國會委員,南京、武漢、重慶《新華日報》編委、編委常委,延安《解放日報》編委、副總編輯、新聞編輯部部長。1945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日報》總編輯,華北局宣傳部秘書長。1947年在河北武安組建了臨時新華總社。建國後,歷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秘書長、計畫局副局長、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秘書廳主任政務院專家工作局局長。1954年4月後,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秘書廳主任。1979年1月後任國務院外國專家局黨組書記、局長。1989年離休。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特邀理事。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醫藥衛生組副組長。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放之,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他的一生波瀾起伏。
1908年11月24日,楊放之出生在河南省濟源縣(今濟源市)合河村一個地主家庭,先在村私塾上學,不久轉入廟街蠶桑學校,後又到濟源縣第一高小讀書。
1921年夏天,楊放之考入位於開封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這裡,他接觸到《嚮導》、《新青年》等刊物,深受影響,積極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1925年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傾向革命的楊放之加入了國民黨,屬於左派陣營。他的老師和同學中有人加入了國民黨後又參加了共產黨,其中有一些人參加了河南青年學生赴蘇聯中山大學留學的選拔。還沒有從附中畢業的17歲的楊放之也通過考試入選了。當時從河南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的青年大約有10人,其中有劉少文、杜畏之、潘自力、強玲華、曾昭示、韓沅波等,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中共的重要幹部。
應該提及楊放之的父親,他在楊放之遠赴蘇聯學習的時候表示支持,特意寫下四句話交給兒子:“未來不迎,物來順應。當事不雜,事過不戀。”這四句話,楊放之銘記了一生。2002年,女兒楊學勤到醫院看望楊放之時,他把這四句話寫給了女兒。
當年楊放之惜別家庭,萬里赴蘇聯之際,他的家境在當地算是殷實的:有田120畝,大牲畜兩頭,雇有長工一人。但在楊放之看來,那個社會不合理,太黑暗,他要尋求真理,要使貧窮的祖國富強起來。為了這個目的,他什麼都願意捨棄。
這些河南青年於1925年9月下旬從開封出發,到上海後停留數周,再乘一艘蘇聯貨船經日本,於11月初抵達蘇聯遠東的海參崴。同船前往蘇聯學習的還有張聞天、王明、沈澤民、王稼祥、張琴秋等,張國燾和李立三也同船前往蘇聯參加會議。
同船前往蘇聯的青年中,有一位來自湖南的姑娘黃勵。她比楊放之大3歲,湖南益陽人,7歲喪父,靠母親和姐姐洗衣服兼做鞭炮上了國小和中學,後來又在舅父資助下考入位於武昌的中華大學文科。1925年,在大學讀書的黃勵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即受命前往蘇聯學習。在波濤洶湧的航程中,楊放之和黃勵漸漸熟悉了。
1908年11月24日,楊放之出生在河南省濟源縣(今濟源市)合河村一個地主家庭,先在村私塾上學,不久轉入廟街蠶桑學校,後又到濟源縣第一高小讀書。
1921年夏天,楊放之考入位於開封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這裡,他接觸到《嚮導》、《新青年》等刊物,深受影響,積極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1925年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傾向革命的楊放之加入了國民黨,屬於左派陣營。他的老師和同學中有人加入了國民黨後又參加了共產黨,其中有一些人參加了河南青年學生赴蘇聯中山大學留學的選拔。還沒有從附中畢業的17歲的楊放之也通過考試入選了。當時從河南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的青年大約有10人,其中有劉少文、杜畏之、潘自力、強玲華、曾昭示、韓沅波等,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中共的重要幹部。
應該提及楊放之的父親,他在楊放之遠赴蘇聯學習的時候表示支持,特意寫下四句話交給兒子:“未來不迎,物來順應。當事不雜,事過不戀。”這四句話,楊放之銘記了一生。2002年,女兒楊學勤到醫院看望楊放之時,他把這四句話寫給了女兒。
當年楊放之惜別家庭,萬里赴蘇聯之際,他的家境在當地算是殷實的:有田120畝,大牲畜兩頭,雇有長工一人。但在楊放之看來,那個社會不合理,太黑暗,他要尋求真理,要使貧窮的祖國富強起來。為了這個目的,他什麼都願意捨棄。
