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學歷史悠久,前身是1912年創建的三育國小,1928年擴建成三育中學,1943年遷至現址。文革前是行署重點中學,文革中停辦,1974年恢復招生,並更名為桐城二中。
2014年,撤銷高中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學
- 外文名:Tongcheng No.2 Middle School
- 簡稱:桐城二中
- 校訓:學思誠禮
- 創辦時間:1912年
- 類別:初級高中
- 現任校長:汪江文
-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省桐城市
- 主要獎項:精神文明先進集體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安徽省優秀團校
安徽省模範教工之家
安徽省傳統體育項目學校
全國民眾體育運動先進單位
桐城市少年體育學校
桐城市高考優勝單位
安徽省新課程改革先進單位
學校簡介,校史沿革,學校領導,辦學風格,辦學特色,校園文化異彩紛呈,國中教學獨領風騷,文科教學令人艷羨,特色教育成績斐然,教學研究碩果纍纍,學生管理規範有序,學校榮譽,
學校簡介
1978年增設高中部,2004年底通過安慶市示範高中評估驗收。2013年喜逢建校100周年。是我市唯一一所完全中學。
校園占地面積68831平方米,建築面積32891平方米。裝備了多媒體教室、電腦教學室、電子閱覽室、實驗室、語音室;籌建了校園網路中心;興建了標準田徑場和功能齊全的體育活動中心;學生食堂、男生宿舍樓、女生宿舍樓、學生浴室與之配套。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44人,中級教師71人;2人獲國家級優質課大賽一、二等獎、2人獲得省級教壇新星、8人獲得安慶市教壇新星,16人獲得安慶市級以上優質課大賽一、二等獎。
校史沿革
“三育”時期(1912~1949)
一、桐西三育高等學堂(1912~1927)
1909年,清光緒十八年進士、桐城西鄉(陶沖驛)王屋山人鄭靖侯先生(號輔東,字靖侯)(1873~1936),回鄉奔母喪。其間,先生受“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影響,於王屋山麓王屋寺籌辦國小堂,以教化鄉人。
1912年春,經多方籌備,“桐西三育高等學堂”(簡稱“三育國小”)開始自主招生,首招3個教學班,65人,學制4年。
二、桐城私立三育中學(1928~1949)
1927年,鄭靖侯先生籌劃改制,擬增設國中部,與國小部合址辦學,自任校長。
1928年2月,“桐城私立三育中學”(簡稱“三育中學”)開始自主招生,先生因身體衰退,校務邀同鄉石綸閣操持。不久石綸閣(1899~1972)接任校長。此時,學校擁有校舍90餘間,教職工30多人,在讀學生500餘人。
1929年,學校在桐城南門外(現址)覓地擴建校舍(之前借用北門城內,趙氏宗祠),廣招新生,頗具規模。
1936年,鄭靖侯先生病故於縣城,石綸閣繼任校長,直至1949年8月。
1938年6月28日,日寇侵占桐城,校園常遭敵機轟炸,“三育中學”被迫停課,教學設備喪失殆盡,師生流落各地。
1939年秋,校長石綸閣先生不忍常此荒廢學生課業,仍將學校遷回原址複課,時有國中6個班,教師20多人,在讀學生300多人。
1942年春,“三育中學”仍遷返縣城南門外原址。並在增建校舍不夠使用外,借用張宰相府作為學生宿舍。校園內外書聲朗朗,堪稱盛事。原王屋寺的國小部亦於抗戰勝利後遷至本村吳氏宗祠,繼續辦學,直至現在。
“聯中”時期(1949~1952)
1949年9月,桐城縣人民政府調整全縣中等教育結構,將“孟俠”、“篤山”、“天城”、“惠遠”、“麻溪”、“菁華”和“天柱中學”國中部併入“三育中學”本部,更名為“桐城縣私立聯合中學”(簡稱“聯中”),首任校長呂宣澤(1913~1995),副校長石綸閣。合併後的“聯中”有5個教學班,教職工19人,在讀學生180人。
“桐初”時期(1952~1969)
一、桐城縣初級中學(1952.9~1956.4)
1952年9月,“桐城縣私立聯合中學”更名為“桐城縣初級中學”(簡稱“桐初”)。
二、桐城縣第一初級中學(1956.4~1958.4)
