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岐山位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楊岐二十四景:楊岐山風景名勝區有著名的“楊岐二十四景”:湧泉池、千丘田、觀音崖、老虎洞、烏龜洞、前沽塘、後沽塘、仙魚塘、寒婆岩、張口獅子崖、關門石、楊岐石窟、金瓶曬果、猴子扒石、鬥牛石、鐵籠關虎、小天池、三島湖、山頂泉、方竹林、棋盤石、別有洞天、子午泉、案山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岐二十四景
- 地理位置: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境內
- 著名景點:湧泉池、千丘田、觀音崖等
- 性質: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二十四景介紹,楊岐山傳說,
二十四景介紹
1、楊岐山層巒疊翠,山勢嵯峨,四時秀色,氣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稱,是一個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外延,以豐厚的人文景觀為內涵,構成融自然風光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楊岐寺,又名楊岐普通寺,坐落在楊岐山壽桃峰下,距縣城約10公里。普通寺原名“廣利禪寺”,建於盛唐時期,歷時1300多年。寺內現有如來佛、觀音、關帝等大型塑像,還有護法韋陀、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木雕神像,小門、院落、大雄寶殿、觀音堂、住宅一應俱全。楊岐寺肅穆莊嚴,金碧輝煌,富有我國南方古剎的獨有風格。真可謂是殿宇崢嶸,雲煙繚繞,古塔巍巍,古柏參天。
楊岐寺作為佛教楊岐宗的發祥地,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尤其在日本影響更大。著名的一休和尚以及奈良的大德寺都是崇奉楊岐派佛理。據1987年7月,日本愛知大學教授、日本禪宗研究所副所長鈴木招雄介紹,楊岐宗在日本影響很大,其信徒發展到100多萬人。
2010年被省市領導高度重視,被列為重點開發風景區.楊岐寺現任住持為國內高僧釋慧通老和尚弟子釋道源法師,同時兼任江西省萍鄉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3、新壩水庫。又名鳳鳴湖,該水庫是一九五八年建的,是上栗縣第三大水庫,位於楊岐山腳下的中段村,水庫庫容387萬立方米,就象一座人工湖,湖的中央有三座四季青綠小島,湖水碧波蕩漾,在湖邊可垂釣,在湖中可划船、游泳、湖左邊的廟泉山有奇山異石,並有遊客賞的溶洞,洞中的石鐘乳千姿百態,真可謂湖光山色,九曲迴腸,奇山怪石,風景秀麗。
4、案山關,“楊岐(岐)三關”之一,另有“寒婆關”、“同慶關”。案山關兩峰交聳,左右並峙,中平如案,前人曾寫過一首《案山關詩》:“楚界連吳界,前山復後山。昇平風日好,雲影漾空關”。革命戰爭年代,有十八位烈士被敵人殺害在案山關腳下,案山關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上栗通往萍鄉必經之地,現319國道在案山關睛穿山而過。案山關自古就有過山亭和碑立於山間。
