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蒂岡城國國旗
- 外文名:英語:Flag of the Vatican City
拉丁語:Flag of the Civitate Vaticana
義大利語:Bandiera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 - 別名:羅馬教廷的旗幟(Flag of the Holy See)
- 使用國家:梵蒂岡
- 使用時間:1929年6月7日
- 圖案組成:兩個面積相等的豎長方形、教皇的牧徽
- 色彩構成:黃、白
- 縱橫比例:1:1
確立歷程,設計要素,象徵意義,使用原則,價值影響,特殊事件,
確立歷程
第一個經認證的羅馬教皇國旗是帶有白色十字的紅色旗幟,可以追溯到1195年。
1204年(或更早些),羅馬教皇已使用帶有白色鑰匙的白色叉標誌圖案。
1316年始,第一個可用的圖像國旗是長方形的,四角有一隻蒼蠅,中間是燕子尾巴,有四個鑰匙,每個四分之一。這四把鑰匙是聖彼得的鑰匙。
1803年,教皇國開始使用以白色為底,中央有教皇國徽的商用旗。這種旗幟在1815年6月7日成為正式。在1825年9月17日,被黃白旗取代,黃色取自金鑰匙,白色取自銀鑰匙。這些顏色可能是來自1808年的禁衛兵旗的顏色。這是教皇國使用的第一面雙色旗,也是現代梵蒂岡國旗的始祖。商用旗也是在陸地上的國旗。
1831年開始,教皇國步兵開始使用黃白的正方形旗幟。一開始是對角線劃分,但自1849年開始改成垂直劃分,如同商旗一樣。最終的步兵旗幟,於1862年採用,就是簡單的黃白方形旗。
1870年9月20日,教皇國被義大利占領,而黃白旗也不再做為正式使用。
1929年,《拉特蘭條約》簽訂後,教皇當局決定使用1825年的商用旗作為即將獨立的梵蒂岡城國的國旗。然而,在憲法中使用的正式圖樣卻採用了1862年的步兵旗作為樣本。條約在1929年6月7日生效,新的梵蒂岡方形旗也隨之生效。
1929年2月11日,羅馬教廷和義大利簽訂《拉坦條約》之後,教皇的旗幟才以目前的形式出現,也被視為獨立國家的國旗,因此受到與所有其他國家相同的保護(《義大利刑法》第299條)。
1929年6月8日,梵蒂岡現代國旗首次升起。
設計要素
- 旗幟圖案
梵蒂岡城國國旗呈正方形,由金黃色和銀白色兩個豎長方形組成。右側的白色旗地中,繪有教皇保羅六世的教徽。
- 尺寸特色
梵蒂岡城國國旗的形狀設計為正方形。梵蒂岡城國的旗幟,是少數幾個非矩形的國旗,除此之外,在梵蒂岡城國的基本地圖中還附有包含桿子的圖像,圖像中的桿子上面裝有裝飾有矛的矛頭一塊白色的布,上面有黃色的金色流蘇。
象徵意義
梵蒂岡城國國旗上黃白兩色是耶穌十二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兩把鑰匙的顏色,代表了兩種最珍貴的金屬:金與銀。教宗的牧徽則是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
鑰匙是基督交給彼得的,同時附有《馬太福音》的一段話:“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十六章十九節)教皇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間的皇冠結合產生的。羅馬教皇自稱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皇又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的立法、司法、行政權。
使用原則
梵蒂岡城國無直接出海通道,但根據1921年的《巴塞隆納宣言》,它已被允許攜帶自己的懸掛著教皇旗的船隻進行海上航行。
價值影響
全世界的許多天主教教堂和機構中都懸掛有梵蒂岡城國國旗,而該教堂或機構所在國的國旗通常都與梵蒂岡城國國旗並排。
特殊事件
1870年9月20日,貝爾薩列里(Bersaglieri)和薩瓦(Savoy)步兵闖入教皇國將羅馬教皇國旗帶走。
羅馬教皇的旗幟被魯斯波利王子保存,首先由克里斯蒂娜公主保存,並由貴族家族保存了近一個半世紀。2011年9月29日,在天使大天使聖米迦勒誕辰一周年之際,王子斯福爾扎·魯斯波利親王將其交還給梵蒂岡國務卿塔基西奧·伯通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