1956年4月,桐城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原天城中學校址建立一所國中,便將“桐城縣初級中學”更名為“桐城縣第一初級中學”(簡稱“桐初”)。保留7個班建制。
三、桐城縣初級中學(1958.4~1969.3)
1958年4月,“桐城縣第一初級中學”仍更名為“桐城縣初級中學”,有9個教學班,只是因為師生參加大搞“衛生田”,“大煉鋼鐵”等運動,學校幾度停課,致使教學質量下降。
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始於1953年,至1958年底,已建成平房教室18間,學生宿舍46間,還維修改建了教師宿舍32間。
1966年《5.16通知》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學生停課鬧革命,學校領導權被“造反派”篡奪。
1968年3月學校開始複課,但不久“工宣隊”又進駐學校,大搞“斗、批、改”,部分教師受迫害。
“合併”時期(1969~1974)
1969年3月,“桐城中學”、“桐城縣初級中學”、“桐城縣農技校”合併為“桐城縣五七中學”,校址設在“‘桐中”。教師下放,資料散失,校園被占。
“二中”時期(1974~2012)
1974年11月,正式恢復建校的“桐城國中”改稱“桐城縣第二中學”(簡稱“桐城二中”),一批“桐初”的老教師陸續調回學校,同時,一批大專院校畢業生也逐年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首任校長吳曉華(1932~2004),時稱革委會主任。
1975年春,“桐城二中”第一屆國中招了7個班,大約300人(76年起每屆為6個班),教職工32人(含教師14人)。
1978年增設高中部,面向全縣招收了第一屆新生,4個班,學生200人。81年後生源僅局限於城區。
1979年~1981年,學校建了兩幢教學樓,面積1780㎡,到1981年12月校長吳曉華調離二中時,學校已有26個教學班(國中18個,高中8個),在校生1400人左右,正式教職工98人,學校占地面積為67畝。
1983年,高中改為三年制,每年統招3個班,國中仍每屆招收6個班,直到1993年仍維持這樣的建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儘管如此,二中還是全縣班級數、學生數最多的完中。擁有教職工140人(其中高級教師15人,一級教師47人)。一幢四層、建築面積為2300㎡的教學大樓(現為實驗樓)也於93年9月投入使用。高、中考雖然受招生政策限制,升學率不高,但體藝特色,飛行員的輸送也為二中贏得了較好聲譽。
1997年,高中部開始再次部分面向農村招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到2007年已擁有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313多人。學校也於2005年元月創建成安慶市“示範高中”,學校的整體面貌發生根本變化,占地面積由67畝擴大為130多畝,建築面積達到34080平方米。
2014年,撤銷高中部。
學校領導
-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畢業院校 | 政治面貌 | 任教學科 | 教師級別 |
校長 | 潘承建 | 華東師範大學 | 中共黨員 | 政治 | 中學高級教師 |
書記 | 張國付 | 淮南師範專科學院 | 中共黨員 | 數學 | 中學一級教師 |
副校長 | 慈格林 | 合肥工業大學 | 化學 | 中學高級教師 | |
副校長 | 丁玉平 | 徽州師範專科學院 | 中共黨員 | 化學 | 中學高級教師 |
副校長 | 章豐慶 | 安徽師範大學 | 中共黨員 | 數學 | 中學高級教師 |
副校長、工會主席 | 汪豐收 | 安徽師範大學 | 中共黨員 | 語文 | 中學高級教師 |
副校長 | 汪濤(女) | 安徽師範大學 | 中共黨員 | 英語 | 中學高級教師 |
- 歷任校長
三育國小 鄭靖侯
三育中學 石倫閣
桐城聯合中學 石宣澤
桐城初級中學 張宗房 王 曠 姚大松
桐城第二中學 吳曉華 程華棟 劉樂鄉 葉來應 汪長松 張金雄 潘承建(現任)
