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城

楊家城

楊家城位於榆林市神木縣城東北約20公里,即古麟州。 該城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門票:12元,神木縣城東北約20公里,即古麟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家城
  • 拼音:yang jia cheng
  • 地理位置:榆林市神木縣城東
  • 始建於:唐天寶年間
  • 門票:12元
地理位置,歷史記載,文化,

地理位置

楊家城位於榆林神木縣城東北約20公里,即古麟州。 該城始建於天寶年間(公元742-756)。
門票:12元,神木縣城東北約20公里,即古麟州。

歷史記載

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勛(重訓)和孫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
城東南約70米處,原有松樹3株,年久樹老, 枝柯相連,須兩三人合抱,後人以神松呼之。金以此名曰神木寨,以後因此命名神木縣,城址舊貌猶存。城周景致幽閏,有詩云:“一徑開溪畔,孤村僅幾家。山花學帶雨,野柳暗藏鴉。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處,前路暮雲遮。”

文化

榆林在陝北的北部,是歷史上我國西北部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眾的“番漢雜居”之地。古老的長城從周赧王、秦昭襄王到明代,一直見證著當地邊塞文化特色的存在。馳名中外的“楊家將”的老家,神木的楊家城,就是秦、明長城交點上一處榆林邊塞文化的歷史遺存。
楊家城就是唐宋時代的麟州城。這座古州城的建置是在邊民事務中出現和發展的。舊《唐書·張說傳》記,開元九年(721)突厥人康待賓,以“六州雜胡”起兵反唐,東近黃河 (即今神府兩縣地面)。張說奉命平定康待賓之後,奏請唐王朝在這裡建立地方行政管理“以安党項餘眾”。到天寶元年 (742),唐朝才正式建置麟州的。五代時中原混亂,楊弘信(楊業的父親)雄起麟州“自為刺史”,州城始有“楊家城”之名。但所領地域內仍然是“胡攬漢,漢攬胡”的局面。至宋,宋夏對立,麟州更成為重要邊關。以至後來城毀元初戰亂,楊家城存世近500年期間,無論“干戈”還是“玉帛”,這裡一直是邊塞要地,民族融合的文化節點。
麟州楊氏家族就是在民族融合中興起的。唐末,楊弘信的家族能夠在麟州興起,使他成為地方土豪,進而控制麟州,就是因為他們家族的農耕經濟代表了中原文化,適應了當時當地党項族的生活所需。他在“土豪”時期之前的家,是在今天神木南鄉沙峁鎮東山樑上的那座小楊城裡。從小楊城的廢墟上到麟州城的楊家教場中,人們可以看到楊弘信成為地方土豪,是經歷了漫長的“初微”發展才接近到“以戰射為俗”的州城而“彎弓馳馬躍邊陲”的。由此可見,唐宋時代,麟州楊氏家族的形成和府州折氏、夏州党項一樣,本身就都是今天榆林邊塞文化的歷史內容。
楊家城的文化遺留無不顯示著邊塞特色。截至目前,從古城遺址中出土的馬具、酒具,以及雷石之類的文物,件件都顯示著邊塞的號角聲。此外,古州城四望的烽火台交織在秦、明長城的遺址上綿延而去,同樣引人懷古。還有邊牆口上的互市遺蹟,至今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感慨的民族交往故事,讓人回味無窮。最讓人傾服的是范仲淹當年來麟州留下的詩文《留題麟州》、《麟州秋詞》(調寄漁家傲)兩首傳世佳作,字裡行間滲透著濃郁的邊塞風情。
今天神木縣的民風民俗中,依然傳承著邊塞底蘊。自古以來,“楊家將”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一直是當地民間文藝的重要內容,分布在地方剪紙、面花、刺繡,以及春節、元宵的節慶歌舞中。充滿邊塞氣氛的“楊家鼓”又出現在神木舉辦的我省五屆農運會上。神木的飲食文化,也反映著“邊塞味道”。大塊食肉之俗,北鄉最盛。尤其是暢飲、豪放的酒文化,從敬酒、勸酒的“酒罈場”中,交杯者完全可以把敬意、愛情以至取笑逗樂的“黃土韻味”全都包容進去。再從地方語言中,我們可以不太費力氣地就能找到許多民族混雜的古代方言。如楊城的人說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就說搞成了“乎不亥”了;說白幹了活,叫“被捉了鳥拉”。更有邊市貿易中的商碼和數目的稱謂,說一是“丁子”,說二是“耳子”,說五是“虎眼”,九稱“彎子”等,都是古時候邊民交往中共通的言辭。如此種種,可知楊家城不僅是陝北長城線上的一座塞上古城,而且典型地蘊藏著榆林邊塞文化特色的豐富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