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果彩虹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haematodus)是鸚鵡科、吸蜜鸚鵡屬的鳥類。體長25-330厘米,體重100-157克。是色彩非常鮮艷的鳥類。幾乎彩虹的每一種顏色都可以在它們的羽毛中找到。該物種共有8個亞種。其喙為橙紅色,頭部為深藍色,頸部逐漸變為棕色。其頸圈紋為黃色,上體為綠色。其胸部為紅色,帶有藍黑色橫紋,腹部為綠色,帶有黃色橫紋。雄鳥虹膜鮮紅色,雌鳥虹膜橙紅色。
野生狀態下,該物種生活在低地森林等處,成群結隊,快速飛行。食物主要為花蜜、花粉,也吃漿果、嫩葉、昆蟲。全年都可交配。每窩產卵2-3枚,孵化期25天,羽化期7-8周。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此外,自20世紀初,椰果彩虹鸚鵡也發現在中國香港和華南地區繁殖。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
- T.h. haematodus:雌雄成鳥的頭部均為棕黑色,面部有淡紫色或藍色條紋;頸圈為黃綠色;胸部為紅色,帶藍色或黑色條紋;腹部為深綠色;大腿至尾下覆羽為綠黃色;上體和尾巴為綠色;翼下覆羽為橙色;翼下有黃色寬頻。喙為橙紅色。虹膜為深橙色。
- T.h. micropteryx:雌雄成鳥與haematodus不同,體色較淺;胸部條紋較窄;頸圈為綠色。
- T.h. caeruleiceps:雌雄成鳥的整個頭頂和頭部兩側都有濃重的淡紫色或藍色條紋;胸部為橙紅色,帶藍色或黑色細條紋;上腹部為藍黑色;下腹部為橙紅色,帶更明顯的藍黑色條紋。
- T.h. nigrogularis:雌雄成鳥與caeruleiceps類似,但體型較大,頭部的藍色條紋顏色深得多。
- T.h. massena:兩種成鳥與micropteryx一樣,但後枕和頸背有濃重的棕色斑紋;頸圈淡黃色;胸部較淺的紅色,有細細的藍黑色條紋。
- T.h. flavicans:兩種成鳥的羽毛顏色各異,上體和尾下覆羽為青銅色或黃色至暗綠色;頸圈黃色;後枕為紅色或棕色;前額、鼻溝和虹膜周區域有紫色或藍色條紋,頭部其餘部分為黑色,有灰色或綠色條紋;胸部鮮紅色,條紋最少。
- T.h. nesophilus:兩種成鳥與flavicans一樣,但上體、尾下覆羽和尾巴為綠色,且不會變成青銅色或黃色。
- T.h. deplanchii:兩種成鳥與massena一樣,但頭部、後腦勺和頸背有較多的藍色條紋,褐色較少,大腿至尾下覆羽的黃色較少;上腹部的藍黑色斑紋各異。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行為
叫聲
食性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椰果彩虹鸚鵡淡頭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caeruleiceps | d'Albertis & Salvadori, 1879 |
2 | 椰果彩虹鸚鵡新喀里多尼亞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deplanchii | J. Verreaux & Des Murs, 1860 |
3 | 椰果彩虹鸚鵡新漢諾瓦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flavicans | Cabanis & Reichenow, 1876 |
4 | 椰果彩虹鸚鵡指名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haematodus | (Linnaeus, 1771) |
5 | 椰果彩虹鸚鵡索羅門群島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assena | Bonaparte, 1854 |
6 | 椰果彩虹鸚鵡紐幾內亞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micropteryx | Stresemann, 1922 |
7 | 椰果彩虹鸚鵡阿德默勒爾蒂群島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nesophilus | Neumann, 1929 |
8 | 椰果彩虹鸚鵡阿魯群島亞種 | 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nigrogularis | G. R. Gray, 1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