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方

桂枝湯方

桂枝湯方,中醫方劑。有桂枝(去皮)、芍藥、甘草等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枝湯方
  • 處方:桂枝,芍藥
  • 歌訣:桂枝湯方治中風 發熱汗出又惡風
  • 用法一日一夜
簡介,歌訣,注意事項,仲景原文,

簡介

【處方】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薑(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復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復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多物。

歌訣

芍姜草棗啜熱粥 調和營衛建奇功

注意事項

【按】仲景書有關桂枝湯方證的條文共22條,其重點講述桂枝湯適應證,概括為:
1)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時發熱汗出者;
3)發汗或下之後,而表未解者;
4)太陽陽明並病,汗多,脈遲表未罷者;
5)病下利而脈浮弱,或自汗出者;
6)霍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桂枝湯的禁忌證:
1) 典型的、單純的太陽傷寒表實證;【16】
2) 濕熱內盛者;【17】
3) 毒熱內盛者。【19】(《傷寒論·傷寒例》"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
4)少陰病,發熱惡寒無汗者。

仲景原文

【仲景原書條文】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論》第17條:若酒客家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傷寒論》第19條:若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4條:病患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訊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第7條: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滿,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