.5、“山頂泉”,楊岐山到處有好水,甚至山頂也有好水,常年四季涓流不絕,“山頂泉” 這池泉水,地處高山,碧如貓眼,冬天也不涸竭,常年四季歌淌流不息,站在“山頂泉”井邊,俯視碧澄的泉水,眺望遠處的景色,心情格外舒暢。站在山頂泉的山上可望到前古塘,它能容六十萬方水,可以划船,塘邊了有兩座小山,叫烏龜下水。塘里水碧如鏡,青山綠竹倒映水底。
6、“金瓶曬果”、“猴子扒石”。相傳老和尚率一猴子,路過山地,猴子看到“金瓶曬果” ,就從橫路上跑去,貪看“金瓶曬果”變成了“猴子扒石”。
7、寒婆岩,相傳“天下大慈化”庵子有一尼姑來楊岐,死在於此石崖下,來到此地頓覺特別陰涼,原有寒婆廟。寒婆崖是楊岐三關之一,地勢險要,一夫把關,萬人莫入,相傳黃巢就沒有通過此關。
8、“觀音崖”,此崖地處楊岐寺旁邊,危崖壁立,高廣數十丈,難於攀登,相傳崖鷹在此發派,年年在此孵子。相傳老虎也在此發派。老虎要生子,就入老虎洞。觀音崖下,現有觀音堂遺址。楊岐(岐)石窟:此石窟在觀音崖壁上,各種形態,惟妙惟肖。
9、觀音洞,觀音洞位於關上村獅子窩,與孽龍洞相連,是一個形成於一點八億年前的天然溶洞。相傳古代潘陽湖有條孽龍企圖把江西變成澤國,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百姓,因犯天條而藏孽龍洞裡,被天將追趕在山脈間鑽山逃避,從觀音洞鑽出。觀音菩薩在孽龍出口處化村姑變化鐵鏈為麵條讓孽龍吃下後鎖住其心交許真君制服。故命名為觀音洞。觀音洞洞內石筍、石花、石幔玲瓏剔透,千姿百態,聲色俱備,洞內常年溪水相伴,景色奇特。
10、子午泉,每當子午時刻,泉水湧出特別大,子午時過後泉水又退去了。相傳子午泉是與海相通。
11、張口獅子望長沙。楊岐山氣勢磅礴,張口獅子嶺、萬仞峰、龍峰,三峰如筆架橫亘,張口獅子雄踞中央。站在天寶坡仰望張口獅子嶺,山頂真如一頭張口獅子,獅子的頭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相傳登上張口獅子嶺,能夠望到長沙城。曾有人作詩曰:“長沙牽出一根藤,走到楊岐結個瓜,瓜叫張口獅子嶺,站在瓜上看長沙”。
12、萬杉窩地處於楊岐寺山後,相傳建“慈化寺”的杉樹都是從萬杉窩的一個井中運去的,慈化那裡有個“出木井”,萬杉窩是個只有幾戶人家居住的小村落,但這裡人傑地靈,著名的舊社會才子肖坦(文廷式的好朋友)就是萬杉窩人。
13、豬嘴巴,此處是與楊岐寺山相對,是一座石山,這裡的山腳就象一隻豬嘴巴伸向楊岐寺。
14、陰水洞,該洞在觀音崖腳下,楊岐村是盆地沒有出水口,整個楊岐盆地的水就是從陰水洞走了。
15、千丘田和千丘出水井。在楊岐山東麓的東峰山坡口,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梯田,有的如腰帶那樣狹長,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層層疊疊,縱橫交錯,這就是千丘田。距楊岐寺二公里,據說曾有人到千丘田數過,從左邊數到右邊,只有999丘,從右邊數到左邊,還是999丘。這時已是傍晚收工時分,一個在田裡勞動的農夫撿起放在地上的斗笠、蓑衣,數田的人才發現,斗笠、蓑衣底下竟然還有一丘田,不多不少,合起來整整一千丘。相傳千丘嶺的二千多丘小梯田都是孽龍造的,造了田後,沒有出水之處,許真君追孽龍經過這裡,看到這種情況,又造了一口出水井,出水井經常出紅水,也叫紅水井。
