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棕腹鵙鶥
- 拉丁學名:Pteruthius rufiventer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鶯科
- 屬:鵙鶥屬
- 種:棕腹鵙鶥
- 定名人及年代:Blyth,1842
- 英文名稱:Black-headed Shrike-Babbl
外形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亞種分化,保護狀況,
外形特徵
描述:體大(21厘米)的鵙鶥。上體栗色,頭、兩翼及尾閃輝黑,頦、喉及上胸灰色明顯,胸側有黃色塊斑。下胸及臀酒紅褐色,尾端及次級飛羽羽端有狹窄栗色。雌鳥似雄鳥但頭側灰色;頭頂黑而具灰色斑紋;上體餘部亮橄欖綠色,僅腰、尾上覆羽及次級飛羽羽端栗色;尾背面偏綠,腹面偏黑,尾端栗色。
虹膜-灰色;嘴-上嘴黑色,下嘴較淡;腳-偏褐。
叫聲:一般沉寂無聲。在有一隻棕腹鵙鶥存在的鳥群中發出whirr-i-oh的怪叫聲即可能是它的叫聲。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尼泊爾至中國西南、緬甸西部、北部及越南北部。
分布狀況: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為罕見留鳥於雲南西部及西北部海拔1500~2500米的山區常綠林。
生活習性
結小群活動;常加入由山雀及其他鶥類組成的"鳥潮"。甚冷漠而不懼生。
亞種分化
- 棕腹鵙鶥指名亞種(學名:Pteruthius rufiventer rufiventer)。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孟加拉、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Darjeeling。
保護狀況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