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梓門橋組
- 命名時間:1929年
- 特徵:泥質成分減少,鈣質增加
- 命名:田奇璓(xiu)
- 位置:湖南雙峰梓門橋鄉灣頭公路東側。
沿革,特徵,
沿革
階代碼:C1.2 — C2.1,命名時稱梓門橋石灰岩,分下、中、上三部分,分別歸於下石炭統頂部、中石炭統和上石炭統。1932年,田奇璓(xiu)、王曉青修訂了梓門橋灰岩的含義,限制其僅包括原下梓門橋灰岩,明確指出其位於測水煤系之上和壺天石灰岩之下,屬維憲階上部,可與貴州上司灰岩對比。從此以梓門橋為詞根的地層名稱雖各有不同,但其含義再無變化。楊敬之等(1962)稱梓門橋段,李星學(1964)稱梓門橋組。1964年吳望始認為梓門橋段相當於珊瑚 Yuanophyllum 帶的範圍,可與上司段、羅城段及和州段對比。1987年譚正修等根據牙形石,認為此組是穿時的。
特徵
在湘南地區以灰色厚、巨厚層灰岩為主,夾白雲質灰岩、白雲岩,下部夾少量泥灰岩,常含矽質岩團塊和條帶。厚度多在100 m左右。在湘中北部靠近古陸的沉積區,此組為頁岩、泥灰岩夾灰岩和矽質岩,厚僅30 m 左右。與下伏測水組和上覆大埔白雲岩均為整合接觸。本組含珊瑚 Yuanophyllum 帶和 Thysanophyllum-Kueichouphyllum sinense帶,腕足類 Gigantoproductus-Kansuella帶;牙形石 Gnathodus bilineatus帶、Adetognathus unicornis帶、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帶及大量有孔蟲等。分布於湘中和湘南,並延至粵北和桂北(羅城組)。本組為台地淺海相沉積時代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