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包腦,湖南省洞口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棕包腦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生態祭祀舞蹈,因用棕片包著腦袋舞蹈而得名。棕包腦主要流傳在湖南洞口縣長塘瑤族鄉、羅溪瑤族鄉、月溪鄉等瑤家山寨,其舞蹈動作以擺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腳、左右頓步為主,具有簡練乾淨、粗獷有力的特點。棕包腦具有人物、對白和簡單的故事情節,並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以近似戲曲的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表演形式,展示了瑤族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剛毅性格。
2012年8月7日,棕包腦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棕包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1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包腦
- 遺產編號:Ⅲ-119
- 申報地區:湖南省洞口縣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程式,動作特徵,服裝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棕包腦源自“梅山文化”圈的民間巫儺祭祀活動,屬於瑤族祭祀性舞蹈,因表演者在祭祀時用棕片包裹腦袋,身披棕衣,手持齊眉棍,腰纏萬年常青藤坑酷櫻進行舞蹈而得名。據清代《寶慶府志·五行・武功》記載:“宋熙寧五年(公元1074年)開梅山,徭人以棕包腦裝扮鬼神襲官軍”。由此可見瑤族棕包腦舞蹈歷史的悠久。
舞蹈特色
表演程式
祭祀表演
棕包腦的表演程式分為“祭祀”“單棍表演”“雙棍表演”“凳術”“梅山倒立”“驅山鬼、打野獸”“慶祝”等段落,每個段落細節繁多。在祭祀儀式過程中,首先由一名德高望重的“棕包腦”舞蹈表演者雙手端棍於頭頂上方,當巫師念完經書後行三次鞠躬禮,舞蹈開始表演。群舞表演中,舞蹈動作共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多人一起表演,後接雙人舞棍表演。多人一起表演,主要由陰陽手握棍、深蹲握棍、跺腳扭腰、擺首甩臂、繞棍纏頭、頓步出棍、轉身蹲跳轉等動作組成;雙人對舞表演主要以擊棍、挑棍、掃棍、掖棍、頓步跳轉為主,和前面雙人對舞動作基本一致。長凳表演也分為單、雙、多人表演,舞蹈動作表現是在舞棍動作基礎上進行變形殃贈頸而產生,動作乾淨有力、技巧嫻熟,表達的內容及意義也較為豐富。
拜年表演
每年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兩天是“棕包腦”舞蹈表演的慣常時間,這兩天棕霸立祖騙包腦舞蹈表演者(人數不定)在一名或兩名師公帶頭下,給家家習充戶戶村民拜年,耍棍舞蹈,送去吉祥。
棕包腦舞蹈表演者每到一戶村民家附近,手持齊眉棍一邊敲擊地面,一邊吆喝,這時候村民就知道“財神爺”來了。當走到村民大門口時,表演者左手提棍,右手用食指劃一圓圈,接著做幾個不同的手式。這時候,戶主就說:要粑粑,請先耍棍好嗎?舞蹈者即點頭,進門後,正步、雙手端棍朝左45度方向行九十度鞠躬禮。之後,自由選擇架勢(前部分表演人數可以有單、雙、多人表演):首先陰陽手握棍蹲地,接挑棍轉身蹲地加跺步,並從左胸口處向正前方迅速出棍,然後繞頭一周,陰陽手握棍朝右方橫向掃棍,接180度轉身,接雙腿微蹲朝下方擊打地面,正反兩次加跺腳扭腰,出棍的速度極快;再接大八字步半蹲,陰陽手握棍於左胸口處,棍頭自上而下向右斜下方挖棍,轉身180度,接左腳前邁步挑棍;之後,陰陽手握棍右棍頭掖棍深蹲,接右腳後撤一步成大八字步半蹲,接雙手握棍將左棍頭繞頭一周向右斜後方掃棍;最後,陰陽手握棍左腳前邁一步,接身體180度轉身,接左棍頭繞頭上方一周,朝正前方迅速擊棍,右腳前邁步微蹲,陰陽手握棍右棍頭掖棍,左棍頭朝斜下方。這時候,單人舞棍完後,另一表演者進門,同樣朝左45度方向行九十度鞠躬禮,兩人相對,正步微蹲,反握豎棍,兩人右腳後撤一步,左擰身,白拜良熱陰陽手握棍於胸前,接左棍頭相靠互擊,形成一擋一擊、一進一退、一蹲一起的搏擊體態,並不停的變換姿勢,或正面相對,或背面向對,或一正一反,相互擊打時齊眉棍發出有一定節奏的聲響,動作矯健有力,但又不失古樸原始的風格。雙人表演完成後,兩人雙手端棍面朝戶主點頭示意,以表示舞棍完畢。這時候戶主將早已準備好的粑粑分給每一位棕包腦表演者,表演者接過粑粑後向主人行鞠躬禮,然後再去另外一家。
動作特徵
棕包腦的舞蹈動作一般都屈膝深蹲,演員手裡握有約180厘米長,直徑約4厘米的圓形雜木棒,蹲時掃、挑棍,轉時挖、撓棍,立時劈、頂棍,動作敏捷剛健,夯實有力。
服裝特徵
頭飾:用兩張較薄的棕葉,縫成長方形的罩子,將臉面罩住,罩子的下端前後各系根50厘米長的草繩,分別扎在前後腰帶上。
上衣:用青色和白色家織布做成,衣長85厘米至1米。桃形領,領鑲有用黑、白、紅、藍四色線織的花邊,寬約10厘米,鑲至胸口處。前襟為白色對開衣襟,長1米,每幅上寬23厘米,逐漸縮成10厘米寬。前後襟不縫合,兩幅前襟從胸以下交叉繫於後腰成“蝴蝶結”。後襟白布底,配16厘米寬青布吊邊;吊邊以上、腰帶以下,鑲有大紅、深紅、黑、白色10厘米寬的織錦圖案。肩部有12厘米寬的織錦圖案。衣袖為青布,臂旁鑲有大紅、深紅、黑、白四色織錦,旬講幾長27厘米,寬16厘米。
褲子:用青色家織土布縫成的扎頭褲,長約84厘米至94厘米。褲腳寬約26厘米或33厘米,用白布或藍布吊邊,寬16厘米,上面鑲10厘米寬的大紅、深紅、黑、白四色織錦。
