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詳,泗州(江蘇盱眙)人。出身於世醫家庭,曾為太醫生。楊氏治病每多奇效。相傳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湯冰煎獲愈,當時運氣學說盛行,楊氏卻反對根據運氣巡方用藥。
基本介紹
- 本名:楊介
- 字號:字吉老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泗州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崇寧年間(1002~1063)泗州處決犯人,郡守李夷行遣醫生及畫工解剖胸腹,察驗臟腑,並一一繪製成圖。楊介取此圖參校古書,又取煙蘿子所畫,整理訂正益以十二經圖,撰成《存真環中圖》(又名《存真圖》)一卷,可借已佚。 [
人物生平
楊介,北宋泗州(今盱眙)人。自幼聰明,舉孝廉不就,立志學醫,懸壺濟世,成為一代名醫。 據文獻記載,楊介雖不是皇家御醫,卻給皇上看病,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普通黎民百姓,凡遇上棘手的疑難雜症,都會想起這個民間神醫,連御醫都治不好的病,到他手上便藥到病除。一生為無數患者解除病苦,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楊介診病療疾的傳奇故事。《盱眙舊志輯要》介紹,宋徽宗趙佶有一年夏天,為驅除炎熱飲冰解暑,得了個脾臟方面的疾病,宮中的御醫按正常治療方法,讓他服用理中丸。但用藥多日,始終不見效果。徽宗這位皇帝老兒寢食難安,心急如焚,整個後宮為之焦慮。後聞泗州有個楊介,便派快馬到泗州召楊介去東京為他複診。楊介到後宮一看,徽宗被病魔折騰的苦不堪言,查明了病因後,仍使用理中丸,以冰煎服,立馬痊癒。只這簡簡單單的一著,就讓這位“萬歲爺”從病苦中解脫出來,並很快能處理國家大事。楊介此舉在東京汴梁可引起一陣不小的轟動。
楚州楊立之任廣州通判。任滿歸楚,喉嚨生癰,紅腫潰爛,膿血如注,茶水不能進,覺也睡不好。多方求醫問藥,都沒有什麼好辦法。適逢楊介來楚,楊立之兩個兒子看父親久病不愈,十分不忍,便親自去邀請楊介到家為其父看病。楊介隨楊立之兒來到府上,熟視良久,並不去把脈,只是輕輕鬆鬆地對楊家人說:“不須看脈已得之矣。此疾甚異,須先啖生薑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楊家人一聽這話,面有難色,心中之話:楊介,你小子不會是糊弄我們家吧,這喉嚨中已經濃腫潰爛疼痛難忍,怎么能火上澆油,再食這辛辣的生薑呢?當時這位通判大人楊立之還算沉得住氣,沒有懷疑楊介的話,對家人說:“吉老醫術通神,言必不妄,試啖我”。家人聽楊立之發話了,才按照楊介的吩咐取過一斤生薑,洗淨,家人雖動刀切片仍不踏實,切一片,楊立之拿來送入口中咀嚼,開始時,只覺得生薑味道甘香,愈嚼愈覺得舒服,好吃。就這樣切著吃著,吃到半斤時,喉中疼痛漸止,家人不停地切,楊立之就不停地吃,姜切完了,他也吃完了,將好一斤數。這時候,他才感覺生薑的辛辣味,再給他吃飯粥,入口已無滯礙。至此,楊大人完全康復了。第二天,楊立之召吉老謝而問之,楊介對他說:“你在廣州做官,那南方多鷓鴣鳥,平時你必多吃鷓鴣,而鷓鴣喜食半夏(一種中草藥),久而毒發,所以我用生薑制之,今病源已清,不須再服用其它藥物了”。俗話說,偏方治大病,平平常常的生薑吃好了楊立之的喉痛,楊家及鄰里都覺得很是神奇。楊立之的全家更對吉老感恩不盡。
有一富翁的公子突然患上一種怪病———在他眼中,所有正物皆以為是斜的。家中的書桌椅子之類本來擺放的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有條有理。他看了不順眼,非讓家人重新挪移令其斜位,惟如此他才以為正。在他家中連書寫尺牘都是斜的。這位富家子弟的毛病,讓父母十分憂慮,俗話說病急亂投醫,為此家人遍訪名醫高手,遠處的,近處的,全找過了,這些醫生到他家一看,都束手無策,弄不清是得的什麼病,更不消說下手治療了。一日,富翁的一位鄉鄰跟他家人說:“不妨請楊吉老先生來看看,或許有好辦法呢”於是,富翁親自帶領兒子登門請求楊介為兒子診治。楊介望聞問切後心中有數了,並令其父先歸,留下其子在楊家。楊介吩咐家人擺下一桌酒菜,並找人陪他喝酒,席中楊先生不斷酬勸這個小子開懷暢飲,一直讓他喝的酩酊大醉,方才罷飲。酒後,楊介既不開藥方,也未動針。而是將他扶起坐進一頂大轎,邀8個人抬著,讓抬轎人走起來不停地旋轉顛倒,轎夫們抬著患者,顛顛轉轉,久之,再令他坐塌而臥,一直睡到天明,患者也醒了。楊介叫人送他回家。這小子到家後,看家中以前斜視之物都讓理正。這一飲一醉一顛一轉病好了。其父母十分高興,問楊介是如何治好了兒子這個怪病的。吉老云:“令嗣無他疾,由於喝醉酒,沒有正形,醉中摔倒,倒肝之一葉搭於肺上不得下,故視正物為斜。令復飲之醉,則肺脹,輾轉之間,肝不下垂矣,藥安能治之哉!”楊介治好了這個富翁兒子的怪病,富翁還拿出重金酬謝。
楊介在泗州盱眙間行醫創製了一種“都梁丸”專治傷風頭痛,具有神奇的療效。有一個叫王定國的人病風頭疼,至都梁(今盱眙古稱)訪求名醫治療,楊介收治,連進三丸,病痛立即消失。王定國感到神奇,懇求其方,楊介告訴他“則用香白芷一味,洗曬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即可祛病”。因在都梁境內得丸故名“都梁丸”。
1997年版《辭海》2880頁載,楊介,泗州人,工醫。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編繪《存真環中圖》。據文獻記載,此圖內容有食道、胸腹腔、內臟、血管、橫隔膜等各圖,並有詳細文字說明。原書已佚,但元代孫煥《重刻玄門脈識內照圖》保存了楊介編繪的圖譜,如內臟(正背面)肺側圖,心氣圖,氣海隔膜圖,命門大小腸膀胱圖。對我國古代人體解剖學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另據宋史記載,這位傳奇名醫有《四時傷寒從病論》六卷,可惜這書也已佚。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楊介,說張耒是他的娘舅。張耒字文潛,江蘇淮安人,北宋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時任泗州臨淮主簿。舅甥間過從甚密。張耒不僅器重這位賢甥的醫名,而且常以詩詞相贈,所以,楊介醫名遠播與當時的文人騷客的詩詞文章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