16、鐵籠關虎,此處位於前古塘上面的曹家屋後面,這裡地形險要,環境優美,六十年代,萍鄉鐵路部門曾在這裡辦了一個知青點。
17、何仙廟,該廟位於張口獅子嶺的半山腰,傳說一姓何的裁縫在此處的山洞中圓寂,後來人們在山洞口建了一個何大仙廟,廟門的對聯就是萬杉窩的才子肖坦寫的其對聯是:“朝朝朝朝朝朝應,處處處處處處靈”。這裡地形十分險要,廟的後檐就是石洞,洞中有清泉湧出,廟前有一條通往楊岐林場的公路。
18、方竹林,楊岐寺特有。只有在楊岐普通寺、楊岐萬安寺、楊岐班竹山慧歷寺三個地方附近才生長,經多方試驗移至其它任何地方都不能成活,它是一種觀賞竹。粗看似圓形,用手觸摸是方形。此外,還有觀音竹、墨竹也頗有名氣。傳說楊岐原本沒有方竹,楊岐山住著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兒子至孝,這年九月,母親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對兒子說,她想嘗嘗鮮筍的味道。兒子聽了以後非常為難,只好搖著竹子大哭,你想想看,九月是秋季,到哪裡去弄鮮筍?也許是他這一片孝心感動了天地,瞬間,他身邊的竹筷子紛紛落在地上,化成一根根竹筍,從此楊岐有了形狀象筷子一樣的方竹。 另一傳說是佛祖當年來參觀楊岐道場用過的筷子長成的竹子。
19、陳家田觀音堂:位於楊岐境內的東古嶺的半腰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觀音堂前有一棵二百多年的觀音柏,有一口二畝水面的泉塘,右側有三塊幾丈高的巨石,叫頂天石,這裡環境幽雅,山水相依,森林茂盛,景色迷人,戰爭年代有萍鄉地下黨著名人物肖炳實曾以此為據點進行長達二年的革命活動,肖炳實系楊岐金雞村人,曾留學蘇聯,三十年代擔任過共產國際駐蘇維埃代表,解放後,歷任中國教育總工會主席,商務印書館館長,中國二十四史的編輯等職。
20、白猿洞、羅漢洞、萬人洞:萬人洞能容兩千人,有石椅;還有雲霄洞,洞內有石田、石慕帳,敲之像銅鑼響。
21、唐塔、唐碑、唐柏
唐塔有兩座,一座是乘廣禪師塔,位於普通寺的右側,高2.35米,呈八角形,由花崗岩石壘成,塔身浮雕古樸雄渾,具有古代建築風格。甄叔禪師塔在楊岐寺左側,高1.78米,寬0.88米,形似方亭,又稱油鹽塔,西塔已列入“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碑 楊岐寺正六牆壁上用下玻璃框著兩塊唐碑,是我省僅有的全國著名的唐碑,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塊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為楊岐寺乘廣禪師撰寫的碑文,由劉禹錫篆刻,建於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寬0.9米,字數1350個;另一塊是《甄叔禪師塔銘》,公元832年唐大和元年建,沙門至閒撰文,僧元幽書寫。此碑高2.8米,寬0.9米數字527個。前者為劉禹錫的得意之作,後者書法如行雲流水,均屬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道光17年(1837年)住持將二塊塔銘分別鑲嵌在前殿正門左右牆上。
