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核
- 拼音:táo hé
桃核(táo hé)是一個漢語詞語,桃樹果實中堅硬並包含果仁的部分,桃子的核。出自魏學洢《核舟記》。解釋❶桃子的核。❷核桃。出處魏學洢《核舟記》:“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漢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是桃核。明代桃核、杏核雕刻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瓏,是一種垂掛在衣帶或紈扇或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亦可玩賞。清中期始,核雕物品多用胡桃核雕刻,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清中晚期 清中晚期至民國年間,各種核雕品種日趨豐富,但...
雕花桃核扣的原料,是一種野生桃的桃核,大多生長在伏牛山和太行山等山區。正月開花,頭伏成熟,果肉苦澀,當地人沒有人願意吃,這裡的民眾叫它為“扣桃”。正是這種野生桃的桃核,質地卻特別好,厚實,耐磨,非常適合用於雕刻各種圖案。柴莊、大蘇莊、牌坊劉村過去都利用房前屋後及村邊閒地曾有大片種植,所產...
桃核雕花被譽為“上蔡民間一絕”,始於明末清初,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上蔡縣東岸鄉人用小小的桃核雕刻成手鍊、繡球、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藝品,深受民眾歡迎,並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起源 明中葉年間,桃核雕刻工藝品就已經開始出現於民間。在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以“桃”為吉祥物、用其避邪的傳統,...
昆明桃在雲南發現最早的桃核化石,距今約260萬年前,取名為昆明桃,與現代桃核的形態特徵十分相似,大小接近於現代桃中偏小的那些。簡介 2015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研究員周浙昆、副研究員蘇濤及合作者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發現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桃核化石,化石距今約有260...
雲渡桃雕是一種以桃核為載體,運用傳統手工藝雕刻,製作各種桃核製品的傳統藝術形式。桃雕在江蘇省泗陽縣雲渡村及其周邊地區廣為流傳,起源於明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4年雲渡桃雕被列入省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歷史傳說...
桃核做成的籃子(飾品),簡稱為桃籃。在民間,桃籃是一種用於辟邪的飾品,主要戴在嬰幼兒的手腕或腳腕上。辟邪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現如今,很多小孩手腕上,仍舊戴著桃籃,主要體現了家長對子女的一種平安、健康的寄託。製作 製作桃籃的原料:野生桃子(也稱毛桃)的桃核,必須要熟透的,質地才夠堅實,做好後...
《天下一核:桃核雕鑑賞與收藏》是2018年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天陽。內容簡介 目前市面上橄欖核雕很常見,但是桃核雕作品卻很少見。桃核雕雖少見,但並不小眾。之所以少見,是因為桃核紋路密而雜,不似橄欖核光滑,所以雕刻難度大。我國*早期的核雕選材均已桃核為主。大家熟知的明朝魏學洢所寫的《核舟...
桃核湯:組成: (庶蟲)蟲30枚(熬),虻蟲30枚,水蛭30枚(熬),桂心2分,大黃5兩,桃核50枚(去皮,切)。名稱: 桃核湯 別名:桃核湯 組成: (庶蟲)蟲30枚(熬),虻蟲30枚,水蛭30枚(熬),桂心2分,大黃5兩,桃核50枚(去皮,切)。出處: 《鬼遺》卷二。主治: 金瘡有瘀血。用法用量: 上(口...
桃核微雕是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大連市西崗區。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傳統美術,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 2011年7月26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印發《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遼政發〔2011〕26號)》,桃核微雕被列入遼寧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桃核承氣湯,中醫方劑名。為理血劑,具有逐瘀瀉熱之功效。主治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譫語,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附屬檔案炎、腸梗阻、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性腦出血等屬瘀熱互結下焦者。歌訣 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並...
漢中國櫻桃核 漢中國櫻桃核是一件漢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漢中國櫻桃核0.7×0.5-0.5×0.3 厘米 。
桃核杯 桃核杯,讀音是táo hé bēi。意思是以桃核作的杯子。解釋 以桃核作的杯子。出處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桃》:“ 蜀 後主 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飲。此皆核之極大者,昔人謂桃爲仙果殆此類歟。”
桃核承氣湯加減,中成藥名,配方由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等組成。方解 方用桃仁破血祛瘀,配桂枝通行血脈,化瘀以消脹;大黃活血攻瘀,配芒硝軟堅散結,瀉熱而除煩;甘草調和諸藥,和胃安中,使瘀化絡通,氣行無阻,則脹滿可除。加減 病久者可加當歸、川芎以活血養血,亦可加丹參、香附以理氣行血。心煩...
