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幽寺

棲幽寺

棲幽寺位於肥城市湖屯鎮陶山西側、棲幽寺舊村南約250米處。原名陶公幽棲祠,後改稱幽棲寺.該寺創始於漢,歷代皆有修葺,後系金大定十七年重建。寺內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磚石土木結構,面南,長22米,寬15米。由雕鏤花紋的8根6棱石柱支撐。大雄寶殿北數米處有10幾塊柱礎石埋在原地。 鐘樓東邊有一水井,即使是大旱之年,水位不降,清澈見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棲幽寺
  • 地理位置肥城市湖屯鎮陶山西側
  • 原名:陶公幽棲祠
  • 結構:磚石土木
地理位置,建築布局,綜述,韋馱殿,鐘樓,歷史文化,史料記載,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棲幽寺位於肥城市湖屯鎮陶山西側、棲幽寺舊村南約250米處。原名陶公幽棲祠,後改稱幽棲寺。

建築布局

綜述

寺內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磚石土木結構,面南,長22米,寬15米。由雕鏤花紋的8根6棱石柱支撐。院內古木參天,石碑林立。建國前神像被毀,寺內大雄寶殿於1971年拆除,院內石碑用於修建了水庫。尚存刻有圖案的六棱石柱兩根,唐經幢一座,唐僖宗李儇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一根,於1979年運往泰安岱廟東廊碑刻陳列室保存。西配殿和韋馱殿,但殘損嚴重。西配殿三楹,前廈有南北兩面山牆和鐫刻著花紋的兩根六棱石柱作支撐。
棲幽寺
棲幽寺

韋馱殿

殿門面北,殿內神像全無,唯壁畫猶在。其南牆外壁上鑲有刻石一方,中間刻菩薩一尊,左右侍女各二,足踩蓮花,造像惟妙惟肖。下面刻造像題記,文字模糊難辨。東西兩山牆外各有1塊較大刻石,上刻游陶山詩記共7首。此殿2005年面臨倒塌,故拆遷西移。

鐘樓

在韋馱殿以東,有一鐘樓,4根八棱石柱支撐一口大鐘,大煉鋼鐵時已毀,現為重修。曾為“肥邑八大景”之一的“山寺晨鐘”。據嘉慶二十年《肥城縣誌》載:“山寺晨鐘在陶山之幽棲寺。尋山根入,徑甚曲折。過小溪始達禪關。當時梵宇霜清,萬籟俱寂,晨鐘一撞,谷應山鳴,其聲可遠聞數十里,晨鐘為肥邑美景之一。”
大雄寶殿北數米處有10幾塊柱礎石埋在原地。上圓下方,80厘米見方。西邊一根立著的八棱石柱,上粗下細,直徑約0.5米,高4.3米,一面雕有淺陰線鳳凰、牡丹圖案,做工精細,上端已殘;另一面有刻文,字跡模糊,僅落款“北宋宣和三年”字樣尚可辨認。
鐘樓東邊有一水井,即使是大旱之年,水位不降,清澈見底。

歷史文化

清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記載:“陶山幽棲寺石浮圖記,漫滅已甚,年月適缺,惟文內天作 ,地作埊,日作⊙,年作 ,知是武后時物。又(唐)開元八年,張令臣造浮圖記,在陶山幽棲寺。”康熙十一年《肥城縣誌》載:幽棲寺在城西三十五里,創於大唐,元大定元年重修。

史料記載

據《岱覽》記載:“舊有祠創於秦,在公之舊居處名陶公幽棲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之下,誰可比倫。後則系以斯從上封泰山還,聞蠡墓在此吊書。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載:“西幽寺舊名幽棲寺,陶山西崦。唐時供佛,而祠范少伯於其右,金大定時重修,奉如來、文殊、普賢、十八應真。棟宇崇麗,六棱石柱凡八,雕鏤花紋。有金大定十七年施石柱人姓名。……祠北半里為范少伯墓。由此可知,該寺創始於漢,歷代皆有修葺,後系金大定十七年重建。

地圖信息

位置:泰安市肥城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