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珍生

梅珍生

梅珍生,男,1965年出生於中國湖北蘄春,中共黨員,武漢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後,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包括先秦禮學、易學、道家政治哲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珍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65-12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
  • 信仰: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
  • 主要成就: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周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代表作品:《晚周禮的文質論》;《道家政治哲學研究》;《和諧社會的思想資源及其啟示》 
  • 所教課程:中國哲學史,西方馬克思主義專題
身份頭銜,主要經歷,科研簡況,近年主要論文,參與課題,獲獎情況,

身份頭銜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所長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碩士生導師組長
湖北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周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湖北省炎黃孔子學會常務理事
福建省老子研究會顧問

主要經歷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本科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導師:黃宗忠。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博士研究生就讀於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導師:蕭漢明。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後,導師:胡孚琛。
1988年8月,被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評聘為助理館員;1993 年10月,被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中評審評聘為助理研究員;1997年5月,晉升為副研究員;2003年12月,晉升為研究員。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科研處從事職稱改革、專家管理、研究生管理工作,兼湖北省社會科學繼續教育學院教師;歷任任科研處副處長、哲學所副所長,2004年8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後流動站,2010年8月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科研簡況

在《光明日報》、《中國哲學史》、《文化中國》(加拿大)、《武漢大學學報》、《江漢論壇》等刊物發表論文90餘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摘編或全文轉載。著作3部,《晚周禮的文質論》(獨著)、《道家政治哲學研究》(獨著)、《愛因斯坦》(合著)、《社會分配向何處去》(合著),另參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等16部著作。

近年主要論文

1、先秦禮學與中國哲學的發生,《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4月24 日,《新華文摘》2006年第14期論點摘編。
2、和諧社會的思想資源及其啟示,《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1月11日,《鹹陽日報》2005年1月17日轉載,《構建和諧社會大參考》紅旗出版社2005年3月收錄。
3、荊楚文化的哲學底蘊,《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4年7月27日,與人合作。
4、思想者何謂,《光明日報》理論周刊,1999年12月3日。
5、論禮樂制度的實踐本性,《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6、論莊子的禮學思想,《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06年第4期。
7、論道家公正觀的內在要素,《江漢論壇》2006年第11期。
8、禮數與禮意的統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論禮樂制度的社會性與客觀性,《江漢論壇》2005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5年第12期轉載。
10、論禮器的文化意義與哲學意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11、論老子的禮學觀,《文化中國》季刊(加拿大),2004年第1期。
12、王夫之“因《易》以生禮”的源流論,《船山學刊》,200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4年第8期轉載。
13、孟子論禮的本質,《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3期。
14、論荀子禮學的深度結構,《江漢論壇》,2004年第8期。

參與課題

1、2005年至2008年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道家和諧思想資源及其現代價值》。
2、2005年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科技文化與和諧社會的建構》。
3、2009年主持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思潮總體態勢研究》。
4、2010年主持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道家政治哲學研究》。

獲獎情況

1、2004年,博士論文《晚周禮的文質論》獲“武漢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2004年,博士論文《晚周禮的文質論》獲第五屆“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3、2007年,著作《晚周禮的文質論》獲第五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武漢市優秀成果獎。
4、2009年,論文《和諧社會的思想資源及其啟示》獲第六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2010年,參著《科技文化與和諧社會建構》獲第七屆湖北省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6、2010年,論文《周易外傳》中的政治哲學問題,獲第十一屆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