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風土二百詠

《梅縣風土二百詠》是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聰先生所著的七言詠事組詩,撰於民國初年至抗戰末期。全篇201首,記風土、道民情、觀鑑戒、言得失,對客家人文歷史考訂甚詳,極具存史價值,堪稱梅縣“詩史”。

 此書撰於民國初年至抗戰末期,原為手抄本在客家民間流傳,由其親屬梁挺生、梁京熹於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一紙風行。《梅縣風土二百詠》一書,用詩歌形式反映了梅縣教育文化事業的變遷和發展,對抗戰期間的民情民生多有描述,其中許多詩句勾起我們這過往歲月的強烈共鳴。梁詩被譽為“半部嘉應州志”,是了解梅州客家風土人情的重要文史資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梅縣風土二百詠
  • 作者梁伯聰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作品評價,

內容簡介

《梅縣風土二百詠》為七言詠事組詩,組詩名雖為梅縣風土,其實說的是整個梅州及部分梅州周邊的客家地區。詩中記錄了區域內的風土民情、人文地理、著名的歷史事件和名勝文物,同時還有梅州的人物、物產等,可以說是一部客家文化的“史詩集”。被世人譽為“半部嘉應州志”。
《梅縣風土二百詠》,為長篇敘事詩,全篇201首,記述客家人文,梅州華僑,文教科舉,歷史事件,風景名勝,城市建設,本地物產,官場舊制,梅州人物等。
在寫就此詩集時,除了有早年間參與《光緒嘉應州志》編校工作所收集的資料外,梁伯聰還查閱了許多資料,走訪各區域,與當地人接觸,獲得詩集的素材。詩集用詞用語通俗易懂,易於流傳。

創作背景

在《梅縣風土二百詠》的前言中,梁伯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寫就詩集的目的,便是想要讓後人知道嘉應州往事。

作品鑑賞

《梅縣風土二百詠》詠詩部分摘錄及述評
《前言》
南檐曝日坐團時,絮絮談來聽不疲,撰就一編風土詠,俚歌竊比竹枝詞。
不說荒唐不說私,只從事實下言詞,個人傳述留他日,舉一驚將眾漏遺。
詞求通俗不雕鐫,取制原宜在自然,力避淫哇刪鄭衛,無邪一語祖詩篇。
典章隨世有通行,朝代而今既改更,欲為後人知舊制,費詞不惜說分明。
住近環城述較長,別鄉事跡未全詳,他時倘有人賡續,歡喜吾軍得大張。
出口成章不費思,自然天籟妙歌辭。肩擔越嶺隨高下,嘹亮清聲唱女兒。
——對客家山歌的描繪,客家婦女在鄉間唱山歌,其聲清越。
閒叉麻雀斗衣裳,分得薪津一份強。最是便宜公務奶,絕無義務呷公糧
——描述的是公務員待遇。抗戰後物價高漲,政務給予公務員米津,計父母妻子人數多少而給,同為國民,婦人無任何義務呷公糧。
百花洲尾寺齊洲,佳話童謠志乘收。誰道千秋無應櫼,狀元橋早築江頭。
——講的是狀元橋的故事。位於東山書院前的狀元橋,因此處出狀元而得名,是石橋改成的木橋,乾隆十一年知州王者輔重造石橋,更名為靈濟橋。
邑侯非盡外方求,民國維新例改修。三十三年掄指數,宰官一一姓名留。
——清朝期間的制度是本省人不得做本省官,到了民國後改了此項制度。民國期間梅縣坐鎮的縣長有54人,平均每位縣長在梅州的時間不到九個月。
十九日辰三月中,太陽誕祝萬家同。遙遙三百年前事,猶記明亡念不窮。
——“太陽生日”是梅州城鄉各地民眾特有的一種節日。興起於明末清初,流行於梅縣、大埔。“太陽生日”為農曆三月十九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備著三牲果品敬太陽,口中念著《太陽經》。
武廟門前水一方,臨刑舊號殺人塘。填溝闢土鋤荊棘,化作莊嚴運動場。
——明代程鄉縣主簿王騰為使當時地方軍隊有一個較武習騎的場地,於嘉靖七年(1528年)在縣衙東面修建了東較場。清末至民國20年,這裡成為了處決罪犯之地。為發展體育運動,民國24年,由當時的縣長主張將東較場改為大型體育場,後成為梅州人踢足球運動之地。
學校森森六百強,大醫院與大書坊。銀行交錯中央部,冠蓋如雲盛一方。
——描述的是梅州當時的概括。梅州當時有國小600所,大學一所。黃塘有一家醫院,設備齊全,為東江、韓江之冠。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皆有分局在這裡。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廣東省銀行、縣立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林立城內外。地方人士遊學國內外獲得博士、碩士、學士學位的不計其數。商人營業在千萬元以上的許多家。
詩集中提到:“舊姓今存楊古卜,大多族譜祖閩方,女鞋豆腐仍原樣,寧化人來說故鄉。”便說到了梅州客家人中有許多從福建農化遷徙而來。
“梅峰梅水古名州,峰在西街煙戶稠。環麓盡為民居繞,欲登峰去路無由。”介紹了梅峰的位置和變遷,對於經歷了滄海桑田後的今天,對了解梅縣自然風物的歷史情況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陰那山》詩中,梁伯聰寫道:“陰那五指插天強,水色山花無盡藏。雙柏榮枯千載立,更多靈異志書詳。”則講述了靈光寺“生死樹”的現象。
“丈夫拋卻舊田疇,辛苦謀生去遠遊。三月春耕勞不得,竟教織女作牽牛。”這首詩中說的是梅縣男子多往南洋謀生,把田間勞作之事交給了女人,當時產生了大量的華僑人家。
《梅縣風土二百詠》中有諸多此類詩歌,以簡易的方式向世人描繪了位於中國南方的這座小城。

