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業月報

《 棉業月報》1947年11月16日在廣州創刊,1948年1月16日第1卷第3期停刊,共發行3期。由伍頑立編輯,棉業月報社發行。月刊,屬於棉紡業刊物。該刊主要撰稿人有蕭國藩、吳清泉、應鶴山、劉北泉、陳國本、謝紹康、江世堯、榮鴻元、林鈴、歐華清、夢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業月報
  • 類別:棉紡業刊物
  • 創刊時間:1947年
  • 出版周期:月刊
辦刊宗旨,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本刊使命是在國家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來團結整個民族工業,以促進現代工業化新中國的建立。登載大量文章,論述我國棉業政策及中國棉業現狀,探討發展棉業問題,並介紹棉業知識,發表棉業市場的調查報告。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有棉業動態、棉業講座、同業通訊、調查與訪問、社論、統計資料等。本刊載文有《論發展廣東棉紡織業》、《現階段之紗布政策節要》、《日本紡織業的復興與我紡織品海外市場》、《一年來的中國紡織工業》、《香港四大棉紗廠》、《勝利以來的中國棉紡織業》、《建設中國棉紡織業的途徑》等文,介紹我國棉業現狀,探討我國棉業的發展問題。
統計資料一欄內容以表格為主,載有《廣州市棉紗市價比較表》、《廣州市原棉及布錠市價比較表》等廣州的棉紗市場信息;社論一欄載有《棉花業要求生存權》一文,反映了國民政府頒布了《花紗布管理辦法》頒布以後,對棉業實行統制政策,遭到全國各地棉業商的反對,棉業商認為只有增加當前的棉業物資供應,才能保證物價穩定。
該刊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為我國的棉業發展出謀劃策,體現了當時棉業商的愛國之心。

文化傳統

附:創刊詞(伍錫璋、江世堯)
自民族抗戰的結束,日本帝國主義的覆滅,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仍沒有本質的改變,由於戰後國內政治的分裂,經濟對外的依存性有加無減,外來的經濟侵略威脅性依然的存在。由於官僚買辦資本的膨脹,國民經濟基礎依然是存在著濃厚的封建色彩,民族資本在這兩重枷鎖下成了苟延殘喘的局面,不少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已走向洋行買辦的道路,因此抗戰勝利的兩個年頭,我們的工廠像是建立在美國,洋貨似水銀瀉的般浸透整箇中國市場,由於走私的猖獗,香港無形中變成我們貿易上的吐納地,戰後“工業建國”的美夢,已給這些現實粉碎無遺,這樣發展下去,我國可能演成一個無工廠的國家!
我們原是以農立國的,工業的基礎,也是以農業原料的棉紡織工業為主幹,但我們的棉紡織業對於原棉的需要,是長期間仰賴美棉印棉的輸入,去年一年間輸入外棉達美金七千餘萬,這不僅是表現著我們棉業的危機,也就是表現著農業瀕臨破產的邊緣!
棉紡織事業不僅是我們現有工業的主幹,而且是農工合一的生產事業。它的發展,應該具有獨特的前途,但現在都已不幸的在政治經濟矛盾的規律下趨於沒落了。
同時我們還面臨著日本帝國主義興起的威脅,我們大家不會遺忘,日本是以紡織事業起家的。戰前它保有一千多萬的紡錠,現在復工的已達三百萬錠,另有三百萬錠即可開始運用,它的產品的質量都比我們優越,我們計畫中的南洋市場,已漸被它掠奪,而且它還在重溫著對華侵略的舊夢!因此我們棉業界面臨的危機,固然重大,而我們的任務也同樣的艱巨。一方面固要復甦國內原有的生產基礎,以解決民生的首要的衣的問題,另方面就是要從自給自足的基礎中以謀對外輸出與日本帝國主義作堅強的鬥爭!
我們為了配合這劃時代的任務,為了溝通同業界的意見與加強我們對日本紡織業鬥爭的陣營,特創刊這個小刊物來作我們的橋樑,希望通過本刊的交流,在國家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來團結整個民族工業,以促進現代工業化新中國的建立。
最後,我們以最誠懇的態度,接受社會人士的批評與指導,同時,更期望工商界多予精神與物質的援助,使本刊的任務能作充分的發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