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桂陽,位於湖南省郴州市西部,礦產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冶煉業繁盛。據史料記載,桂陽西漢設定“金官”,東漢設定“鐵官”,唐末至宋代設“桂陽監”,有“千年礦都”之美譽。明清兩朝大量使用鋅黃銅鑄造貨幣。桂陽是重要的鋅產地,又被稱為“幣材之都”。
2015年9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察隊,開始對桐木嶺礦冶遺址開展了調查。
2016年7~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郴州市文物管理處、桂陽縣文物管理所對桂陽縣的15處大型古代煉鋅遺址開展了專項調查,並對保存較好的桐木嶺礦冶遺址進行了主動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結構布局
桐木嶺礦冶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核心部位有一煉渣堆積形成的山體平台,台面較平坦,略呈三角形,東西長約110、南北寬約5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通過對該山體平台的整體揭露發現該檯面上呈“品”字形分布有一個焙燒單元和兩個冶煉單元,構成了完整的冶煉體系。
各單元的主要遺蹟開口於地表第一層下,相互之間有道路連線,因此推斷它們之間具有同時性。根據有關遺存分析,推測當時先將礦料和煤從山下運輸至焙燒區,進行焙燒加工,再將加工後的礦料配送至冶煉單元,經過冶煉及提純後鑄成鋅錠成品。
焙燒區內共有6個焙燒台依地形有序分布,每個焙燒台由4個或8個焙燒爐一線排開。每個冶煉單元有1個至3個冶煉作坊,冶煉作坊皆以槽形爐為主體。爐床為黃色黏土夯築,在其上修築的爐室從下到上分為通風口、爐下室、爐上室3個部分。
煉鋅工藝流程
桐木嶺礦冶遺址出土一系列冶煉工具,如坩堝、冷凝器、鐵鏟等,以及青花瓷器、陶器、錢幣等生活用品。在冶煉區發現有銅、鉛、銀含量較高的煉爐遺蹟。綜合檢測分析結果,大致推斷這是一處煉鋅為主、兼煉鉛、銅和銀的多金屬冶煉遺址。根據出土遺物初步推測,遺址始於明末清初,廢於清代中晚期。
依照原狀保留30多畝的發掘現場,可見排列整齊的冶煉廠房基腳遺址,遺址之間巷道四通八達,冶煉廠房鱗次櫛比。數百個橫七豎八堆放的冶煉陶罐和多達數萬噸冶煉剩下的多金屬爐渣。
文物遺存
桐木嶺礦冶遺址發掘了堝房、槽形爐、攪拌坑、洗煤坑、沉澱坑、提煉灶、儲料坑、焙燒台等,配套的爐棚柱洞,還出土了一系列較完整的冶煉工具,包括坩堝、冷凝兜、冷凝收集器、鋅塊、鐵蓋、托墊、精煉鍋等,並伴有明清時期的陶壺、陶罐、砂鍋、陶缸青花瓷碗和瓷杯等生活器皿。
研究價值
桐木嶺礦冶遺址發現的硫化鋅礦焙燒爐及焙燒工藝,揭示了當時最先進的煉鋅技術。遺址使用硫化礦冶煉,難以直接還原出鋅,但通過前期焙燒將硫化鋅轉變為易於還原的氧化鋅,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此工藝在國內首次發現,系中國古代煉鋅史上一大技術進步。遺址中還存在鉛、銀、銅等其他金屬冶煉活動,多金屬一體冶煉是中國礦冶考古首次發現,說明對礦石的綜合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所獲榮譽
2017年4月,桐木嶺礦冶遺址考古項目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桐木嶺礦冶遺址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
仁義鎮大坊村和
浩塘鎮桐木嶺村桐木嶺村交界處。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
浩塘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桐木嶺礦冶遺址,路程約12.7千米,用時約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