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寺

梁寺

這是一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佞佛不理國事而最終國破家亡的典故為題材,諷諫當時唐朝的崇佛之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梁寺
  • 創作年代
  • 文學體裁絕句
  • 作者汪遵
簡介,全文,注釋,格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相關資料,人物簡介,成就,梁武帝佞佛,

簡介

全文

梁寺
【全文】:
立國從來為戰功, 一朝何事卻談空①。
台城②兵匝無人敵, 閒臥高僧滿梵宮③。

注釋

①談空: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
台城梁武帝蕭衍因為侯景之亂而餓死在台城。
③閒臥高僧滿梵宮:梁武帝佞佛,曾經四次捨身出家,都被大臣們用重金贖回。

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佞佛不理國事而最終國破家亡的典故為題材,諷諫當時唐朝的崇佛之風。

作者簡介

汪遵,一作汪尊,又作江遵,皆誤。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懿宗鹹通七年(866)進土及第。與詩人胡曾同時,詩風亦相近似。其詩大多為懷古之作,尤善以絕句詠史。《唐才子傳》稱其“拔身單污,奮譽文苑。”《全唐詩》編為1卷,《全唐詩補編,續補逸》補詩2首。

相關資料

人物簡介

蕭衍(464─549),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蕭衍博學能文,長於音樂詩賦,並擅書法。齊時,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建立梁朝,是為梁武帝。在位(502-549)其間,改定「百家譜」,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選,又立國學,招五館生,不限門第立集雅館、士林館等。梁武帝深通佛學,常大興寺廟,曾四次捨身同泰寺,並常在那裡講經。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歸降。次年,侯景叛亂,引兵渡江,攻破京都,蕭衍被拘禁而卒。死後諸子爭立,梁朝瓦解。
梁武帝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提倡尊儒崇佛,並曾多次捨身出家(每次捨身,要動用朝廷以億萬為單位的錢幣贖回。應有四次捨身同泰寺的紀錄)。後來因「侯景之亂」,宮城被圍困,飲食俱乏,只得爬上皇宮屋頂吃雛鳥、鳥蛋,不久食盡,餓死於台城,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

成就

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可以說是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外,梁武帝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製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說:梁武帝“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梁武帝“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梁武帝創製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他是很知道用音樂為政治服務的人。他素善鐘律,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他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大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梁武帝賞識。當時,梁武帝諸子多出鎮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梁武帝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梁武帝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梁武帝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梁武帝著有《坐右方》十卷。與著名醫家陶弘景交往頗密,甚加依賴,故時人稱陶為“山中宰相”。

梁武帝佞佛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縱情聲色犬馬的,有一心勵精圖治的,有馳騁疆場、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國”以至到佛寺里捨身為奴的,卻只有一個,這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捨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梁武帝主張蔬食,反對吃葷,他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等文章,反覆強調斷禁肉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此形成了我國漢族出家僧尼和居家佛教信徒吃素的傳統。
梁武帝佞佛,主要是藉此為他帝位的穩固增加一些保險係數。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儒學呈衰勢,社會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時有激化,佛教具有較強的欺騙性。在這種情況下,佛教不僅在普通百姓來說可減少痛苦,對統治者來說,可以以此來控制人們思想,為他們的統治服務。然而由於佛教興盛,寺院經濟與地主階級經濟利益產生了較大衝突。寺院經濟的發展使普通老百姓不僅帶上了精神枷鎖,而且還遭受著越來越深的物質生活痛苦。代表世俗地主利益的郭祖深切痛斥佛教之害,擔心會“尺土一人,非復國有”。無神論者范縝從理論上對佛教的迷信思想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梁武帝視范縝為眼中釘,給他加了一個“違經背親”的罪名,流放到廣州。
梁武帝本來在借佛教鞏固他的統治,可是他佞佛成痴,置國事於不顧,視民眾如草芥,影響了社會生產,敗壞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負擔,削弱了梁朝的國力,終於引發了一場侯景之亂,梁武帝吞下了他自己釀下的苦果,最後餓死在台城(皇宮所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