閻良的趙秉科老人,出生於藝人世家,16歲時師承於我國著名核雕老藝人孫光明先生,將這一絕技傳承了下來,人稱“桃核趙”。桃核質地堅硬,不易破碎,雕刻刀具皆由創作者根據多年經驗需要特製而成,有剜刀、刻刀、削刀、刮刀等。主要刀法有剜、刻、撥、挑、刮、削等十多種技法。工藝 閻良核雕的工藝過程十分複雜,有...
濰坊核雕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地區的一種傳統雕鐫藝術,它以桃核為主要材料,發展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末年。濰坊核雕有佩掛、扇墜、念珠、耳環、手串、紐扣、印章等諸多品種,其布局嚴謹,刀法細膩,形象生動逼真,呈現出一種納天地萬物於方寸之間的博大氣象,具有鮮明的風格特色和廣泛的社會影響。2008年6月7日,核雕(濰坊...
核桃雕刻是在核桃上運用各種刀法、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出工匠們高超技藝水平的一種雕刻形式。歷史背景 清朝(1644-1911)核雕名匠更是層出不盡。乾隆年間(1735—1795)桃核雕刻藝人仕上元,當時被譽為“鬼工”。沈君五、宋風起等都是有名的桃核雕刻藝人,橄欖核雕藝人宋租章、湛谷生所雕的橄欖核舟也是難得的珍品,...
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北京,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源流 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
果核雕刻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點或起伏的變化,雕鏤出各種人物、走獸、山水、樓、台、亭、閣等。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欖核雕刻、杏核雕刻、楊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橄欖雕刻為主。定義 英文名稱:fruit pit carving 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欖核、象牙果...
核桃雕是微雕工藝品之一。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核桃屬胡桃科,落葉喬木,單做羽狀葉,樹高一般在30—35米。花期為4—5個月,單性,雌雄同株。果期為10月,果實接近球狀,直徑3—5厘米。外果皮為肉質,灰綠色,上有棕色斑點。內果皮堅硬,有...
⑥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炙)二兩,芒硝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論》桃核承氣湯)⑦治傷寒蓄血,發熱如狂,少腹鞕滿,小便自利:...
明朝末年王叔遠的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線序 播報 編輯 核舟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地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鬚眉畢見,其他如...
坑底鋪10 厘米厚的牲畜糞, 把處理好的牲畜糞和桃核混合物放入坑內, 坑頂10厘米裝入糞水混合物, 使坑頂呈圓錐形 , 利 於排水。翌年4月份挖出種子, 此時桃核大部分裂嘴露 出胚根。據調 查 , 裂嘴率達91% 以上。 把沒 有裂嘴的種子砸開, 間獨播種 , 確保種發芽整齊 一 致 。經過牛糞或馬糞處理的毛...
核雕(光福核雕)是一種傳統雕鐫藝術,主要流行於江蘇省蘇州地區。明末魏學的《核舟記》生動記述了天啟年間王叔遠桃核雕刻作品《東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譽之為“靈怪之材”;清代乾隆年間,蘇州微雕藝人杜士元在桃核上雕刻的《東坡游赤壁》被時人稱作“鬼工”。光福核雕的大規模生產始於20世紀70年代。70年代初期...
粘離核是指成熟果實的果肉與核附著的程度。桃的粘離核 桃果肉與桃核的粘離度一般可劃分為離核和粘核兩種類型。遺傳上,桃粘離核性狀是由1對等位基因F/f控制,離核(F)對粘核(f)呈完全顯性(Janick et al,1996)。有研究者認為除了離核、粘核類型外,還存在半粘核類型(Bailey et al,1949)。Beckm...
作品的題材廣泛,造型準確,四大名著人物造像、中國 語言故事、成語故事、神話、佛教、武林體育、動物、山水 等無所不雕,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薈萃於方寸桃核間,工 巧之處足勝古人。依據歷史文獻記載,經過六個月的考證、 揣摩,創作出了明代《核舟記》,結束了“只聞其文道神奇, 未見其物數百年”的歷史。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