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桓公問

桓公問一般指本詞條

《管子·桓公問》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管子·桓公問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管仲
  • 作品出處:《管子》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管子·桓公問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台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為之,其名云何?”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於嘖室之議。有司執事者鹹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桓公曰:“善。”

白話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辦到么?”回答說:“不急於創始,不急於作新,等到條件成熟再隨之行事。不可以個人好惡損害公正原則。要調查了解人民之所惡,以便自身為戒。黃帝建立明台的咨議制度,就是為了從上面蒐集賢士的意見;堯實行衢室的詢問制度,也是為了從下面聽取人們的呼聲;舜有號召進諫的旌旗,君主就不受蒙蔽;禹把諫鼓立在朝堂上,可以準備人們上告;湯有總街的廳堂,可以蒐集人們的非議;周武王有靈台的報告制度,賢者都得以進用。這就是古代聖帝明王能夠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桓公說;“我也想效法他們實行這項制度,應當叫什麼名字呢?”回答說:“名稱可叫作‘噴室的咨議制度’。就是說:國家法度要簡而易行,刑罰要審慎而無人犯罪,政事要簡而易從,徵稅要少而容易交足。老百姓有在這些方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就稱之為‘正士’,其意見都納入‘噴室’的咨議制度來處理。負責辦事的人員,都要把受理此事作為本職工作,而不許有所遺忘。這項‘噴室’的大事,請派東郭牙主管。此人是能夠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爭的。”桓公說:“好”。

作者簡介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華夏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稱《管子》,內容涵蓋各種學術,是後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等等多家學術思想的源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