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面積人口
梅城鎮位於安化的東南部,總面積286.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99593人(2017年)。
行政區劃
梅城鎮下轄4個社區,28個村,分別是:城西社區、城南社區、城東社區、城北社區,楊高村、黃泥村、清水村、鋪坳村、雙江口村、蘇梅村、江灣村、雙富村、長安村、雲河村、栗星村、柏樹村、栗林村、松山村、興茶村、大灣塘村、岩溪村、建樟村、茅田鋪村、十里村、鹿角溪村、龍安村、三里村、紫雲村、望城村、南橋村、啟安村、中田片村。
基層建設
“放開論是誤導,國家計生政策沒有也不會鬆動;該村計生協會小組長會議有序舉行。村協會會長、副會長、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小組長等協會骨幹無一缺席。會議認真傳達了縣鎮兩級計生工作會議精神,確定了全年村計生工作目標與步驟,特別是逐一點評了各組工作,指出了具體要解決落實的問題與要“治理”的對象,並當場安排責任小組長限時“治理”到戶到人。
通過協會定期把脈與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龍安村的計生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各項指標持續趨優。全鎮38個村(社區)在鎮計生協會的組織下,先後均召開了村級計協小組長會議。通過協會定期“透氣”、“傳聲”、“體檢”,而“對症下藥”,及時有效解決各村人口計生工作中的“當務之急”。計畫生育村民自治得到了很好的實踐,許多問題就地解決在基層,村協會大膽的當起了自己的家。
交通條件
交通給梅城帶來了便利,鎮內有207國道,217、311省道和正在建設的“二廣”高速形成的交通網路,還有一條計畫中的鐵路也經過梅城,設縣級站;梅城地處湘中腹地,周邊與新化、婁底、邵陽、冷水江、漣源等縣市接壤,自古就有“六縣通衢、八方集鎮”之稱,輻射周邊150多萬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地方,歷史上就形成了商賈雲集,一直是湘中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
經濟發展
梅城的商貿發達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14億元,財政收入達2400萬元,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800元,並形成了木瓜、茶葉、蔬菜、生豬、野雞、建材等特色產業。梅城鎮的發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1992年省體改委批准梅城為縣級經濟開發區,1995年列為建設部500個小城鎮試點鎮之一,1998年獲全省“經濟百強鎮”稱號,2002年起分別列入國家、省、市重點鎮,2003年獲得益陽市重點鎮和創建文明衛生城鎮一等獎,拿回獎金8萬元。
梅城山多耕地少,農村富餘勞力多,是經濟建設中的人力資源財富。更兼在海內外工作者數以千計,其中不乏科學家、金融家、大商賈、軍、政界要人。梅城的物產資源大多在山上。林業以松、杉、楠竹為多。至2000年,梅城鎮森林覆蓋率增加到52.6%,恢復了竹木市場,木材有松、杉、楠竹、樟、梓、水桐等,暢銷省內外。
梅城的土特產如歷史悠久的茶葉、藥材、花生、
桐油、生漆、棕片、
木瓜、獼猴桃、山蒼子及新興的烤菸、水果、黃姜等等。茶葉有史以來靠質量取勝。清代及以前,梅城是“貢茶”製作中心。民國時期,安化茶葉曾在巴黎博覽會上獲金獎。梅城的木瓜成品“紫蘇木瓜”有百餘年製作史。現該鎮境內木瓜樹栽培己逾3000畝,並有了幾個小型木瓜加工廠。進一步擴大木瓜種植面積,辦較大的木瓜加工廠,打出梅城綠色食品梅山“木瓜乾”晶牌。梅城農村普遍種花生,20世紀80年代年總產量逾1000噸。
城市建設
梅城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鎮。自宋熙宗5年(公元1072年)至解放初期為安化歷代縣署。梅城為梅山文化的發祥地。一代偉人
毛澤東曾兩次在梅城作社會調查,撒播革命火種。改革開放以來,梅城鎮發展迅速。1992年,湖南省體改委批准梅城為經濟開發試驗區,改革開放政策的春風使梅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至1999年,城區面積在原來0.76平方公里基礎上擴大3倍。集貿場發展到12個專業市場,新增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超過前40年建設的總和。城鎮功能配套,基礎設施先進,教育、衛生、通訊、供水、供電滿足新時代居民的需求。小城鎮建設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該鎮國內生產總值達7.8億元,財政收入達1000萬元,市場交易額達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00元。梅城鎮交通發達。
梅城鎮現有建城區面積4.2平方公里,建城區人口6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8%。鎮區內各種功能比較健全,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城鎮。為加快小城鎮的發展,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加大力度,重點抓了以下六項工作。
1、拉動住宅。從1993年梅城設立縣級開發區以來至2008年的15年中,鎮區內新建住房面積15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6萬平方米,多的年份達12萬多平方米,投入住宅建設的資金達15億多元。
