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米,胸徑約20厘米,全株無毛;樹皮灰褐色或灰白色;
頂芽大,長錐形,長1-1.5厘米,無毛;嫩枝褐色,略具二棱,小枝灰褐色,圓柱形。葉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至橢圓形,長6-9厘米,寬2.5-3.5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稀可近於鈍形,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中脈在上面平貼或少有略下凹,下面隆起;側脈6-8對,稀可達10對,兩面稍明顯,有時且隆起,或在下面不明顯;葉柄長7-10毫米。花常2-4朵腋生,花梗長1-2厘米;苞片2,早落;萼片5,卵圓形或圓形,長寬各約2.5毫米,頂端圓,邊緣有纖毛;花瓣5,白色,倒卵狀長圓形,長約8毫米;
雄蕊25-30枚,長4-6毫米,
花葯卵形或長卵形,長約1.5毫米,有絲毛,花絲無毛,藥隔頂端有小尖頭;子房圓球形,無毛,2室,胚珠每室10多個,花柱長約6毫米,頂端2淺裂。果實圓球形,成熟時紫黑色,直徑8-10毫米,果梗長1.5-2厘米;種子每室數個至10多個,扁圓形,深褐色,有光澤,直徑約2毫米。花期5-6月,
果期10-11月。
主要變種
大花紅淡比(Cleyera japonica var. wallichiana (DC.) Sealy)該變種與淡紅比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大,長10-15厘米,寬4-6厘米,頂端急短尖,尖頭鈍;花通常1-3(-5)朵簇生,花梗也較長,長可達2.5-3厘米等。分布於中國四川(雷波、武隆、峨眉山)、雲南(騰衝、瀾滄江、貢山、怒江、景東、嵩明)及西藏(墨脫)等省區;印度東北部、尼泊爾、緬甸也有分布。多生於海拔1600-2000米的山地闊葉林或針葉林中。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江蘇(宜興)、安徽(黃山、祁門、休寧)、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台北、台中)、湖北(宣恩、利川)、湖南東南部(衡陽、衡山、永順、武岡、南嶽、莽山、江華)、廣東(雷州半島及其南部地區除外)、廣西東部及北部(興安、蒼悟、臨桂、平南、象州、大瑤山、大苗山、龍勝、賀縣、全州、蒙山)、四川(合川;南川、灌縣、秀山),貴州(遵義、習水、江口、榕江)等省區;日本也有分布。多生於海拔200-1200米的山地、溝谷林中或山坡溝谷溪邊灌叢中或路旁。
繁殖方法
插穗及處理:插穗采自選取母樹中上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當年生新枝,剪成8-12厘米長,保留1-2片葉,並將葉片剪去一部分(1/3-1/2)以減少水分蒸騰。上切口平剪,下切口在節下方0.5厘米處斜剪。插穗采後的枝條裹在濕潤的毛巾里並用水壺噴上水。將插穗基部2-4厘米分別在相應的處理溶液中浸泡1.5-2小時。
插床與基質:選擇扦插床,面積為1米×3米,把珍珠岩基質填入插床,基質厚度10-12厘米,澆透水,用耙子將插床耙平。扦插前一周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基質消毒。
扦插及管理:扦插株行距5厘米×1厘米,扦插深度保持頂芽和葉片露出床面,先開溝,然後將插穗1/3埋入基質中,並壓緊插穗周圍的基質,然後用清水噴淋。插後在插床上方蓋上遮陰網。扦插初期(扦插之日起約1個月),噴霧採取少量多次的原則,以插穗表面有霧珠而不滴水為度,當插穗開始生根時適當減少噴水次數。
在珍珠岩基質中,用150毫克/升的
IBA溶液浸泡後,紅淡比的扦插生根率可達72%。
主要價值
紅淡比較耐蔭耐修剪,成片種植組成色塊有很好的景觀效果,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園林套用前景,市場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