出版信息

書籍為梁伯聰的兒子梁挺生及梁京熹,將原稿在香港影印出版。梅州中學圖書館裡收藏著兩個版本的《梅縣風土二百詠》,為學校館藏“寶物”。這兩個版本的書籍皆為梁伯聰的兒子梁挺生及梁京熹根據原稿,分別於1969年和1997年出版影印。其中1997年的版本還收錄有梁伯聰的《酣雪樓詩鈔》及他生前曾出版的《酣雪樓主人自壽詩聯》。

作者簡介

梁伯聰先生(1871-1945)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習書,學問淵博,他參加清末最後一期科舉考試,為梅州歷史上最後一批秀才。梁伯聰曾祖父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祖父、父親皆為官。父號心鏡,字鑒三,清巳酉科舉人,內閣中書升用知縣,任福建上杭縣知縣。梁氏書香世家,家學淵源,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幼博覽群書,立志傳揚國學,畢業後任職省立梅州中學國文老師,學不厭、教不倦,其人格、修養及循循善誘的教學精神,甚得學生尊崇。
梁伯聰於光緒甲午年(1894)考取秀才,“以學優補廩,不求仕進”,而以教學終其身,他是一位能書擅畫的秀才,為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師、著名教育家、詩書畫家。他先後執教嘉善女子中學、女子師範、省立第五中學、省立梅州中學。其中在梅州中學的執教時間長達34年,以國文、圖畫啟迪多士成材,“退休後獲教廳頒髮長俸,邑中有史以來第一人”。著名畫家林風眠、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開山鼻祖李金髮、教育學家鐘皎光、孫亢曾等為其學生。

作品評價

梁伯聰的詩歌為梅縣的歷史、民俗留下珍貴的記錄而載入史冊,後人對《梅縣風土二百詠》的評價頗有詩史之譽,可見世人對這本詩集及他個人的推崇。”劉奕宏說,梁伯聰的詩作,質樸無華,情感濃郁,充滿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顯現出深厚的國學功底,又融匯了客家民歌的純樸風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