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社是近代印度教改革團體之一, 1828年由R.M.羅易在加爾各答創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社
- 性質:近代印度教改革團體之
- 時間:1828年
- 創立:由R.M.羅易
基本理論,發展,
基本理論
梵社把印度古代奧義書中的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伊斯蘭教的一神論思想綜合起來,宣稱神是唯一、永恆、始終不變的實體,沒有任何形式和屬性,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支持者。在社會改革方面,梵社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分離、教派對立和煩瑣的祭祀儀式;批判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封建習俗,主張男女平等,並與寡婦殉夫、童婚、多妻等歧視婦女現象進行堅決的鬥爭;提倡開設新型學校、傳播科學知識。梵社的活動在孟加拉青年知識分子中間有較大的影響。
發展
19世紀40年代初,D.泰戈爾繼任梵社領袖。他提出一套比羅易更為徹底的宗教改革綱領,繼續反對偶像崇拜和種姓分立現象。60年代初在孟加拉社會運動的影響下,梵社分裂為以喀沙布·錢德拉·森為首的青年激進派和以泰戈爾為首的保守派。1866年兩派矛盾激化,青年激進派成立一個新的團體,叫做“印度梵社”,原來的梵社也改名為“真梵社”。此後,真梵社逐漸失去影響。印度梵社十分重視婦女解放和反對童婚的鬥爭,創辦了專門的婦女學校,成立了一些梵社婦女成員的團體。後來,由於喀沙布·錢德拉·森背離了梵社的某些原則,導致該組織分裂,一部分成員又另立“公共梵社”。
梵社的宗教和社會改革理論代表了印度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喚醒人民思想,批判宗教蒙昧主義,清除種姓壓迫和封建習俗,普及教育文化等曾起過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