唐柏 楊岐寺後有一株唐柏,名“倒裁柏”,傳說為甄叔手植,故又稱“甄叔柏”,此樹高31米,圍7米,直徑2.33米,傳說此柏是和尚施法栽活的,因此叫“倒栽柏”這樹雖經千年風霜雨雪,仍然蒼勁挺拔,枝繁葉茂,生機盎然。2 000年6月間,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專家對唐柏進行了研究考證。
22、文廷式墓,該墓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西北朝東南,占地100平方米。文廷式是我國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他曾為珍、瑾二妃的老師。創立“強學會”,並對“百日維新”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座墓葬座落在古寺唐柏的後面,墓碑朝南,地形是“丹鳳朝陽”。在墓葬的后座有文廷式墓碑、墓表、還有一對石柱,凡遊覽楊岐山的人都要遊覽文廷式墓,閱讀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物——文廷式《墓表》(石刻),墓表系其生前摯友沈增所撰。碑文、對聯清晰可辨,聯曰“青簡尚新,宿草將列;鴟鶉東徒,松柏成行”。
23、楊岐萬安寺,毀於民國運動中,現存遺址於楊岐鄉關上村泰嶺近十里腳下,背座楊岐山境內的鐘形嶺下,相傳,佛祖經過楊岐山時賜鐘為山,曰“振悟大千,佑萬民平安”,故名“萬安寺”。寺院成品字形,三個主殿主要供奉著迦牟尼佛、觀音及文殊等佛菩薩,曾香火興旺。萍鄉縣誌有相關記載。
24、班竹山慧歷寺,班竹山起義的總指揮部。現存荒廢寺廟,有僧人住寺。該寺歷史上香火興旺,僧眾上百。彭祖師葬母之處,現存遺址。
楊岐山傳說
一、千丘田——蓑衣、斗笠大
出楊岐盆地往東是大東嶺、小東嶺,是一帶梯田高低座落,有如一絲絲飄動的彩帶,隨著季節而變幻著絢麗色彩,這就是千丘田。關於孽龍造田的傳說,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裡不講。
在很久以前,在這裡住著一位張姓老漢,張老漢一天大早出門勞動,天上正下著濛濛細雨,於是帶上蓑衣和斗笠,這是山民最常用的兩種雨具。山上的天氣說變就變,剛才還在下著雨,這會卻雨過天晴了,張老漢隨手把蓑衣和斗笠一撂,自顧勞動去了。這一忙,一直忙到中午,當孫子在對面山頭叫吃飯的時候,才歇了下來,他想,這忙乎了半天,到底整了多少丘田。於是仔細一數,這一數之下,覺得有些不對勁,好象不止這些,於是重數一遍,把未整的也加了上去,這一下讓他大吃一驚,為什麼?田比原來少了兩丘。讀者諸君,別的東西可以丟掉,但這田土之物么,還能憑空丟掉?他以為自己數錯了,反覆數了幾遍,都少了兩丘。少了就少了吧,再急也沒用,他只是覺得奇怪,先回家吧!他打算將這怪事告訴村里人。當他收拾傢伙,順手把蓑衣和斗笠操起來時,他怔住了,原來蓑衣和斗笠下面各有一丘田。
這下你知道千丘的田是多大一丘了吧?從此有個民諺,千丘的田——蓑衣、斗笠大。
三、倒栽柏與萬杉窩
