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背景
1927年4月和7月,控制中國國民黨的蔣介石和汪精衛兩個反動集團,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先後背叛孫中山所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加之中國共產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革命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占了統治地位,致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
但是,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所嚇倒,他們英勇不屈,繼續高舉革命大旗,頑強戰鬥。
起義經過
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繼續戰鬥。在此前後,中共中央還作出了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廣東、江西四省發動秋收起義的決定。中共中央在《關於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中指出:這次暴動要“以農會為中心”,“宣布農會為當地的政府”,“奪取一切政權於農民協會”,除奪取鄉村政權之外,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奪取縣政權,聯合城市工人、貧民(小商人)組織革命委員會,使之成為當地的革命中心,並實行土地革命。中共中央在給湖南省委的多次指示信中還指出,秋收暴動與南昌起義一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發動土地革命”。同時要求湖南的秋收起義,要在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和以長沙為中心的湘中地區同時發動;在以寶慶(今邵陽市)為中心的湘西南地區,如有可能,也可同時發動;湘西地區也要有相當的準備,以備湖北省某一部隊能到湘西時舉行大暴動。
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派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彭公達前往湖南省,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湖南省委,發動秋收起義,並且指定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彭公達為省委書記。8月中旬,彭公達、毛澤東先後由武漢到達長沙。8月18~30日,改組後的湖南省委多次開會討論發動秋收起義問題。關於暴動區域,經反覆討論,會議接受毛澤東提出的縮小暴動範圍的主張。認為根據湖南省的主客觀條件,暴動的區域不能過多過大,而應集中力量,在條件較好的以省會長沙為中心,包括湖南省的湘潭、寧鄉、醴陵、瀏陽、平江、岳陽和江西省的安源等7個縣(鎮)舉行起義。會議認為,武裝起義不能單靠農民的力量,需要有一兩個團的軍隊作骨幹;同時,武裝起義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幟,而應直接打出共產黨的旗幟。會議還認為:“現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權的時期,此時黨對農民的政策,應當是貧農領導中農,拿住富農,整個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毛澤東在會上強調說: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為領導秋收起義,湖南省委決定成立兩個領導機構,一是以各部隊負責人組成的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任書記;一是以各縣委負責人組成的行動委員會,由易禮容任書記。起義時間,定於9月9日開始破壞鐵路,11日各縣同時起義,15日長沙起義,16日各路起義武裝會師長沙,奪取長沙。
當時,由共產黨領導和掌握的能夠參加起義的武裝,分駐在湘贛兩省邊界的修水、銅鼓和安源等地。9月上旬,毛澤東先後到達安源和銅鼓,多次召集湘贛兩省邊界一些縣市共產黨組織和軍事負責人會議,傳達八七會議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關於舉行秋收起義的指示,討論制定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的行動部署。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把位於修水、銅鼓、安源等地的武裝,統一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全師共5000餘人,由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3個團:第1團,位於修水,由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和湖北省崇陽、通城兩縣農民自衛軍組成;第2團,位於安源,由安源工人糾察隊、安源礦警隊和安福、永新、蓮花、萍鄉、醴陵等縣部分農民自衛軍組成;第3團,位於銅鼓,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組成。起義的行動部署是:首先,在各縣農民起義的配合下,第1團攻取平江,第2團攻取萍鄉、醴陵,第3團攻取瀏陽;爾後,各團齊向長沙推進,在各縣農民武裝起義和長沙工人武裝起義的配合下奪取長沙。