這些河南青年於1925年9月下旬從開封出發,到上海後停留數周,再乘一艘蘇聯貨船經日本,於11月初抵達蘇聯遠東的海參崴。同船前往蘇聯學習的還有張聞天、王明、沈澤民、王稼祥、張琴秋等,張國燾和李立三也同船前往蘇聯參加會議。
同船前往蘇聯的青年中,有一位來自湖南的姑娘黃勵。她比楊放之大3歲,湖南益陽人,7歲喪父,靠母親和姐姐洗衣服兼做鞭炮上了國小和中學,後來又在舅父資助下考入位於武昌的中華大學文科。1925年,在大學讀書的黃勵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即受命前往蘇聯學習。在波濤洶湧的航程中,楊放之和黃勵漸漸熟悉了。
王稼祥介紹入黨
這批中國青年約在1925年11月下旬來到中山大學。這時的楊放之完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此後他填寫履歷,都將1925年11月作為自己參加革命的時間。12月,楊放之由劉少文介紹入團(當時稱少年共產黨),並擔任了團支部書記。
由於在國內讀的就是留學預科,外語是最重要的課程,加上本人努力,楊放之的俄語水平提高很快,不久就當上了為中國同學服務的翻譯,併兼任經濟地理教員。
1927年7月,還是在中山大學,楊放之由王稼祥介紹入黨,隨即擔任黨支部委員。
1928年4月到1929年8月,楊放之轉入設在莫斯科的赤色職工國際東方部工作,任中國代表團翻譯和鄧中夏的秘書。楊放之在填寫個人履歷的時候,將楊尚昆列為證明人。
從1925年底到1929年8月,楊放之主要是在莫斯科度過的,他的俄語更加嫻熟。後來,他評價自己的外語能力時曾寫道:“俄語有較強的聽、說、讀能力,可筆譯文獻資料。英語有一般的會話能力,並藉助字典進行一般性的文字翻譯。”在蘇聯的歲月中,楊放之、黃勵的愛情成熟了,結為夫妻。
1929年9月,楊放之、黃勵來到海參崴。楊放之任《太平洋工人》雜誌主編,黃勵任編輯,度過了他們婚後最平靜的兩年。
1931年7月,楊放之、黃勵夫婦結束了在蘇聯6年的生活,於9月回到中國上海。楊放之擔任中共江蘇省委黨報委員會委員、中共滬西區委宣傳部長,先在海員中開展反日救國活動,並聯繫紗場工人,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黃勵任上海互濟總會主任、黨團書記,在紡織女工中開展工作。
1932年4月,擔任中共滬西區委宣傳部長的楊放之在上海英租界被捕,被投入上海西牢。國民黨當局沒有查到楊放之的更多情況,將他判刑兩年半,送往蘇州反省院囚禁。
由於叛徒出賣,已經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長的黃勵於1933年4月在上海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南京憲兵司令部女牢。她堅持信仰,不向敵人屈服。黃勵想到自己可能犧牲,便剪下一縷頭髮,交給同牢難友錢瑛,對她說:“頭髮受之父母,我剪下一綹,請你出獄後交給老楊。這時,他也正在西牢里受敵人的折磨,他也在鬥爭。”
1933年7月5日,黃勵在南京雨花台犧牲,年僅28歲。她的照片和生平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後長留雨花台。
妻子的犧牲震撼了楊放之,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1935年10月,楊放之獲釋出獄,到上海郊區一所國小一邊休養一邊教書。身體康復後,楊放之立即找到上海的黨組織負責人周揚,投入他領導下的上海左翼文化運動,擔任中央文委(上海)委員。從此時起,楊放之經常使用吳敏這個名字發表文章,並逐漸以筆名為人所知。一年後,根據上級指示,吳敏於1937年1月來到香港,任《珠江日報》主筆。
由於在國內讀的就是留學預科,外語是最重要的課程,加上本人努力,楊放之的俄語水平提高很快,不久就當上了為中國同學服務的翻譯,併兼任經濟地理教員。
1927年7月,還是在中山大學,楊放之由王稼祥介紹入黨,隨即擔任黨支部委員。
1928年4月到1929年8月,楊放之轉入設在莫斯科的赤色職工國際東方部工作,任中國代表團翻譯和鄧中夏的秘書。楊放之在填寫個人履歷的時候,將楊尚昆列為證明人。
從1925年底到1929年8月,楊放之主要是在莫斯科度過的,他的俄語更加嫻熟。後來,他評價自己的外語能力時曾寫道:“俄語有較強的聽、說、讀能力,可筆譯文獻資料。英語有一般的會話能力,並藉助字典進行一般性的文字翻譯。”在蘇聯的歲月中,楊放之、黃勵的愛情成熟了,結為夫妻。
1929年9月,楊放之、黃勵來到海參崴。楊放之任《太平洋工人》雜誌主編,黃勵任編輯,度過了他們婚後最平靜的兩年。
1931年7月,楊放之、黃勵夫婦結束了在蘇聯6年的生活,於9月回到中國上海。楊放之擔任中共江蘇省委黨報委員會委員、中共滬西區委宣傳部長,先在海員中開展反日救國活動,並聯繫紗場工人,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黃勵任上海互濟總會主任、黨團書記,在紡織女工中開展工作。
1932年4月,擔任中共滬西區委宣傳部長的楊放之在上海英租界被捕,被投入上海西牢。國民黨當局沒有查到楊放之的更多情況,將他判刑兩年半,送往蘇州反省院囚禁。
由於叛徒出賣,已經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長的黃勵於1933年4月在上海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南京憲兵司令部女牢。她堅持信仰,不向敵人屈服。黃勵想到自己可能犧牲,便剪下一縷頭髮,交給同牢難友錢瑛,對她說:“頭髮受之父母,我剪下一綹,請你出獄後交給老楊。這時,他也正在西牢里受敵人的折磨,他也在鬥爭。”