普通寺後面有一株乾挺雲宵的千年古柏,三四人合抱不來,有一首詩讚道:“蒼枝翠葉乾刺天,屈指風霜過千年。開山祖師手親植,避世山人伴雲眠。”是說這株古柏是開山祖師植的,據《楊岐山志》載這株柏叫“甄叔柏”,是甄叔禪師親植。又因甄叔禪師一到楊岐便種下這棵柏樹,所以又稱到栽柏。又,甄叔曾留偈云:“柏枝垂地,我當重來”,因又名“倒栽柏”,後來果然枝葉垂地時方會禪師弘法,成了一代宗師,開創了楊岐宗。
另有傳說關乎這個倒字,說當初仙師與何大仙同時看中了這一方風水寶地,僧道兩家爭執不下,一個說先到,一個說早來,誰也不肯相讓,只好相約鬥法分高下,先是約好,一人在後山上種杉萬株,一個在寺後倒植柏樹一棵,何道人已種好了一萬棵樹,就成了萬杉窩。本來仙師要敗,柏樹倒栽,枝葉入土,而根須外露,如何得活,幸好觀音大士聞聲救苦,從淨瓶中滴了一滴甘露,於是這株柏樹歷千年而不衰,雖歷經雷電傷損,不改鬱鬱蔥蔥。
不料進入新元以後,佛教名山遭空前浩劫,僧人被趕下山,寺廟闢為他用,這棵樹葉開始變黃,有快要乾死之態。政治清明以後,樹復蔥蘢。(啟按:該文成於1988年, 2005年因雷電劈倒南面一枝,砸毀大雄寶殿,幸三聖金身未損,祖庭亦完好。)
四、百丈路、何大仙廟
上次鬥法不分勝負,只好加賽:何道人修百丈路,仙師造一千丘田,以雞鳴為限。兩人忙碌開了,仙師造好了田,來看道人修路,但見好道法,道人從遠處把石塊當豬群一樣趕來,各自排好,就成了一級一級的石板路。這樣一來,又會成為不勝不敗之局,仙師一想,不行,於是請了一個小和尚裝扮成一趕早行客,道人問:“前面看到我的豬群沒有?”小和尚答:“沒看見,只看到一排石頭。”何道人一聽不好,法被人叫破,頓時失靈,石塊果然不走了,待他重新施法力,仙師藏在崖後作雄雞叫,引得山前山後群雄共鳴,這樣百丈路成了九十九丈。老道只好認輸,搬到到山後的一個仙洞建了一個道觀就是現在的何大仙廟。何大仙廟風景絕佳,四季水簾倒卷,縱是盛夏酷暑,也涼風習習,真是一個避暑好去處。
啟按:何大仙廟成廟很晚,約在清季,為宜春何姓裁縫修真之所,據說何真人為人誠訥,向善,每到人家做工夫,見人家有魚、鱔、鰍等,總要偷偷放生到河裡,別人責怪也就說算我吃了,或從工錢中扣出。他做工,你可以給錢也可以不給,多少從不計較。晚年息隱這處懸崖下,先是吃些別人的供果,後來漸漸什麼也不吃了,就地坐化,當地人將肉身裝入大瓮,一直供奉,肉身不腐。到文革中,為革命小將拖出,遇風而化,一文物就這樣被毀。父親等老人至今還能道其事。可見與僧道鬥法無關,均為後人附會。
五、湮水洞與大蟒蛇
楊岐四面突起,中間形成盆地,與普通寺遙遙相對的是萬丈峭壁,叫觀音崖,崖下為楊岐盆地最低處,為眾源所歸,然水至崖下便不知所蹤,不見明顯洞口,於是這裡就叫湮水洞,湮水洞平常看不到,但不論楊岐漲多大的洪水,都能從這裡湮沒。據傳,洞內藏有千年巨蟒,一般情況下是見不到的,也曾有人見過:很久以前,有一個擔楊岐炭的老漢從這裡過,累了就停下來歇會腳,見路上橫臥一大松樹,就一屁股坐在上面,然後點上喇叭筒(舊時吸的生煙,是用料紙卷作喇叭狀),悠閒地吸著,火光一閃一閃的,之後,將菸頭往樹幹上一捺,這下可禍事了,只見大樹幹幾下翻滾,直把老漢跌得七暈八素,然後樹幹徑直地溜走了。原來就是這條大蟒,因被煙火燒痛了才開動起來的,幸好因長期受佛法薰陶,已以不吃人了,不然十個八個老漢也不夠他下飯的,老漢炭也不要了,連滾帶爬地回家,臥床不起,不能開口說話。後來還是好心人指點到湮水洞還了願才逐漸好起來。
六、油鹽塔與貪和尚
貪和尚他自有法號,只因他四大不空,六根難淨,有貪慾丟不開。自從出了家也時常要沾些小便宜,這不,別人稱貪和尚而不名法號。也正因為如此,他只好屈在香積廚里做了個燒火僧。
