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隆背蛛

條紋隆背蛛

條紋隆背蛛,Tylorida striata (Thorell,1877),蛛形目肖蛸科隆背蛛屬的一種蜘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條紋隆背蛛
  • 拉丁學名:Tylorida striata (Thorell,1877)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肖蛸科
  • 亞科:銀鱗蛛亞科
  • :隆背蛛屬
  • :條紋隆背蛛
形態特徵,生存環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資料來源,

形態特徵

體長4.05~4.68。一雌蛛體長4.68:頭胸部長1.71,寬1.53;腹部長3.24,寬2.07。背甲淺黃褐色,兩側緣具黑褐色細邊,後中眼至背甲的後緣之間具一淺黑色“V”字形斑。頸溝和放射溝黃褐色。中窩縱向,前半部具一“八”字形褐色刻紋,每條刻紋的後端為一小坑。前眼列後凹,後眼列稍後凹,並較前眼列稍寬。各眼均具黑色眼斑。間接眼具很寬的舟型反光色素層。前中側眼間距稍大於前中眼間距(0.10:0.08);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3:0.08);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35,前邊寬0.34,後邊寬0.34。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3)。
額高0.18,明顯大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黃褐色;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齒。下唇、顎葉和胸板黃褐色到淺褐色。下唇寬大於長。顎葉的前緣最寬並具褐色細邊。胸板有黑色素。步足黃褐色,具少量的褐色粗刺,其中腿節Ⅰ具3~4根前側刺,脛節Ⅰ具2根前側刺。第1、2步足的各節末端均有窄的黑色邊,僅脛節Ⅰ和後跗節Ⅰ的黑色邊較寬,以脛節Ⅰ最為明顯。腿節Ⅰ具2列9根聽毛,腿節Ⅱ具2列8根聽毛,腿節Ⅲ具1列5根聽毛,腿節Ⅳ具2列10根聽毛,腿節Ⅳ聽毛列的長度約占腿節長的1/5。
步足測量:Ⅰ16.65(4.68+5.31+5.49+1.17), Ⅱ9.94(2.97+3.06+3.06+0.85),Ⅲ4.89(1.57+1.44+1.30+0.58),Ⅳ9.04(3.06+2.70+2.61+0.67)。足式:1,2,4,3。腹部淺黃褐色,密被金黃色鱗斑。背面的前半部高高隆起,在隆起的前、後斜坡最高點稍下方的正中線上各有一黑色斑點,近末端正中線處也有一黑色斑點。紡器左右兩側各有2個黑色斑點。腹面中央近紡器的前方有一較大的圓形黑色斑點。外雌器淺褐色,中央具一梯形的大凹陷,凹陷的前半部兩側各有一稍向外側傾斜的“V”字形陰影;納精囊具2室,連線管骨化,顏色較深,細長且扭曲,與第2室均從薄壁狀的第1室後端開口處分出,第2室近末端有一較小的受精管。
雄蛛
體長4.00~5.00。一雄蛛體長4.14:頭胸部長1.89,寬1.62;腹部長2.43,寬1.53。身體的形狀、顏色及眼的排列非常近似於雌蛛。體較雌蛛略小;螯肢較雌蛛的細長,螯牙短,約為螯基長度的1/3;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5齒,其中第3、4齒小而相互靠近。步足較雌蛛的細長,刺也較粗而長。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57(1.2l+0.24+0.24+0.88); Ⅰ 18.72(5.13+6.03+6.39+1.17), Ⅱ10.62(3.15+3.42+3.24+0.81), Ⅲ4.85(1.57+1.39+1.35+0.54),Ⅳ8.82(2.88+2.70+2.61+0.63)。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轉節和腿節較長,脛節非常短;跗舟背面基部的距狀突起短,引導器頂端的暗色導片指向右方。
鑑別特徵:本種的腹部呈淺黃褐色,背面前半部高高隆起,而明顯不同於橫帶隆背蛛T.ventralis和筒隆背蛛T.cylindrata.

生存環境

多棲息于山地,也分布於稻田。

國內分布

浙江,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台灣。

國外分布

中國到澳大利亞。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304-3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