辦學風格
學校重視幹部隊伍的作風建設。要求行政領導努力做到“五個實”、“六個抓”“五個實”是:實事求是,雷厲風行,勤政廉政,以身立教,要求做到思想要現實、目標要嚴實、計畫要落實、檢查要紮實,總結要真實;“六個抓”是:按照布置積極抓、探索規律提前抓、發現苗頭及時抓、針對特點及早抓、中心任務集中抓、形成傳統長期抓。學校全面推行“四制”改革,開始實行“定崗、定責、定酬”的崗位目標管理機制,使目標、考核和獎罰三位一體,實行“多勞多得,優質多得,責重多得”。學校全面推行民主決策與監督機制,形成“以德治校、以法治校、以情治校”民主風尚。學校堅持“開發潛能、培養興趣、全面發展、學有專長”的辦學宗旨,走特色之路,走創新之路,致力培養“合格+特長”人才。學校以"學思誠禮"為校訓指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堅持科研興教,科研興校,形成了“博學、善思、求真、務實”的教研風格,探索出“全員參與、全面展開、全程管理”的教改模式。
辦學特色
校園文化異彩紛呈
青春靚麗魅力四射的藝術節文藝匯演;拼搏進取團結奮進的中學生田徑比賽;翰墨飄香丹青溢彩的書畫作品展;旁徵博引精警透闢的學思杯演講;真情流露感念師恩的書信大賽;切近生活內涵深厚的校園之聲;激濁揚清深入淺出的法制講堂;主題突出妙趣橫生的專業講座。等等。
國中教學獨領風騷
著眼於學生持續發展,激發興趣,開發潛能,突出養成教育與個性發展,學生可塑性和發展空間大。多年來在各種類型的學科競賽和技能競賽中,我校國中部學生捷報頻傳,近15年來有10位中考狀元誕生在我校。
文科教學令人艷羨
我校文科有傳統的優勢,文科備考經驗豐富:精選教師、吃透考綱、突出基礎、注重尖子、強化訓練、協同作戰等等。高考文科成就輝煌:多年來,我校文科達線率一直處於同類學校領先地位,單科連年獲桐城市高考學科獎。
特色教育成績斐然
音樂、體育、美術是我校特色學科,久負盛名。體育:早已躋身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以我校學生為主體的市隊蟬聯安慶市中學生運動會12連冠;為高等學校輸送了200多名優秀體育人才。美術:1989年成立高考美術訓練隊,連續14年獲得桐城高考學科獎,向高等學校輸送600多名優秀學生。音樂:教學成績非常突出.
教學研究碩果纍纍
我校堅持科研興教不動搖。承擔了省級課題“中學語文感悟式教學”(已結題) “化學系列科技活動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已結題)“高中生英語學習心理障礙研究” “新課程標準下自由寫作訓練”的研究。教學研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省級教壇新星多人,特級教師1人,國家級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兩人,安慶市級學科大賽中獲獎者多人。
學生管理規範有序
我校學生管理有聲有色,井然有序。一直推行“以班級為主陣地,班主任為核心,層層落實、層層負責”的管理措施,按照布置積極抓,探索規律提前抓,發現苗頭及時抓,針對特點及早抓,中心任務集中抓,形成傳統長期抓。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授予安徽省“模範職工之家”、安徽省“優秀中學生團校”、安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單位標兵”、安慶市“教育系統先進教工之家”、安慶市“中學先進團委”、桐城市“先進團委”、桐城市“文明單位標兵”、桐城市“綠色校園”、桐城市“高考優勝單位”、桐城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桐城市“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先進集體”。學校被中央教科所列為“‘十一五’科研規劃有效教學實驗學校”、北師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校本培訓示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