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鹽業遺址群

楊家鹽業遺址群

楊家鹽業遺址群,舊稱楊家古窯址群,位於山東省濱州市霑化縣富國街道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是周朝時期的鹽業遺址。

楊家鹽業遺址群,包括12處周代制遺址,多數遺址的時代為戰國,個別屬於西周早期和春秋時期。1950年,徒駭河加寬加深時,楊家古窯址群首次被發現,後經過數次發掘。採集的大部分標本是盔形器、濾器、灰陶篇口沿、灰陶豆等,皆為鹽業生產用具,少部分為生活用具。楊家鹽業遺址群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已發現的最大鹽業遺址群。根據出土的盔形器、濾器分析,當時有人工製鹽和海灘置皿曬鹽兩種方式,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北部沿海地區的鹽業生產和制陶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2013年5月,楊家鹽業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家鹽業遺址群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濱州市霑化縣富國街道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
  • 所處時代:周朝
  • 占地面積:約 156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246-1-246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50年,徒駭河加寬加深時,楊家鹽業遺址群首次被發現,當時便出土了大量製鹽工具盔形器及殘片。
1955年,試掘楊家鹽業遺址群。
1978年,對楊家鹽業遺址群進行詳細鑽探,遺址群約東西長約650、南北寬約240米,面積約15.6萬平方米。時代為東周時期。
2007年春,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燕生東博士以遺址保護碑為中心向四周做了勘查。
2011年底,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委派工作人員進駐楊家鹽業遺址群現場進行詳細的考古勘探,共完成探區面積約217萬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蹟22處,其中古燒窯12處,爐灶2處,坑池5處,遺址3處。
楊家鹽業遺址群
楊家鹽業遺址群

遺址特點

2007年春,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燕生東博士以楊家鹽業遺址群保護碑(在ZY1遺址)為中心向四周做了勘查。調查範圍南北長1700米、東西寬1500米,在保護碑周圍15萬平方米的範圍發現了10處商周時期製鹽遺址、2處東周時期製鹽遺址。地表、排水溝、太平河內所見陶片幾乎全是盔形器。由於被淤土覆蓋,每處遺址都存在著遺物集中區,面積在500~1000平方米不等。同時在ZY2遺址發現有草拌泥燒土、燒焦結的鹽灶壁、燒壞盔形器等,經推斷應是製鹽作坊內鹽灶、鹽棚和陶窯場所在地。考古人員在ZY1遺址有白色鹽鹼地塊進行鑽探,2.5米未至底,上部堆積為草木灰,下部為灰綠色淤沙淤泥,專家據此推測該地應有滷水坑井。
楊家鹽業遺址群
楊家鹽業遺址群分布圖
楊家鹽業遺址群以南約2千米,西楊村西約700米有兩處遺址。據記載,當年修挖徒駭河時發現過陶灶和成片的盔形器碎塊。在遺址西緣的徒駭河岸邊暴露出大批草拌泥燒、土塊、窯渣,並有南北排列的六七座灶(窯)坑。從平面上看,有圓形或近似橢圓形兩種。灶(窯)內壁直接在原生土上挖削而成,直徑2.5米,壁呈青灰色,外呈火紅色,有的內壁還抹有草拌泥。這些似乎就是鹽灶,可能屬於同一鹽灶的不同灶窒或不同製鹽單位的鹽灶。
楊家鹽業遺址群
紅色燒土

文物遺存

楊家鹽業遺址群發現了大量的盔形器、濾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器物,多為鹽業生產所用。
楊家鹽業遺址群
盔形器

研究價值

楊家鹽業遺址群,時代主要屬於戰國,個別到西周早期和春秋時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已發現的較大鹽業遺址群。通過出土的大量的盔形器考證,此處是一處古窯群址。由於淤土覆蓋,周圍還應有相當數量的鹽業遺址未被發現。根據出土的盔形器、濾器分析,當時有人工製鹽和海灘置皿曬鹽兩種方式。霑化先民利用沿海優勢,大規模進行海灘置皿曬鹽,並需窯業配套在先,陶窯主要燒制煮鹽的器具。楊家古窯址群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北部沿海地區的鹽業生產和制陶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楊家鹽業遺址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鹽業遺址群
楊家鹽業遺址群出土陶片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楊家鹽業遺址群位於山東省濱州市霑化縣富國街道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
東楊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濱州市霑化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楊家鹽業遺址群,路程約9千米,用時約16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