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香

梁學香(1810年—1895年),字書圃,山東海陽人。清末武術家,一生致力於螳螂拳法的學習、研究與傳播。

基本介紹

  • 本名:梁學香
  • 別名:梁鐵錘
  • :書圃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山東海陽
  • 出生日期:1810年
  • 逝世日期:1895年
  • 主要作品:《可使有勇》《內功譜》《拳棍槍譜》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主要成就,軼事典故,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家住海陽縣的梁學香,小時候由於家庭貧寒,身體瘦辨遙背享弱,經常受同伴欺負,海陽民風尚武,出於鍛鍊體魄與意志等原因,在11歲時由自己姑夫趙義彤引薦給自己的父親趙珠,拜趙珠為師之後,開始學習螳螂拳。梁學香為人勤奮,且天資聰穎,白日裡在私塾學習,晚上則到師父家學拳,農忙時還要上山幫大人勞作。在學拳的過程中,他經常拖著一個足有一米寬的大草耙子,奔走在鄉間路上,不僅幫助家裡減輕負擔,同時鍛鍊自己的臂力,磨礪心志。
三年後,他已經將螳螂拳的“掤補”、“亂接”、“分身八肘”三個套路和單手動作全部學會並熟練運用。
在二十餘歲學拳有成之後,梁學香在煙臺一家鏢項探辯局做了保鏢,不僅武藝出眾,且為人親和,待人誠懇,威信十足。保鏢生涯中,他多次與人交手,未嘗敗績,例如陝西十大刀客等人。在路經福州時,他還曾以螳螂拳法與“天下第一棍”六合棍法進行換學,不斷提升武藝,研究螳螂拳的諸多變化。
在外闖蕩多年之後,積累了不少見識與閱歷的梁學香在四十餘歲時開班授徒,定堂號為“德順堂”。梁學香與別家武術門派不同,他打破傳統陋習,不再局限於單傳,而是廣傳弟子,不分內外,在煙臺各地甚至山東都建立了較好的名聲。他的眾多弟子孫元昌、姜化龍、郝宏、修坤善、祝永修等人,繼承他的衣缽。

個人作品

梁學香留下了三冊拳譜,第一冊是《可使有勇》,第二冊是《內功譜》,第三冊是《拳棍槍譜》。府習己

主要成就

精通螳螂拳的梁學香博採眾家之長,尤其是他將太極拳的技擊精要融入螳螂拳法中,創編出了新的套路,取名為螳螂“摘要”拳。摘要拳重視技擊的實戰訓練,是螳螂拳法中的精華所在,為歷代螳螂拳師所重視,輕易不外傳。摘要拳出現之後,螳螂拳也被稱為“太極螳螂拳”。
梁學香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不僅拓展了螳螂拳的傳播範圍,同時將這種拳法打造成為了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武術流派。他留下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草原馳馬易放難收”等遺訓,對後世研習螳螂拳的傳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更加嚴格規範了拳法學習的原則。同時還將“八地促估企打八不打”的武學美德融入拳法精要之中,對於武術界的發展以及武術文化的傳承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軼事典故

坊間傳說,梁學香學拳多年不為人知。在一個清明節外出時,見到有村民拔河,他一時興起,獨身上陣對陣二十多個村民,眾人被他的蠻力拉得東倒西歪,他自己則穩如泰山,但是腳下青石板卻支離破碎,至此,眾人才知道他不僅會功夫,而且功力深厚。
也有傳言說他能在高不到一米,長寬僅有一米的八仙桌下演習螳螂拳,閃轉騰挪運轉自如,毫不費力。
在保鏢生涯中,梁學香曾數次遭遇兇險,其中尤以在河北滄州時與三十多名強盜的激戰最為有名。當時,他被堵在客棧里,他利用自身動作敏捷、客棧狹小的特點,與強盜們展開周旋,將螳螂拳本身的閃、轉、騰、挪、勾、摟、采、掛各種優勢全力發揮,動作靈活,輾轉自如,引得一眾強盜筋疲力盡。他本身拳勢駭人,勢大力沉,出拳重若鐵錘,一眾強盜初始還能勉強應對,到最後只能遊走躲避,盡數抱頭鼠竄。這一戰,不僅打出了梁學香的赫赫威名,讓只符烏一眾強盜聞聲色變,同拔罪時也使得螳螂拳聲名鵲起,自己也在江湖上獲得了“梁鐵錘”的名號,在煙臺武林中迅速躥紅,成為山東武林的泰斗。螳螂拳也因此戰成為了在煙臺乃至山東都有名的拳種,為後來開班授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據說有次在護鏢戰鬥中,他以寡敵眾,鏖戰不止,即使辮子被打散一次次甩到臉上致使眼睛受傷精潤探,他也全然不顧,仍專心應敵,直至敵人潰走。雖然眼睛嚴重受傷,但是他在這次戰鬥中的英勇表現也為他贏得了“梁一眼”的綽號,在山東武林中聲名、地位愈發顯赫。

親屬成員

兒子
梁敬川
據說有次在護鏢戰鬥中,他以寡敵眾,鏖戰不止,即使辮子被打散一次次甩到臉上致使眼睛受傷,他也全然不顧,仍專心應敵,直至敵人潰走。雖然眼睛嚴重受傷,但是他在這次戰鬥中的英勇表現也為他贏得了“梁一眼”的綽號,在山東武林中聲名、地位愈發顯赫。

親屬成員

兒子
梁敬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