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寨村委

營盤鎮楊家寨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5.00公里, 國土面積15.73平方公里,海拔1692.00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1065.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832.00畝,其中人均耕地0.60畝;有林地4107.00畝。

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17戶,有鄉村人口1421人,其中農業人口1421人,勞動力9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83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64.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07.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家寨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15.73平方公里
  • 人口:1421人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新農村建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32.00畝(其中:田480.00畝,地352.00畝),人均耕地0.60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10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9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84畝,主要種植泡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7764.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89戶通自來水,有225戶飲用井水, 有317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6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3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5.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032.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6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1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64.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57萬元,畜牧業收入955.98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302頭,肉牛360頭,肉羊687頭); 林業收入301.71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21.28萬元, 工資性收入1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0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4人 ,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10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泡核桃、茶葉、甘蔗、玉米,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6.98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泡核桃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茶葉、甘蔗、玉米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17戶,共鄉村人口1421人,其中男性773人,女性648人。其中農業人口1421人,勞動力942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7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1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327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楊家寨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營盤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8.00公里,距離中學2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88人,中學生46人。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
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鬥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49.0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47人,黨員中男黨員39人,女黨員8人。 團員4人。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關鍵。
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作用。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道路不通暢,主體產業運輸困難2.上學路途遠3.應搞好沼氣建設,很多大中專畢業生無法安置就業。。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固糧保糖,搞好經濟林果,畜牧業的發展.。

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