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2007.03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入職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先後擔任通信工程系主任、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負責人、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帶頭人、通信工程專業負責人。其中,2010.9-2011.08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ElectroScience實驗室(ESL)博士後研究員,2015.02-2016.02美國得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空間科學實驗室訪問學者,2011年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計畫培養對象。目前兼任江蘇省無源微波器件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電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全國電磁散射與逆散射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電波傳播分會副主任委員、天線分會委員,空間電磁感知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主任,《電波科學學報》編委。
2024年2月,擔任安徽省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法人。
主要成就
先後主持或參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江蘇省科技計畫項目5項、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及國防重點實驗室專項基金和鎮江市科技工業支撐項目等多項。主要從事電磁散射與逆散射、目標環境電磁特性、現代天線理論與設計、計算電磁學及智慧型工業物聯網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國防科工局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軍委裝備發展預研基金、國防重點實驗室專項資金、安徽省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安徽省高校協同創新項目等項目多項。申請發明專利16項,其中授權8項。在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7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總計48.6萬字。
曾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參加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時域電磁學並行算法及相關技術研究、十五國防科技預研項目目標與環境電磁特性建模、
國防科學技術電波環境特性及模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火箭噴焰電磁特性研究。作為第一完成人參加了航天機電集團第二研究院207所橫向項目複雜目標電磁散射的FDTD並行計算。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基金)、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江蘇省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和
江蘇大學科研啟動項目各1項。在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20餘篇,其中被SCI檢索12篇,EI檢索近20餘篇。熟悉電磁場時域數值計算方法,特別是
時域有限差分方法。主要研究領域為電磁散射、計算電磁學和複雜介質中的電磁波傳播。論文《電各向異性介質FDTD並行算法的實現》,獲第八屆中國電波傳播學術年會“青年優秀論文獎”。論文《磁各向異性色散介質散射的Padé-FDTD分析》,獲2005年研究生學術年會博士論壇“優秀論文獎”。2010年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
科研項目
作為主要完成(參與)者,主持及參加了科研項目如下:
1.時域電磁學並行算法及相關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4.1-2006.12)。2007年4月結題。主要 完成人。
2.目標與環境電磁特性建模,十五國防科技預研項目,主要完成人。已結題。
3.複雜目標電磁散射的FDTD並行計算,航天機電集團第二研究院207所橫向項目,第一完成人。已結題。
4.火箭噴焰電磁特性研究,國防科學技術電波環境特性及模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主要參與者。已結題。
5.江蘇大學科研啟動項目,各向異性色散介質電磁散射的時域計算方法研究,負責人,在研。
6.江蘇省科技計畫重大項目,毫米波浮動式盲插
射頻連線器技術及產品研發,負責人,在研。
7.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時變磁冷電漿
電磁波散射及傳輸特性時域計算方法研究。負責人,在研。
8.江蘇省科技計畫項目,基於時隙控制TD-SCDMA通信直放站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主要完成人。在研。
9.江蘇省科技計畫項目,三頻帶雙極化TD-SCDMA定向智慧型基站天線研究與產品開發,主要完成人。在研。
10.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科研基金項目,時變磁冷等離子電磁散射時域計算方法及關鍵技術研究,負責人,在研。
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複雜三維地質構造瞬變電磁場時域數值正演計算,主要完成人,已結題。
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時變磁冷電漿
電磁波傳播及散射特性研究,主持人,在研。
13.教育部教改項目: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
信息技術工具改造。主持人,結題。
獲獎情況
1.楊利霞,論文《電各向異性介質FDTD並行算法的實現》,獲第八屆中國電波傳播學術年會“青年優秀論文獎”。
2.楊利霞,論文《磁各向異性色散介質散射的Padé-FDTD分析》,獲2005年研究生學術年會博士論壇 “優秀博士論文獎”。
3.楊利霞,多頻段雙極化移動通信智慧型天線設計技術,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0.
刊物論文
1.Lixia Yang, Yingtao Xie, and Pingping Yu, Study of Bandgap Characteristics of 2D Magnet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by Using Novel FDTD Method,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ique Letters, 53: 1778-1784, 2011 (SCI: 777HD)
2.Xie Ying-tao,Yang Li-xia,Study of Bandgap Characteristics of 2D Plasma Photonic Crystal With Oblique Incidence:TM Case, Chinese Physics B, 2011,6(SCI: 774LV,EI: 20112414068484)
3.楊利霞,梁 慶,於萍萍,王 剛,三維新型FDTD非分裂場完全匹配層吸收界條件,電波科學學報,2011,(EI: 20111613922478)
4.楊利霞,王褘君,謝應濤,王 剛,一維修正的截斷各向異性電漿介質的M-UPML吸收邊界研究,強雷射與粒子束,2011,23(1):156~160(EI:20111013735403)
5.L. Yang, Y. Xie, P. Yu, and G. Wang, Electromagnetic BandGap Analysisi of 1D Magnetized PPC with Oblique Incidengce,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M, Vol. 12, 39~50, 2010(EI:20103413175112)
6.楊利霞,謝應濤,孔娃,於萍萍,王 剛,斜入射分層線性各向異性電漿電磁散射FDTD分析,物理學報,2010,59(9):6089~6095(SCI:645JA)
7.楊利霞,王禕君,王剛,基於拉氏變換原理的三維磁化電漿電磁散射FDTD分析,電子學報,2009,37(12):2711~2715(EI:20100512678148)
會議論文
1.Yingtao Xie, Lixia Yang, Debiao Ge, Study of 2D Plasma Periodic Structure with the M-FDTD/PBC Algorith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AP-S)and Propagation, 2011, Spokane, Washington, USA.
2.Pingping Yu,Qing Liu,Lixia Yang, Analysis of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for 1D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time-varying plasma, 2011 Cross Strait Quad-Regional Radio Science and Wireless Technology Conference.
3.於萍萍,楊利霞, 一維緩變磁電漿中電磁波頻率特性分析, 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2011, 06., 青島.
4.楊利霞,謝應濤,各向異性電漿襯底的二維光子晶體帶隙特性分析,電磁散射與逆散射學術交流會,天線學報,2010,寧波.
5.Yijun Wang, Lixia Yang, Qing Liang, Gang Wang,A Modified NPML Scheme for Truncating Anisotropic Dispersive Medium,ICMMT 2010 Proceeding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ICMMT2010), 2010, May, Chendu, China.
6.Ping-ping Yu,Ying-tao Xie,Li-xia Yang, Gang Wang, A Modified FDTD Scheme of EM Scattering by Oblique Incidence on Layered Unmagnetied Plasma Medium,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ltra-Wideband(ICUWB2010), 2010, Sept., Nanjing, China.
7. Q. Liang, L. Yang, Y. Xie, G. Wang, A Modified FDTD Implementation for EM Scattering by Stratified Medium for Oblique Incidence by TM Wave, 2009 International Coference on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2009, November, Beijing China, 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