1933年7月5日,黃勵在南京雨花台犧牲,年僅28歲。她的照片和生平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後長留雨花台。
妻子的犧牲震撼了楊放之,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1935年10月,楊放之獲釋出獄,到上海郊區一所國小一邊休養一邊教書。身體康復後,楊放之立即找到上海的黨組織負責人周揚,投入他領導下的上海左翼文化運動,擔任中央文委(上海)委員。從此時起,楊放之經常使用吳敏這個名字發表文章,並逐漸以筆名為人所知。一年後,根據上級指示,吳敏於1937年1月來到香港,任《珠江日報》主筆。
新華日報社的才子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敏於1937年10月來到南京。在周恩來領導下,吳敏會同潘梓年、徐邁進、華西園(華崗)等人籌辦中共中央在國統區出版的機關報《新華日報》。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吳敏在《新華日報》任編輯、編委、副刊主編、社論委員會成員。
在新華日報社,人們將吳敏與石西民並稱為“江南才子”。吳敏行文敏捷流暢,喜歡用毛筆書寫文稿。當時的同事左明德回憶:“吳敏文靜沉思,但是詼諧活潑,常與同志們開玩笑擺龍門陣,感情融洽。”
日軍占領南京後,兵鋒逐漸指向武漢。1938年9月,因日軍逼近,《新華日報》不得不暫時停刊。中共中央長江局決定:新華日報社大部分人到重慶去,繼續出版《新華日報》,吳敏、何雲等15人前往西安,準備在西安創辦《新華日報》(西北版)。據當時參加這項工作的董謙回憶:吳敏對他說,長江局認為,西安靠近陝北根據地,是西北重鎮,如在那裡創辦《新華日報》(西北版)與重慶的《新華日報》同時出版,遙相呼應,影響要大得多。根據長江局的指示,新華日報社事先用3500元的價格買下了西安永新印刷廠的設備。
吳敏、何雲等人於1938年9月22日離開武漢去西安。到達西安以後,他們即與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負責人林伯渠等人商議辦報事宜。當時已經確定吳敏、何云為《新華日報》西安分館負責人。
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周折。西安的國民黨當局告知,此事請示過蔣介石,得到的答覆是:“只允許全國出一張《新華日報》,不準再出其他地方版。”
正在這時,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先後路經西安,了解到吳敏、何雲遇到的困難。朱德提議,請吳敏、何雲到太行山敵後根據地去辦《新華日報》(華北版)。周恩來還來到分館籌備處已經租下的地方視察,同意吳敏、何雲到太行山去。
林伯渠提出,吳敏、何雲等人的關係都在長江局,如這批人轉而前往敵後根據地,要經過長江局組織部長博古的同意,他要吳敏即前往延安就此事向博古請示。
吳敏按林伯渠的指示去了延安。博古同意這批人的大部分去華北敵後,歸彭德懷領導,但因工作需要,吳敏等人要去重慶。
吳敏與何雲分手了。何雲率領大部分人員東進來到太行山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吳敏和袁勃、張諤、史乃展來到重慶。可以構想,如果當時吳敏來到太行山,他將是《新華日報》(華北版)的主要領導,與後來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隊伍將是十分熟悉的。不過,與吳敏一同來到重慶的袁勃後來又從重慶參加採訪隊伍北上,輾轉來到太行山根據地,結果留在《新華日報》(華北版)工作,後來成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和華北《人民日報》的副總編輯。
在新華日報社,人們將吳敏與石西民並稱為“江南才子”。吳敏行文敏捷流暢,喜歡用毛筆書寫文稿。當時的同事左明德回憶:“吳敏文靜沉思,但是詼諧活潑,常與同志們開玩笑擺龍門陣,感情融洽。”
日軍占領南京後,兵鋒逐漸指向武漢。1938年9月,因日軍逼近,《新華日報》不得不暫時停刊。中共中央長江局決定:新華日報社大部分人到重慶去,繼續出版《新華日報》,吳敏、何雲等15人前往西安,準備在西安創辦《新華日報》(西北版)。據當時參加這項工作的董謙回憶:吳敏對他說,長江局認為,西安靠近陝北根據地,是西北重鎮,如在那裡創辦《新華日報》(西北版)與重慶的《新華日報》同時出版,遙相呼應,影響要大得多。根據長江局的指示,新華日報社事先用3500元的價格買下了西安永新印刷廠的設備。
吳敏、何雲等人於1938年9月22日離開武漢去西安。到達西安以後,他們即與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負責人林伯渠等人商議辦報事宜。當時已經確定吳敏、何云為《新華日報》西安分館負責人。
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周折。西安的國民黨當局告知,此事請示過蔣介石,得到的答覆是:“只允許全國出一張《新華日報》,不準再出其他地方版。”