卻說普通寺側有一個奇妙的塔,說他奇怪是因為每天會自塔內流出油鹽,晚上寺中僧人只有把油鹽盂放在塔下即可,第二日清早總是滿滿的,且量僅供寺中食用,不多不少,從未間歇過,並且祖師爺交代下來的規矩,只能寺中僧人食用,不能借賣。司庫僧知道貪僧的這個毛病,從來不叫他去取油鹽的,這天因為了其他僧侶都不在,只好叫貪和尚去取,豈料,貪僧舊病復發,也顧不得這些規矩,把取來的油鹽剋扣一半偷偷地賣給了寺前戴家,也合當有事,第二日,僧人照例去取油鹽,可走到塔邊一看,先是一驚,還以為眼花,再看還是沒有,卻多了一條黃絹,上面寫道:“本來頑石幻成形,卻在人間要虛名。只因今日油鹽絕,千年萬載棄荒荊。”讀罷,黃絹也不見了。這件事立即被住持知道了,狠狠地責罰了貪和尚,罰他到後山去面壁思過,這就成了思過崖和和尚石。處罰歸處罰,油鹽也就不見了。我們看到的是立在一丘水田中的石塔。這樣類似的故事在其他方也有,比如贛州通天崖,傳說可通天竅,每日有白米漏出,僅夠寺僧食用,後來出了一個貪僧,把石洞鑿開,想多下白米,從中獲利,結果下了三天粗糠,然後什麼也沒有了。諸如此類,寓旨也只在告誡人們別貪。
關於油鹽塔的真實身份,據湘東李紹明先生等考證,就是大名鼎鼎的甄叔塔,楊岐開山第二代祖師的舍利塔——安葬骨灰的塔。因為塔銘是甄叔******至閒和尚撰文,僧元幽書丹,別人就取名幽、閒,楊岐土話,幽讀油,閒讀鹹,由鹹而自然過度到鹽,久之就成了油鹽塔,好事者擬以上傳說以附會。
七、方竹林
說起楊岐,人們自然會想到鎮山之寶的楊岐方竹,據考,世上方竹有多種,然而這種下方上圓略成筷子形狀的為此地特產,所以叫楊岐方竹,以示與外地方竹區別。說他是寶,確非虛言。你看他妙在乾節,四方有棱,且盛夏生筍,先賢有詩單贊楊岐方竹:“生就身方造化功,非類群芳自著名。不在王母瑤池見,偏於人間仙境逢。”
諸位,如果有機會遊覽楊岐,瞻仰佛法,千萬不要錯過了方竹,他集中在子午泉邊和湮水洞壁,在寺內也移種了一片。不過你在欣賞他芳容的時候千萬不要去破壞,要知道長期的缺乏管理,方竹越來越少了,面臨失傳的危險,到時就真只存在神話傳說當中。
方竹的傳說很多,有仙家遺著流傳最廣,是說西天佛老到天下名山巡視,因為楊岐是天下禪宗楊岐宗祖庭,兒孫遍天下,也是如來的主要道場。當他來到這裡時,一下子就被這裡形同西方聖境靈鷲峰而陶醉,本來佛家講究的是空,但佛老卻也喜歡上人間煙火,佛老走了以後,他用過的竹筷子竟然生根長筍,這就成了方竹。這不是個神話傳說,至今還存有佛老當年贈楊岐振悟大千之鐘山的萬安寺遺址---鐘形嶺。故在楊岐的普通寺,楊岐的萬安寺及班竹山的慧歷寺才能看到這種特特的方竹。
又說是彭祖師,因楊岐葬母(實際上葬在斑竹山慧歷寺),清明掃墓時把一雙竹筷插在墳頭,後來就長成了方竹。
另有高風化竹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在楊岐出了一個飽學書生,但他不願出仕,以行醫為業,為人診病,效驗若神。後來官府征他,他以村夫野老不習禮儀為由堅辭,也許他救人太多,也許他氣節高尚,死後,在他墓地邊長出一種奇怪的竹子,就是方竹。人們說,竹子是他一身稜角。高風不願離開故土,死了以後還是一樣,後來有神仙知道了楊岐神奇的方竹,想要獻上瑤池,討好王母娘娘,但一移到瑤池就不能成活,最後也只好任他生在楊岐了。乾隆下江南,聽說袁州府有這一異寶,也叫人弄了幾本,想植入他的御花園,你想天上都不肯去,還肯俯就還間帝王嗎?自然也不成。後來,日本楊岐宗門徒想迎奉楊岐方竹,夜得祖師明示,也就作罷。可見他不願離開楊岐,楊岐也不願離開他。
