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濕地公園
經省林業廳批准,山陰縣“桑乾河生態濕地修復工程”晉升為省級濕地公園。
山陰縣“桑乾河生態濕地修復工程”位於縣城岱嶽南部,東起虎山線(高速引線)麻疃大橋,西至208國道安榮大橋,總控制面積1.7萬畝,其中濕地面積4000餘畝,濕地率為24%。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桑乾河流量逐漸減少,直至斷流。河道乾涸,河床裸露,整個流域的生態每況愈下,山陰縣河段尤為劇烈。2011年3月以來,山陰縣縣委、縣政府著眼長遠,積極勘測,科學論證,果斷決策修復桑乾河濕地,還碧水藍天于山陰人民。相繼建成了城市名片園、城市文化區、植物園區、濕地涵養區、邊塞文化區、王家屏紀念園景區等六大區域,形成了水體、河灘、草甸、灌叢、林地、耕地六類綠化結構層。昔日風沙漫天的荒草灘“舊貌變新顏”。民眾高興地稱之為“公園”,說:“桑乾河不乾、山陰有奇觀。”
生態修復治理
山陰之“富”,源於桑乾河的滋育,全縣依傍桑乾河大力發展奶牛養殖這一富民產業,逐步成為馳名全國的“奶都”,全縣奶牛存欄8.3萬頭,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每天約200多萬奶款進入農民腰包。
山陰之“美”,源於桑乾河的浸潤,雖地處塞北,但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造就了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秀美山陰。
2011年,山陰縣提出了建設自然、生態、現代、宜居幸福新城的城市發展定位,對於山陰的城建而言無疑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人民民眾的期盼,更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規劃,還是童話?
2011年3月14日,植樹節剛剛過去兩天。這一天,沉寂的河灘上,彩旗飄飄,彩球高懸,近百台大型機械齊聚在這裡,期待著一場引領山陰建設、改變山陰城市面貌、在山陰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工程的開工破土。
縣委書記侯元說,該工程的實施旨在保護桑乾河現存的濕地完整性,恢復濕地生態風貌,建立濕地與縣城良性、有序的發展模式,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市。
“在這亂河灘建濕地?”眾多幹部民眾覺得匪夷所思,許多人質疑:“這是規劃,還是童話?”
懷疑是有理由的。這片位於縣城東南角、桑乾河沿岸的荒灘,千百年來,卵石覆蓋,早已是溝壑遍布,既不具有天造地設的地利之便,也不具備人氣煥然的旅遊商機,要在這樣的地方建設一個生態優美、環境幽雅、湖光山色相輝映的濕地生態公園,的確讓人們疑慮重重。
一位項目辦工作人員告訴筆者,之所以選在植樹節剛過進行開工儀式,就是要告訴所有人:山陰縣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將是一場生態戰役,是一場硬仗,更是一場改天換地的決戰。
縣委、縣政府做出這一超乎常人想像的決策,並非妄自臆想,而是經過無數次實地勘察的結果,是一次次統一思想的結果,是諸多專家科學論證的結果。
縣委書記侯元和縣長南志中在這一決策提出前,無數次實地踏勘山陰城郊,思考山陰城市科學發展的路徑,他們幾乎走遍了濕地的每一個角落。
正是通過這樣的考察,他們看到了亂河灘中蘊藏的生機,他們想到了開啟生態文明之路的良方,他們產生了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構想。
當然,這一思路從提出、啟動到工程開工,並非一開始就形成了共識,從領導幹部到普通民眾,憂慮、疑惑、質疑、揣測等各種複雜的想法,一直在人們的心頭縈繞。
“解疑釋惑”
2011年6月12日,山陰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上,首次將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作為“十二五”期間建設生態大縣的切入點,明確提出了建設“一河兩山”的三大核心生態區。
“工程將建設成為一個集科技研發、歷史文化、現代農業、生態觀光、人文展示、垂釣採摘、觀景賞花、旅遊度假、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生態旅遊聖地,彰顯生態魅力,聚集生產要素,提升城市品位,詮釋山陰“塞上水鄉”、“
北歐風情”的自然神韻,打造山西最精、朔州最優的人居環境。”
這是山陰決策者的施政理念。桑乾河古稱渾河、桑乾水等,因每年桑葚紅的時候河水斷流而得名。山陰縣內河道長度為36公里。境內桑乾河河道面積615畝,原生濕地面積3525畝,林木綠化面積1785畝,當年水量充足,許多野生珍奇鳥類到這裡棲息,各種野生
濕地植物隨處可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多種因素,縣內桑乾河基本趨於斷流,河灘地鹽鹼化浸蝕嚴重,濕地面積逐年縮減,
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補水量不足、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濕地景觀面臨消逝的局面。
“修復治理濕地,將成為山陰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支點……順應自然,就要遵循自然規律,通過生態修復治理把這塊濕地梳理好、治理好,恢復其原生態,建成桑乾河濕地公園,形成離縣城最近的濕地公園。以濕地保護引領城市建設,這將成為山陰最大的亮點。”
山陰的決策者用這樣的闡述來答疑、解惑!