正在這時,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先後路經西安,了解到吳敏、何雲遇到的困難。朱德提議,請吳敏、何雲到太行山敵後根據地去辦《新華日報》(華北版)。周恩來還來到分館籌備處已經租下的地方視察,同意吳敏、何雲到太行山去。
林伯渠提出,吳敏、何雲等人的關係都在長江局,如這批人轉而前往敵後根據地,要經過長江局組織部長博古的同意,他要吳敏即前往延安就此事向博古請示。
吳敏按林伯渠的指示去了延安。博古同意這批人的大部分去華北敵後,歸彭德懷領導,但因工作需要,吳敏等人要去重慶。
吳敏與何雲分手了。何雲率領大部分人員東進來到太行山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吳敏和袁勃、張諤、史乃展來到重慶。可以構想,如果當時吳敏來到太行山,他將是《新華日報》(華北版)的主要領導,與後來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隊伍將是十分熟悉的。不過,與吳敏一同來到重慶的袁勃後來又從重慶參加採訪隊伍北上,輾轉來到太行山根據地,結果留在《新華日報》(華北版)工作,後來成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和華北《人民日報》的副總編輯。
“臨時新華總社”負責人
吳敏到達重慶後擔任《新華日報》編委常委,編報中撰寫了大量言論,成為著名的政論文作者。1941年5月19日,延安《解放日報》創刊,吳敏奉調到延安,從8月起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兼新聞部部長。
在這一時期,吳敏擔負了繁重的工作。他參加了《解放日報》的改版工作,撰寫大量社論。吳敏在延安還結識了女幹部楊博然,結為夫妻。
此後延安整風中出現的一些錯案牽連了吳敏。他在蘇聯學習期間和所謂“二十八個半”的關係,以及他在上海被捕、關押期間的歷史問題都被提了出來。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7月,吳敏到延安中央黨校二部學習,同時接受審查。審查結果,沒有發現問題,而且證明吳敏久經考驗,信仰堅定,意志堅強。
在這一時期,吳敏擔負了繁重的工作。他參加了《解放日報》的改版工作,撰寫大量社論。吳敏在延安還結識了女幹部楊博然,結為夫妻。
此後延安整風中出現的一些錯案牽連了吳敏。他在蘇聯學習期間和所謂“二十八個半”的關係,以及他在上海被捕、關押期間的歷史問題都被提了出來。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7月,吳敏到延安中央黨校二部學習,同時接受審查。審查結果,沒有發現問題,而且證明吳敏久經考驗,信仰堅定,意志堅強。
全面內戰爆發,吳敏被分配到晉冀魯豫解放區工作。 1946年8月,吳敏來到河北武安縣,參加了一段土改後,即到晉冀魯豫中央局短暫工作。1946年10月,吳敏來到位於河西村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任總編輯。吳敏到任後,張磐石專任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社長。
由於當年到了西安以後又折返重慶,吳敏和太行山上下來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的辦報隊伍不太熟悉。然而,他為人謙和、平易近人,性格與社長張磐石不同,給河西村中的編輯、記者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吳敏來到河西村的時候,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正處於一段較長的穩定時期。於是,在抗日烽火中投身革命的幹部一個又一個地在河西村迎娶新娘。熱心的吳敏主持了好幾個婚禮,向新人送上充滿祝福的話。後來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李莊與趙培藍的婚禮,就是在河西村由吳敏主持的。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攻延安。3月19日,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撤出延安,轉戰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是在3月14日撤離的,當天即由瓦窯堡的廣播電台接替播音,仍用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呼號。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電令晉冀魯豫、晉察冀解放區,根據自己的條件籌建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接替電台,一旦陝北廣播電台不能播出,就接替上去。當時晉察冀解放區不具備條件,晉冀魯豫中央局接受了任務,即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電務科為無線電通訊的基本力量,調集邯鄲廣播電台的主要力量,組建了陝北廣播電台的接替台。3月中旬,又根據需要,調集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的編輯為骨幹,成立“臨時新華總社”,負責向陝北廣播電台接替台供稿。吳敏受命擔任“臨時新華總社”負責人,承擔了原先新華社總社的任務。他來到河北涉縣的西戌村,主持全面工作。