9月9日,根據中共湖南省委的部署,長沙的鐵路工人60餘人,開始分頭破壞長沙至岳陽和長沙至株洲段的鐵路,一度中斷了敵方的鐵路運輸。11日,工農革命軍第1師按照預定計畫舉行起義。其第1團由修水、渣津出發,經龍門向長壽街推進。當該團主力進至金坪時,突然遭到起義前夕收編的貴州軍閥王天培殘部邱國軒團從側後的襲擊,部隊被打散,損失人槍200餘。後經收容,改向平江、瀏陽兩縣邊界轉移,準備同第3團靠攏。第3團在毛澤東直接指揮下由銅鼓出發,當天下午攻占瀏陽的白沙,12日又攻克東門市,各殲敵一部。14日,國民黨軍約兩個營分路向東門市反撲,第3團奮勇抗擊數小時後向上坪轉移。第2團由安源出發,進攻萍鄉未克,12日轉兵攻占萍鄉以西之老關,並隨即繼續西進,在起義農民配合下攻占醴陵縣城,擊潰守軍約1個營,繳獲槍數十支,救出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300餘人,並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總工會和農民協會等組織。14日,長沙國民黨軍約兩個營,在萍鄉等地的國民黨軍策應下,向醴陵反撲。第2團當即轉兵向北,於15日襲占瀏陽縣城,但因疏於戒備,17日遭到醴陵追來之國民黨軍的突然襲擊,損失大部。在上述各路起義武裝進攻受挫的情況下,毛澤東於17日命令各團向瀏陽城東南之文家市集中。
在工農革命軍分路進攻期間,平江、瀏陽、醴陵、株洲、安源等地的工農民眾,在各地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都舉行了不同規模的武裝起義。起義的農民和工人,手持梭鏢、大刀和為數很少的長短槍,英勇地襲擊挨戶團,攻打團防局,打擊土豪劣紳。醴陵縣和瀏陽縣的起義民眾,還配合工農革命軍攻占縣城,進行建立革命政權,重新恢復工會、農會等活動。株洲的起義民眾曾一度占領株洲火車站。平江縣的起義農民,在準備配合工農革命軍和單獨攻打平江城未成後,組成3支游擊隊,出沒無常地繼續打擊土豪劣紳。但是,由於當時全國政治形勢處於革命低潮,在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壓下,許多農民運動骨幹或被逮捕鎮壓,或被迫外逃,農民民眾存在著害怕起義失敗後又遭殘殺的顧慮,因而,就整體說來,這次起義,未能形成有更多農民參加的民眾性暴動。原定舉行的長沙城的工人起義,因國民黨戒備森嚴和工農革命軍進攻行動中途受挫,中共湖南省委於9月15日決定停止舉行。
19日,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3團全部、第1團餘部和第2團的零散人員陸續到達文家市。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分析形勢,討論部隊的行動方針。決定放棄原定的進攻長沙的計畫,部隊迅速脫離容易遭受國民黨軍圍攻的平江、瀏陽地區,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立足點。20日,工農革命軍從文家市出發,22日,到達江西省萍鄉縣的上栗市,得知萍鄉駐有國民黨軍,遂決定繞道經萍鄉縣城以東的蘆溪南下。24日抵蘆溪。25日晨,部隊繼續南下,在行進中遭到國民黨軍的突然襲擊,倉促應戰,總指揮盧德銘為指揮部隊掩護主力安全轉移而犧牲,部隊受到重大損失。26日,工農革命軍襲占蓮花縣城,29日進到永新縣的三灣村。此時,部隊人數不足1000,思想相當混亂,組織很不健全。為了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部隊在這裡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1個師縮編為1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下轄2個營,並建立和健全了各級黨組織,把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開始實行民主制度。此後,工農革命軍繼續南下,10月3日抵達寧岡縣的古城。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初步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研究了建立根據地和對井岡山地區的農民武裝部隊袁文才、王佐部隊採取團結改造方針等問題。會後,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於10月7日到達寧岡縣茅坪。接著,部隊經湖南酃縣水口鎮轉至江西省遂川縣境,27日進至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萍。從此,這支起義武裝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展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
起義意義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在武裝鬥爭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在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從實際情況出發,毅然改變了原定的進攻並奪取省城長沙的計畫,及時率領工農革命軍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軍,走上了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的正確發展方向。秋收起義中組成的工農革命軍,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基本骨幹之一。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