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腦炎病毒

森林腦炎病毒

森林腦炎病毒(簡稱森腦病毒)由傳播,在春夏季節流行於俄羅斯及我國東北森林地帶,故稱蘇聯春夏腦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森林腦炎病毒
  • 外文名: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
  • 簡稱:森腦病毒
  • 流行:俄羅斯及我國東北森林地帶
簡介,特徵,宿主,致病性,實驗室診斷,流行季節,流行地區,預防,

簡介

本病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臨床上以發熱,神經症狀為特徵,有時出現癱瘓後遺症。

特徵

森林腦炎病毒呈球形,直徑為30~40nm,衣殼二十面體對稱外有包膜,含血凝素糖蛋白,核酸為單正鏈RNA.抗原結構與中歐蜱傳腦炎病毒相似,可能為同一病毒的兩個亞型。單正鏈·RNA全長約10.7kb,分子量約為4×10^6Da,沉降係數為218S。森腦病毒形態結構、培養特性及抵抗力似乙腦病毒,但嗜神經性較強,接種成年小白鼠腹腔、地鼠或豚鼠腦內,易發生腦炎致死。接種猴腦內,可致四肢麻痹。也能凝集鵝和雛雞的紅細胞。
該病毒在牛奶中經65℃、15分鐘後才能被滅活,說明奶類對外界的森林腦炎病毒有一定保護作用。

宿主

該病毒儲存宿主蝙蝠,及哺乳動物(刺蝟、松鼠、野兔等),這些野生動物受染後為輕症感染或隱性感染,但病毒血症期限有長有短,如刺蝟約23天。蜱是森腦病毒傳播媒介,又是長期宿主,其中森林硬蜱的帶病毒率最高,成為主要的媒介。當蜱叮咬感染的野生動物,吸血後病毒侵入蜱體內增殖,在其生活周期的各階段,包括幼蟲、稚蟲、成蟲及卵都能攜帶本病毒,並可經卵傳代。牛、馬、狗、羊等家畜在自然疫源地受蜱叮咬而傳染,並可把蜱帶到居民點,成為人的傳染源。

致病性

該病毒的致病性與乙腦病毒相同,非疫區易感人被帶有病毒的蜱叮咬後,易感染髮病,另外因喝生羊奶(羊感染時奶中有病毒或被蜱類污染)而被傳染,約經8~14天潛伏期後發生腦炎,出現肌肉麻痹、萎縮、昏迷致死,少數痊癒者也常遺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區的發生腦炎,出現肌肉麻痹、萎縮、昏迷致死,少數痊癒者也常遺留肌肉麻痹。居住在森林疫區的人,因受少量病毒的隱性感染,血中有中和抗體,對病毒有免疫力。病癒後皆產生持久的牢固免疫力。
分離病毒及血清學檢驗方法與乙腦相同。在疫區內調查森腦病毒時,可將小白鼠、小雞、地鼠或猴關在籠內,置於森林中地上,引誘蜱來叮咬而傳染,動物感染後雖可能不發病,但可根據測定血中有無產生特異性抗體而加以驗證。

實驗室診斷

1. 間接螢光抗體實驗(IFAT) 檢測急性期單份血清或腦脊液標本中特異性IgM抗體,可作為早期病原性診斷。
2. ELISA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特異性IgG抗體,如果恢復期抗體滴度≥4倍增高,則有明確診斷意義。
3. 補體綜合試驗和血凝抑制(HI)抗體法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特異性抗體,同理,如果恢復期抗體滴度≥4倍升高,則有明確診斷意義。
4. 患者發病初期處於病毒血症期,取其血清進行病毒分離細胞培養,但成功率低,可作為回顧性病原學診斷方法。

流行季節

森林腦炎的流行有嚴格的季節性,每年5月上旬開始出現病人,6月達到高峰,7~8月逐漸下降,呈散髮狀態;約80%的病例發生於5~6月間,因好發於春夏之季,又被稱做“春夏腦炎” 。有專家推測,我國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數約在300萬,按1%的發病率計算,約有幾萬人發病,但臨床報告沒那么多,估計有不少病例被遺漏了。由此看來,本病人群普遍易感,但職業特點更為明顯,林業工人、築路工人和經常接觸牛、馬、羊的農牧民容易感染髮病。被帶有病毒的蜱叮咬後,大部分患者為隱性感染或輕型病例,僅有一小部分出現典型的症狀,感染後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

流行地區

森林腦炎分布有嚴格的地區性,我國主要多見於東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省,森林面積廣袤,宿主動物種類繁多,適於森腦病毒和傳播媒介蜱的孳生繁殖,為全國森腦發病最早、最多的省份。

預防

預防此病,可給去森林疫區的人接種滅活疫苗,效果良好。在感染早期注射大量丙種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可能防止發病或減輕症狀。此外,應穿著防護衣襪,皮膚塗擦鄰苯二甲酸酯(Orthophenyldimethylphthalate),以防被蜱叮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