1947年3月30日晚,邯鄲廣播電台全面接替陝北廣播電台,進行了完整的播音。播音員的預先訓練很有成效,聲音和陝北廣播電台的播音員十分相似。“臨時新華總社”亦開始運轉,向接替電台發稿。這就保證了黨中央的電台始終不斷地發出聲音。
在這段時間裡,吳敏獨當一面地工作。原陝北廣播電台的部分人員於1947年4月25日趕到,逐漸接手播音。到6月中旬,新華社副總編輯梅益率領陝北廣播電台工作人員約20人也來到西戌村。從下旬起,陝北廣播電台和邯鄲廣播電台由新華社總社統一領導。
7月上旬,新華社總社主要人員在社長廖承志的率領下,長途跋涉來到西戌村。“臨時新華總社”結束了自己的使命。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廖承志兼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部長,在西戌村負責全面工作。
在三個多月中,吳敏的工作非常緊張。6月下旬,他積勞成疾。廖承志來到西戌村後,吳敏向他交接後即入醫院手術,術後休養了將近一年。1948年冬,吳敏擔任了華北局宣傳部秘書長。
由於當年到了西安以後又折返重慶,吳敏和太行山上下來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的辦報隊伍不太熟悉。然而,他為人謙和、平易近人,性格與社長張磐石不同,給河西村中的編輯、記者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吳敏來到河西村的時候,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正處於一段較長的穩定時期。於是,在抗日烽火中投身革命的幹部一個又一個地在河西村迎娶新娘。熱心的吳敏主持了好幾個婚禮,向新人送上充滿祝福的話。後來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李莊與趙培藍的婚禮,就是在河西村由吳敏主持的。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攻延安。3月19日,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撤出延安,轉戰陝北。延安新華廣播電台是在3月14日撤離的,當天即由瓦窯堡的廣播電台接替播音,仍用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呼號。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電令晉冀魯豫、晉察冀解放區,根據自己的條件籌建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接替電台,一旦陝北廣播電台不能播出,就接替上去。當時晉察冀解放區不具備條件,晉冀魯豫中央局接受了任務,即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電務科為無線電通訊的基本力量,調集邯鄲廣播電台的主要力量,組建了陝北廣播電台的接替台。3月中旬,又根據需要,調集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社的編輯為骨幹,成立“臨時新華總社”,負責向陝北廣播電台接替台供稿。吳敏受命擔任“臨時新華總社”負責人,承擔了原先新華社總社的任務。他來到河北涉縣的西戌村,主持全面工作。
1947年3月30日晚,邯鄲廣播電台全面接替陝北廣播電台,進行了完整的播音。播音員的預先訓練很有成效,聲音和陝北廣播電台的播音員十分相似。“臨時新華總社”亦開始運轉,向接替電台發稿。這就保證了黨中央的電台始終不斷地發出聲音。
在這段時間裡,吳敏獨當一面地工作。原陝北廣播電台的部分人員於1947年4月25日趕到,逐漸接手播音。到6月中旬,新華社副總編輯梅益率領陝北廣播電台工作人員約20人也來到西戌村。從下旬起,陝北廣播電台和邯鄲廣播電台由新華社總社統一領導。
7月上旬,新華社總社主要人員在社長廖承志的率領下,長途跋涉來到西戌村。“臨時新華總社”結束了自己的使命。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廖承志兼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部長,在西戌村負責全面工作。
在三個多月中,吳敏的工作非常緊張。6月下旬,他積勞成疾。廖承志來到西戌村後,吳敏向他交接後即入醫院手術,術後休養了將近一年。1948年冬,吳敏擔任了華北局宣傳部秘書長。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吳敏恢復使用原名楊放之,於1950年3月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秘書長、計畫局副局長。1953年10月任政務院專家工作局局長。1954年任國務院副秘書長,並長期兼任外國專家局局長。“文革”中受到迫害,1975年恢復工作,任北京圖書館副館長。1979年1月任國務院外國專家局黨組書記、局長,1980年12月改任顧問。1986年12月任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1989年離休。2003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