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古城牆

梧州古城牆

梧州古城牆是廣西省梧州市的古代城牆建築。梧州(古稱蒼梧)是嶺南古城,建城已經有2185年的歷史。漢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趙陀封其族弟趙光為蒼梧王,建蒼梧王城,城牆是用泥築的,是座土城,為梧州建城之始。城址在摩山嶺(今梧州市萬秀區東中路的市第一幼稚園一帶),周長424米,存在約80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移至廣信縣城(今梧州河東區),轄嶺南9郡,梧州成為嶺南首府,城牆擴展為6000餘米,城址在今東中路、東正路和文化路。這個城址存在約30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梧州古城牆
  • 現狀:僅存一段
宋開寶元年(968年),梧州城始建磚牆,後經歷代擴建,梧州城的周長及面積不斷擴大。明洪武十二年(1378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梧州的城牆持續擴展,並堅持使用到上世紀20年代。據1956年城牆遺蹟勘測,梧州城牆周長2750米,高7.26米,有5門,東、北、南三面環壕。其規模城東由文化路到北山路;城南至南環路;城西從大中路到四坊、九坊路;城北至北環路。
梧州的城牆規模以雍正年間最為宏偉,城高2丈2尺,周長9里,開設有五個城門,還在城牆的東、南、西三面,疏浚有護城河。
清同治年間繪製的城池地圖中:城牆的正南面為南熏門,地點就在如今的大東大酒家附近,馬王街(東中路)口旁;城牆沿南環路向西延伸和平路口,為德政門;城牆再向西北方向延伸,便是西江門;城牆再往東北方向彎至北環路,在原北山飯店附近開設有大雲門;城牆再向東延至北山腳,沿北山腳彎向東南至東正路口,為陽明門;陽明門向西沿南環路彎回南熏門,是為一周。也就是說,清朝時,梧州城有城牆和五個城門,原古城牆基在如今的文化路(舊稱東環路)、南環路、民主路(舊稱西環街)和北環路的地底下。
梧州的城牆以及城門消失於民國,這與發生在1924年(民國13年)的一場大火有關。據史料記載,當年11月30日,珠投嶺24號發生大火災,焚毀鋪屋4709家,災民達5000多人,為民國以來廣西最大火災。1925年,梧州當局考慮到梧州原來的建築以竹木屋為主,且街道狹窄,一旦發生火災施救不便,遂提出“拆城築路,挖山填塘”,效仿廣州的街道,大片興建騎樓,正是在這次舊城改造中,五座城門和古城牆均被全部拆除。
現九坊路28號與38號之間,還殘存有一段古城牆遺蹟,附近的騎樓廊柱上也立有一塊標誌牌,記述了相關內容,可惜,由於苔蘚腐蝕的關係,標誌牌上大部分標註文字已經缺失。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市內改造舊城區的時候,一些老舊民宅被拆除後就露出了這段牆體。”在該標誌牌對開的騎樓路段經營糖煙店、現已年近花甲的江先生告訴記者說,該城牆從現民主路往“西門口”方向延續,系舊時西江門城基的一部分。
在江先生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這段位於九坊路內一處僻靜小巷盡頭處的古城牆遺蹟。據記者目測,其約七米寬,連同接地的水泥和加蓋的紅磚高近十米。走近細看,只見青磚牆體已與一棵盤根錯節的樹木相生相依,布滿厚實的青苔和雜草。遠遠望去,牆體仿佛與曾經的車水馬龍一同隱匿在蔥鬱的樹影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