童話般的構思,讓全縣幹部民眾又重新注意起了身邊每個熟視無睹的地方。他們開始再次審視山陰縣城的底蘊、稟賦和特色:自然風光雄奇秀麗,古樸莊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雖經滄桑巨變,人文景觀依然源遠流長;漢墓群、明長城、古遼城三大國寶競相輝映;三代帝王師王家屏…
“打濕地牌、做水文章、立生態縣”的方向,將無疑是塑造山陰城建新形象的最好抓手。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一個高起點、謀長遠的思路,是一個融合多種自然因素、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信息,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縣城形象的系統工程,是山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古人云:見人之所未見,大智也;謀人之所未謀,大慧也。當達成共識時,人們更為迫切地嚮往著“塞上水鄉”、“
北歐風情”的建成之日。
明日水鄉
四月的晉北大地,春意盎然,正是植樹造林的黃金時期。山陰縣搶抓這一大好時節,4月9日組織縣四大班子領導和萬名黨員幹部在桑乾河濕地生態公園工地義務植樹造林。
縣委副書記、縣長南志中說,生態是生存環境,也是發展環境,是一個縣的生產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縣城周邊濕地的保護與建設,不僅僅是單純完善城市生態功能,更體現了一個縣的形象,展現著縣城內在的魅力,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無形資本。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要在全縣形成乾群一心抓城建,全民動手建家園的意識,凝聚起全縣的力量向著幸福新城出發!
如今,走進初具雛形的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4000餘畝,30餘萬株綠樹蕩漾,與河水相映一色,清風悠悠,林帶脈脈,成為了縣城的“加濕器”和“活氧吧”,充分展示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與濕地生態修復治理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建設無形中為山陰栽下了一棵“搖錢樹”,它的魅力也被精明的商家看好,原先一文不值的荒灘野地,如今成了“香餑餑”。
2011年是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攻堅年”,縣委、縣政府把桑乾河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作為全縣的“二號工程”,進一步將其地位提升到全縣的戰略高度,河陽大道、河陽湖、植物園、沿河通道、沿河通道綠化、文殊寺等工程均將在本年度完工。
一年多的濕地保護工程,山陰已經形成“濕地之城”的初步框架:全長16公里,總控制面積16000畝。規劃建設內容為:河道景觀、城市發展、城市門戶視覺“三條軸線”,城市名片區、城市文化區、植物園區、濕地涵養區、邊塞文化區、王家屏墓風景區六大區域,濕地的生態構成原生濕地系統、人工濕地系統、地形植被系統、空中步道系統、邊界緩衝系統內“五大系統”以及(水體、河灘、草甸、灌叢、林地、耕地)六類綠化結構層”;走生態立縣之路,建設生態縣城,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最佳化人居條件,把山陰建設成為晉北地區乃至山西的一張“綠色名片”。
如今,濕地涵養區與王家屏墓風景區已初具規模,容量100萬立方米的河陽湖、河陽大道、順通路和環湖公路2011年都將投入使用,全部項目齊頭並進、有序推進。
“雖為人做,宛若天成”,不久的將來,漫步這裡綠樹與草坪交融,蘆葦與綠水輝映……仿佛走進綠色的海洋,讓人感受到城市建設與“城市綠肺”的和諧之美。對於地處晉北的洪濤兒女,他們渴望的“夢裡水鄉”已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