圍腰:青色布底,50厘米方巾式,上面鑲有大紅、深紅、藍黑五色織錦。圍腰四周垂著用牧草紮成的草鞭,或串串樹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棕包腦作為一種古老、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瑤鄉抹連尋山寨的重要遺存。對研究瑤鄉山寨的民俗、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並對發掘探討古樸的瑤族舞蹈及古代武舞的淵源、發展、演變有一定的作用。
棕包腦作為一種集儀式、舞蹈、民俗於一體的綜合性表演形式,節奏與舞蹈動作的緊密結合,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棕包腦的主旨是宣揚孝道,是瑤族民眾良好民族風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對教化瑤族民眾繼承傳統、發揚美德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瑤鄉原始的梅山舞蹈棕包腦受到了較大的衝擊,掌握棕包腦的老藝人越來越少,而年輕人不願意學習傳承這種藝術,棕包腦在瑤鄉已瀕臨消亡之勢,亟待搶救。
傳承人物
戴昌路,男,瑤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棕包腦,湖南省洞口縣申報。
保護措施
湖南省平溪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打造了“棕包腦”舞展示館,館內不僅用圖文詳細記錄了棕包腦歷史淵源和世系傳承人的相關資料,還陳列了棕包腦舞的相關服飾、瑤族同胞刀耕火種時期的部分文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洞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棕包腦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0年,由棕包腦改編的三人舞《祈年》,在邵陽市和湖南省舞蹈調演中,分別獲得銀牌和銅牌。
重要活動
2010年,棕包腦在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1年12月,棕包腦在“楚風湘韻——兩岸民間樂舞專場演出”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9年2月19日,棕包腦在“非遺文化進村入戶”民俗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動作特徵
棕包腦的舞蹈動作一般都屈膝深蹲,演員手裡握有約180厘米長,直徑約4厘米的圓形雜木棒,蹲時掃、挑棍,轉時挖、撓棍,立時劈、頂棍,動作敏捷剛健,夯實有力。
服裝特徵
頭飾:用兩張較薄的棕葉,縫成長方形的罩子,將臉面罩住,罩子的下端前後各系根50厘米長的草繩,分別扎在前後腰帶上。
上衣:用青色和白色家織布做成,衣長85厘米至1米。桃形領,領鑲有用黑、白、紅、藍四色線織的花邊,寬約10厘米,鑲至胸口處。前襟為白色對開衣襟,長1米,每幅上寬23厘米,逐漸縮成10厘米寬。前後襟不縫合,兩幅前襟從胸以下交叉繫於後腰成“蝴蝶結”。後襟白布底,配16厘米寬青布吊邊;吊邊以上、腰帶以下,鑲有大紅、深紅、黑、白色10厘米寬的織錦圖案。肩部有12厘米寬的織錦圖案。衣袖為青布,臂旁鑲有大紅、深紅、黑、白四色織錦,長27厘米,寬16厘米。
褲子:用青色家織土布縫成的扎頭褲,長約84厘米至94厘米。褲腳寬約26厘米或33厘米,用白布或藍布吊邊,寬16厘米,上面鑲10厘米寬的大紅、深紅、黑、白四色織錦。
圍腰:青色布底,50厘米方巾式,上面鑲有大紅、深紅、藍黑五色織錦。圍腰四周垂著用牧草紮成的草鞭,或串串樹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棕包腦作為一種古老、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瑤鄉山寨的重要遺存。對研究瑤鄉山寨的民俗、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並對發掘探討古樸的瑤族舞蹈及古代武舞的淵源、發展、演變有一定的作用。
棕包腦作為一種集儀式、舞蹈、民俗於一體的綜合性表演形式,節奏與舞蹈動作的緊密結合,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棕包腦的主旨是宣揚孝道,是瑤族民眾良好民族風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對教化瑤族民眾繼承傳統、發揚美德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瑤鄉原始的梅山舞蹈棕包腦受到了較大的衝擊,掌握棕包腦的老藝人越來越少,而年輕人不願意學習傳承這種藝術,棕包腦在瑤鄉已瀕臨消亡之勢,亟待搶救。
傳承人物
戴昌路,男,瑤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棕包腦,湖南省洞口縣申報。
保護措施
湖南省平溪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打造了“棕包腦”舞展示館,館內不僅用圖文詳細記錄了棕包腦歷史淵源和世系傳承人的相關資料,還陳列了棕包腦舞的相關服飾、瑤族同胞刀耕火種時期的部分文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洞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棕包腦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0年,由棕包腦改編的三人舞《祈年》,在邵陽市和湖南省舞蹈調演中,分別獲得銀牌和銅牌。
重要活動
2010年,棕包腦在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1年12月,棕包腦在“楚風湘韻——兩岸民間樂舞專場演出”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9年2月19日,棕包腦在“非遺文化進村入戶”民俗活動中進行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