2、擴大市場。為了適應梅城商貿發展的需要,鎮政府分別於1987年、1995年、2001年三次新建市場,擴大規模,先後組織社會資金800多萬元,新建了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的大市場,設有經商的門面上千戶,固定攤位3000多個,市場年成交額達20多億元。
3、加快交通。1993年,鎮政府爭取省交通廳投資200萬元,把湘運梅城車站改造成縣級汽車站,直接開通了廣州、深圳、貴陽等許多全國大中城市的客運線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交通的需求,鎮政府又於2004年組織資金1000萬元新建了啟安汽車東站,實行長短途客運車輛分流進站管理,解決車輛亂停亂靠問題,目前正在運作中。
4、 發展新區。為了進一步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品位,鎮政府於2003年爭取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以600萬元稅費包乾的方式開發建起了啟安新區,啟安新區開發前是一片河灘窪地,通過招商引進安化富康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用地200畝,共投入建設資金2億元,新建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修建了大橋2座,防洪堤1300米,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4000多萬元,在新區內建起了高12層的賓館,具有規模的汽車東站,建材、農產品專業市場,新引進城鎮人口4000多人。啟安新區僅用了3年的時間,將一片河灘窪地建成新區,在梅城城鎮建設史上是個創舉。
5、改造舊城。梅城是個千年古鎮,舊城改造任務十分繁重,通過多年的改造,舊城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2008年鎮政府下定決心成立了舊城改造專門班子,籌措了專用經費,拆遷了舊城臨街舊房面積1.2萬平方米,改造和硬化了東西南北連線的4條老街,長890米,硬化面積達8000平方米,新建下水道1280米,並在改造的主街道人行道上鋪裝了花崗石2400平方米,安裝了高檔路燈20盞,栽植了桂花樹80株,配置了果皮箱30個,年內用於舊城改造的資金達350萬元,昔日居民怨聲載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老街,而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街和居民散步休閒的場所。
6、完善功能。梅城具有一般縣城的規模,但由於是個建制鎮的體制,致使城鎮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嚴重滯後。針對這一情況,鎮政府一方面爭取上級的支持,一方面鼓勵“人民城鎮人民建”,縣級很多單位在梅城設有機構,如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安化一中,縣二人民醫院在梅城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還有交通、電力、通信、廣電、銀行、保險、法律等機構均設定齊全,在道路硬化、下水道修建、街道綠化、自來水、公共廁所等公益事業方面也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全鎮自來水入戶率達98%,為適應城鎮管理,並相應的設立了規劃建設站、環衛所、城管隊三個機構,配置了車輛,安排了專項經費。
基礎建設
梅城經濟開發區建設日新月異。城區占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0.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5平方公里。街道向四方伸展,東部延伸至
207國道與梅田公路交接的“見官亭”,西部延伸到紫雲與龍安交界的馬溪橋,南部延伸到南橋墩,北部延伸到望城坡北側。街道建設以新梅街為主軸,建成大小新街道十多條,與老街銜接,形成棋盤網路格局。新壘起540多棟商業和居住用房,其中不乏七八層的高樓大廈。開發區房屋總建築面積增加到60多萬平方米,為民國時期的六倍。其中占地40多畝的農貿市場拔地而起,為湖南省鄉鎮級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到開發區經商者遠涉全國28個省市。該鎮建成了1萬伏的變電站。梅城汽車站也是湖南省一流的縣級汽車站。建起了日供水一萬噸的
自來水廠,電力、通信、電視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社區服務體系基本完善。這些都為梅城開辦工礦企業、商業,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安全生產
梅城鎮黨政班子成員、鎮安委會成員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總結了前階段的安全生產工作。鎮長鬍盛雲在會上要求各部門單位要迅速傳達落實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打非治違”工作,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制度,進一步強化監管職責,努力為全鎮經濟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安全發展環境。會議還重點強調了消防安全工作,各單位向胡盛雲鎮長遞交了2013年度消防工作責任狀。