八、壽桃峰與麻姑仙子
一年一度的王母蟠桃會,麻姑仙子照例要摘一籃上好的壽桃獻壽,上一年的蟠桃會卻被齊天大聖攪動和了,麻姑仙子也挨了王母娘妨一頓埋怨。這一次辦事格外小心,儘管如此,還是越小心越會出事,獻壽路上,一枚又大又紅的壽桃掉了下來,直朝人間墜落。麻姑仙子大吃一驚,趕忙下界來尋這棵仙桃,心想,這可是三萬年才一熟,非同小可,不要說吃,只要聞一聞也都長生不老,要是被王母娘娘知道了,這還了得。她一邊想一邊追,可當他來到楊岐的時候,卻見萬山之中現出一個盆地,正好盛上這棵壽桃,壽桃也早化成一座雲騰霧繞、霞光萬道的桃形峰了,既然不憂被凡人吃掉,也就只好回仙界復命了。這座峰就是現在的壽桃峰,每當山頂杜鵑怒放或金秋九月丹楓如火的時候,遠遠望去,恰似一枚熟透的壽桃,放置在楊岐盆地中。雖然沒有人長生不老,但楊岐卻從此出了很多長壽老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麻姑站過的地方,就是仙人石了。
九、棋盤石、牛斗石、烏龜潭、爛木坑
壽桃峰側有一處勝景叫棋盤石,此石天然平整,紋路縱橫,極似一副棋盤,傳說還是上八洞神仙鐵拐李和呂洞賓留下的呢!有詩為證:“仙風去後石深沉,夜露朝霞日月侵。千載誰人明妙處,殘棋一局到如今。”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呂洞賓和鐵拐李從遠處經過,遠遠看見一枚熟透的桃子,結果過來一看卻是壽桃峰,但立即被楊岐的風景迷住了,索性兩個人就在東峰上擺下一局,紋枰對坐,從容談兵了。也不管夜露朝霞,晨鐘暮鼓。
此時一個牧童也站在邊上看下棋,一局終了,他慌忙去尋走失了的一對牛,卻見在山坳里斗在一處,一動也不動,仔細一看,化成了石,就是牛斗石了。同時看棋的還有一位樵夫和一隻大烏龜,等他們下完這一局,樵夫再也對不到他的柴了,只剩一堆爛柴,叫爛木坑。而斧子柄早就爛掉了,斧子也斑斑銹跡,樵夫回家,人是物非,老伴死了,兒子成了老頭。也不知過了多少光陰。
這隻大龜一動不動在潭邊飲化,成了烏龜潭。
呂洞賓棋差一著,全盤皆輸,大怒之下,拂袖而去。今棋盤上還剩數子清晰可辨,山下也有幾枚棋子化成的大石,其形畢肖。
十、萬安寺與萬安橋
萬安寺原名南源寺,舊址毀於民國運動中,現存遺址於楊岐鄉關上村泰嶺近十里腳下,背座楊岐山境內的"鐘形嶺"下,據《昭萍志略》記載“南源寺在縣北萍實里,即萬安院,宋高遠南源寺詩:”行縣忘崎嶇,得景如期集,溪聲風雨聲,山澗雲煙濕,基址真隱藏,安抱自朝揖,摳衣造方丈,步履登顯岌,供目有霜林,青紅皆可拾“。相傳,佛祖經過楊岐山時賜鐘為山,曰“振悟大千,佑萬民平安”,故名“萬安寺”。寺院成品字形,三個主殿主要供奉著迦牟尼佛、觀音及文殊等佛菩薩,曾香火興旺,現在遺址、碑文及方竹林等,萍鄉縣誌有相關記載。
相傳,楊岐的關上地段有一段河面的橋永遠修不起來,因當地有一豬婆精興風作浪,每每動工,第二天準會被夷為原樣,長久以來民不能通路。萬安寺的方丈知道此事後,來到準備建造的橋邊,脫下自己的袈裟蓋住奠基石,和工人連夜施工,從此,此橋造起,為感謝萬安寺的方丈,取名為“萬安橋”。萬安橋的對面為豬婆洞,為千年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