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輪紋病

棗輪紋病

棗輪紋病又稱漿果病、黑腐病,是由貝倫格葡萄座腔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棗樹上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果實。果實受害後,前期沒有症狀表現,在果實進入白背期後才逐漸發病。初期病斑以皮孔為中心,先出現水漬狀褐色小斑,而後迅速擴大為黃紅色圓形大斑,稍凹陷。病部果肉變褐發軟,略有酒糟味,嚴重時全果漿爛。有時病斑上可產生具有顏色深淺相間的同心輪紋。

棗輪紋病分布於中國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一般年份病果率15-20%,嚴重時病果率達40-50%,引起棗果提前脫落,品質降低,甚至不能食用。枝幹上感病後多於8月底至9月初出現症狀。降雨多且早,發病重。7-8月份連陰雨天多,病害易流行。樹勢弱,發病早且重,較健康樹提前7-10天發病。棗樹行間間作高稈作物,如玉米、高梁等,發病重。

棗輪紋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首先需要增強樹勢,剪除病蟲乾枯枝。休眠期刮除粗翹皮。花期不要重開甲。生長期及時摘除和清除落地病果、病枝。發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最後在發病期配合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棗輪紋病
  • 外文名:Jujube perennial canker
  • 別名:漿果病、黑腐病
  • 為害作物:棗樹
  • 為害部位:枝幹、果實
  • 病原:貝倫格葡萄座腔菌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病原為貝倫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階段為(Macrophoma kawatsukai Ha-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有隔。子囊殼有孔口,深褐色,扁圓形或球形。子囊棒狀,上端稍大,下端稍窄,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孢無色,橢圓形。分生孢子器扁圓形,具乳頭狀突起,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孢無色,長橢圓形。病原在15-35℃均可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黑斑病在冬棗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病,但在7-8月,室外溫度最高的時期,與病原生長的最適溫度基本吻合發病率最高。黑暗條件有利於孢子產生。在全光條件下,孢子產生較慢產孢量小。該種病原可侵染棗、蘋果、等。

為害症狀

棗輪紋病主要危害果實。果實受害後,前期沒有症狀表現,在果實進入白背期後才逐漸發病。
枝幹以皮孔為中心產生近圓形病斑,褐色,質地堅硬,邊緣下陷,第2年病斑上有深褐色小粒。病組織失水乾縮後,周緣翹起。
果實:在棗脆熟期發病,以皮孔為中心,出現水漬狀淺褐色小病斑,後迅速擴大為紅棕色圓形大斑,有深淺顏色相間的輪紋。果肉變褐變軟,有酸臭味,不能食用,甚至全果漿爛,導致大量落果。後期病部散生黑色小粒點。病果失水後變為黑色僵果,僅剩果核和果皮。

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在病果或病枝上越冬,4月下旬遇降爾病原借風、雨傳播,散發,經皮孔和傷口侵染幼果及枝條,7-8月份病原量達到高峰,危害棗果。有潛伏侵染和再侵染特性,病原侵染幼果後不會立即發病,潛伏期長達60-80天,在棗果轉色期或變白期發病。

流行規律

發病時期:枝幹上感病後多於8月底至9月初出現症狀。
發生條件:降雨多且早,發病重。7-8月份連陰雨天多,病害易流行。樹勢弱,發病早且重,較健康樹提前710天發病。棗樹行間間作高稈作物,如玉米、高梁等,發病重。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性;合理修剪,改善樹體通風條件;及時灌排水,避免果園漬害;花期不要重開甲,避免削弱樹勢;棗樹行間不要間作高稈作物。
  2. 及時防治其他病蟲害:減少害蟲造成的傷口,防止病菌侵染,增強樹體抗病性。
  3. 清除菌源:冬季修剪後或春季樹體發芽前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00倍波爾多液。生長期及時撿拾落地病果,剪除病枝、枯枝,集中深埋或燒毀。晾曬期和貯藏期及時撿拾處理病果、蟲果。對用過的曬箔和庫房,使用前要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消毒。
  4. 藥劑防治:發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6月底至7月初噴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隔15天左右與波爾多液交替噴布,8月份雨季後再加入40%大生M-45水劑600-800倍液。注意雨後補噴。7月上旬發病初期防治是關鍵,可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1:1:200倍波爾多液、5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
  5. 科學採摘和晾曬:減少傷口發生,避免病菌再侵染;提倡用炕烘法制乾。
  6. 科學貯藏:嚴格控制貯藏場所溫、濕度,貯藏期要保持通風,防止高溫、高濕引起病害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