發展前景
梅城城鎮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第一梅城具有從小城鎮發展成為小城市的區位優勢,在我國南方一般140公里左右就有一個中小城市,而梅城距周邊常德、益陽、邵陽、冷水江、婁底等縣市100至140公里,梅城處在一個小城市的位置。第二梅城有打造成為益陽市邊際重鎮的條件,梅城不僅是安化前鄉片50多萬人口的經濟文化中心,而且還是周邊新化、婁底等五縣市150多萬人口的商品集散地,進城農民多,市場繁榮。第三梅城有實現小城鎮跨越的發展基礎,現有城鎮規模較大,周邊發展空間較寬。為了發展好梅城,現階段鎮政府著力抓好一下幾項工作。第一爭取上級的重視,籌措200百萬元資金,對梅城城鎮總體規划進行調動修編,修編的規劃要與“二廣”高速和“鐵路”對接,並以梅城可發展成為小城市的戰略眼光,規劃城區版圖面積1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5萬人,比2001年出台的規模擴大一倍。第二,從2009年起,爭取縣委、政府、縣國土局以上領導的重視,立項開發梅山大道北區,新建長1500米、寬34米的道路,開發周邊建設用地1.2平方公里。第三,推動舊城改造,第二期舊城改造工程需拆遷臨街舊房3萬平方米,硬化街道2.5萬平方米,建下水道5000米,需籌集舊城改造建設資金800萬元。第四,2009年著手徵用新的垃圾場,已規劃在城郊4公里處徵用三里兩沖作為垃圾填埋場,需徵用資金900萬元,可填埋垃圾100年以上。第五,治理洢水河,修建兩岸防洪堤10公里,安裝兩岸排污管12公里,修建梯級橡膠壩,沿河新建垃圾資源回收筒,修建沿河兩岸風光帶,需要建設資金上億元。2009年縣、市發改委已上報該項目3300萬元。除此之外,還有配合好“二廣”高速指揮部,搞好征地拆遷,加強城鎮管理,美化、綠化、亮化好梅城。(黃天佑/整理)
梅城鎮具有無限發展商機,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商貿繁榮,為湘中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梅城鎮是國家建設部批准的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湖南省批准的經濟開發區,湖南省政府確定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鎮,湖南省經濟百強鎮。小城鎮發展勢頭強勁,梅城鎮黨委、政府決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擴大招商引資渠道,到2005年,建成區面積達5.7平方公里,人口達5萬人,把梅城建設成為一個既有商貿、加工,又有文化品味和旅遊休閒的文明城鎮。
歷史文化
梅城鎮是個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經濟繁榮的大鎮。自宋熙寧五年在梅城設安化縣城至1951年縣城搬遷至東坪,曾有縣治史878年,梅城早期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梅王——扶漢陽的塑像屹立在鎮區西面的紫雲山。
梅城鎮自古以來為安化的文化、教育及衛生事業中心,又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梅山的地名,起源於春秋戰國時遷來了一支越人,其首領為梅姓。秦末,梅山出了一位傳奇人物:
梅絹。他輔漢破秦功高,被封為“十萬戶候”。但他不願做官,隱逸而終。梅山古為“荒服”之地。居民“貢而不賦”,無徭役。境內古民族種類較多,漢時統稱“武陵長沙蠻”,晉時稱“湘州蠻”,南朝宋、齊時稱“僚”,梁、陳至隋時稱“莫徭”,唐宋時稱“梅山蠻”或“梅山瑤”。有漢以前,梅山就建立了酋邦制王國,《漢書·兩粵列傳》載:“西北有長沙,其中蠻夷亦稱王”(時梅山隸長沙郡)。五代至北宋時,扶夷人左甲首領扶漢陽據有梅山,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在梅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朝廷遣翟守素引兵攻打梅山,扶漢陽戰死,此後,梅山為瑤人首領蘇氏所據。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悼“開梅山”。梅山首領蘇甘迫於情勢,乃率諸峒民歸降。安化是北宋熙寧五年“開梅山”置縣,歷經南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建立初,縣治一直在梅城。1951年秋,縣治遷往東坪後,梅城改置梅城鎮。地域包括城區及紫雲、梁乙兩村中的幾個村民小組。1987年和1996年,
伊泉,
東華、
田心三鄉先後併入梅城鎮,2006年2月栗林鄉併入梅城。
旅遊特色
梅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207國道和217、311省道(原柘湘公路、梅新公路)交匯貫通。·梅城東部、北部地區直通長沙、益陽、常德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西部經新化、邵陽通向湘西、湘西南,至西部開發區,是銜接東、西部的黃金地帶,具有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地位。梅城鎮河山毓秀,環境幽雅,為梅山景區的中心,其東為芙蓉高山風景區,南為思游風景區。思游與新化、漣源毗鄰,縱橫數百里,遍布峻岩怪石、神奇溶洞、無底堰塘,構成了一個偌大的“地質公園”。西北部可通柘溪風景區直至張家界。因此,梅城是個具有神奇魅力的、潛在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