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飛,男,漢族,1978年6月出生,河南省濮陽縣文明辦職工,濮陽公益同盟志願服務隊隊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天飛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8年6月
- 職業:志願服務隊隊長
- 主要成就:2016年7月“中國好人榜”入選者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故事,
個人簡介
楊天飛熱心公益、奉獻社會,用實際行動踐行大愛,弘揚社會正氣。他16年來奔走在公益路上,所付出的行動和所倡導的公益精神影響了數萬人。2016年3月,他被濮陽縣委評為“濮陽縣十大好人”;2016年5月被濮陽市團委評為“濮陽好青年”榮譽稱號;2015年、2016年被濮陽市文明辦評為“濮陽市優秀志願者”稱號。
人物故事
1999年,剛從師範大學畢業的楊天飛放棄了條件優越的城市工作,去了僅有幾座瓦房、百餘名學生的鄉下中學任教。他說:重烏“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回報母校,為貧窮的家鄉培養人才。家人罵我傻,朋友、鄰居都勸我放棄,每個月320元的工茅霸享資讓我的生活捉襟見肘,但站上那個三尺講台,我就有了堅持的勇氣。”工作之餘,他還騎著機車挨家挨戶走訪,一年兩萬公里的行程見證著他為自己學生所做的付出。楊鍵烏拳天飛說:“第一個學期之後,我所帶的班少了十幾名學生,都是因家庭條件不好,輟學種地去了。我那時就下了決心,能幫就幫。”曾有一個學生在開學後告訴他,家裡連買肥料的錢都沒了。楊天飛聽後記在心裡,偷偷拿了500元錢放在那個學生家裡。2002年,楊天飛得知自己的一名學生因為缺少關愛離家出走,對她百般呵護,用心教育,在長達三年多的時間裡照料她的生活,輔導她的學習,把她培養成人。2008年,濮陽縣第三中學高三學生劉蓉蓉得了白血病,在經濟很不寬裕的狀況下,他帶頭捐了500元錢,每逢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2012年12月,楊天飛聯絡朋友、親戚在網上創建了一個愛心QQ群——“濮陽公益同盟”,招募愛心志願者加入。不到半年的時間,便發展了600多名志願者,成員涉及全縣各行各業,他們專注於助人為樂,傳遞愛心,關愛弱勢群體,同時開展各種公益活動。
他每天都在為公益事業忙碌著,尤其重視未成年人教育這一方面。他常常帶領志願者走進農村進行實地考察,有一次在走訪過程中,楊天飛了解到白堽鄉陳廟莊一個12歲的女孩兒小露露,沒有了父母,爺爺是肝癌晚期患者。於是,他帶領夥伴們給她家裡送去了棉襖、被子、牛肉、食用油等物品和愛心幫扶款3000元,並且制定了長期幫扶計畫。他還組織熱愛公益的遙祖兵朋友與郎中鄉大趙寨村國小進行一對一聯接,開展書信往來,親情關懷。2015年5月份他們的“濮陽公益同盟”給黃河灘區渠村鄉劉海村捐贈了1500餘件兒童服裝、400冊兒童圖書、35件兒童玩具,物資達5萬元以上,讓黃河灘區貧困兒童過上了一個有意義的六一兒童節。在了解到濮陽縣習城鄉張震國的兒子張琳福從小就患有苯bing 酮尿症,剛三歲又得了罕見的腎透明細包肉瘤時,楊天飛馬上發起募捐號召,聯絡了240多名愛心人士慷慨解囊,三天時間募捐金額達15230元。當得知一個小女孩慘遭交通事故,急需O型陰性血,楊天飛發布了尋找“熊貓血”通告,不到兩天時間尋得17名O型陰性血的人,為濮陽市血庫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在關注社會公益方面他付出了很多。2016年元旦,楊天甩寒斷巴飛組織濮陽公益同盟的80多名志願者,攜帶手套、耳暖、鞋墊等保暖用品給全縣100多名環衛工人進行現場捐贈,並給環衛工人送上了熱情的擁抱;在農曆臘月初八,他帶領志願者把準備好了的八寶粥免費送民棗船炒到環衛工人、老人、孩子、行人、司機和乘客的手中,連趨罪讓人們感受到了冬日裡溫暖。
楊天飛組織志願者們在濮陽縣解放路與紅旗路交叉口建起了一面公益友善牆,除了讓人們捐獻衣服之外,在牆上還做了一個兩米多寬的便民書櫃,號召人們把家裡閒置的圖書捐獻出來,他還自費征訂報紙,每天由郵遞員放在書架上,免費提供給人們閱讀;公益友善牆上還設有便民工具櫃,放有打氣筒、雨傘之類的物品,用簡簡單單地小物品傳遞友善和愛心,倡導文明風尚。
楊天飛說:“我的心愿是人人都當志願者,存好心做好事。看到服務隊里的新面孔越來越多,是我公益路上最開心的事。”他把“助人是快樂的”當作一種信念。他用一顆善良的心,詮釋著助人為樂的精神,為社會傳遞著愛心和文明。
楊天飛組織志願者們在濮陽縣解放路與紅旗路交叉口建起了一面公益友善牆,除了讓人們捐獻衣服之外,在牆上還做了一個兩米多寬的便民書櫃,號召人們把家裡閒置的圖書捐獻出來,他還自費征訂報紙,每天由郵遞員放在書架上,免費提供給人們閱讀;公益友善牆上還設有便民工具櫃,放有打氣筒、雨傘之類的物品,用簡簡單單地小物品傳遞友善和愛心,倡導文明風尚。
楊天飛說:“我的心愿是人人都當志願者,存好心做好事。看到服務隊里的新面孔越來越多,是我公益路上最開心的事。”他把“助人是快樂的”當作一種信念。他用一顆善良的心,詮釋著助人為樂的精神,為社會傳遞著愛心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